让备课“动”起来

来源 :新世纪教育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s198412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有必要对传统的备课进行重新审视。一方面看到它的弊端;整个的设计思想是重重知轻能,重智商轻情商,重接受轻探索,重统一轻个性。另一方面有它的合理性;目标明确,教程清晰,问题主导,节奏紧凑。因此,对传统意义上的备课,正确的态度是有所扬弃,扬弃的结合点是让备课“动”起来。
  1目标“动”起来
  传统备课中的目标确定是一种知识的预设。新课堂的特征具有开放性,目标设计上要做到保底目标和开放目标并重。看见的知识与技能为显性目标,看不见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为隐性目标。开放的教学目标也可分为短期目标和长期的目标,掌握本课和本单元知识、技能为短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勤于思考、善于探索、长于合作、追求真理为长期目标。只有在这种动态目标的导引下,才能承载新课程标准中倡导的“三维目标”的有机落实。
  2过程“动”起来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老师与学生的交往、互动的过程,在这里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这一切具有不可预定性,所以备课的本质性是生成性。随着教学的不断展开,新的目标不断生成,新的主题不断生成,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的火花不断迸发,这一切需要备课的不断调整,不断生成。教学进入质疑环节,学生会提出许多始料未及的问题,学生鲜活的体验大量涌现,开放目标不期而至。此时,不能让活人围绕死的教案转,要在调整中获得新的发展,在超越预定目标中获得创新。所以备课不能是定案,只能是预案。教案的设计不是为了限制其生成性,而是为了使其生成性发挥得更具有方向感,更富有成效。
  3全程“动”起来
  传统的备课是施教前的精心设计,一旦物化为教案,就一劳永逸,反复使用。按新课程标准来看,完整的备课应该是教学前的预案、教学中的第二次备课、教学后的反思。预案设计宜粗不宜细,只需设计话题、设计活动板块、设计主问题,只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提供平台。备课的精华在教学中的第二次备课,教学中,有时候学生的行为并没有按老师的设计意图来进行,教师要及时巡视,了解学生的原始理解,发现富有创意的闪光点,从而调整教学目标、教学问题、教学流程,完成第二次备课。备课调整后的教学,不是老师牵头学生走,而是学生思维推着老师走,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发展。老师既不扼制学生的看法,又不搁置学生的问题,而是顺着学生的思维探究下去,时时刻刻都体现“心中有人”的教学理念。教学后的反思——有批判在行动结束后的反思,这种反思是很个性化的,除了常规的得失思考外,还可以是课堂上出乎意料的事情的处理机智,或探索一个学生会心一笑的缘由,或知识储备不足而引起的尴尬,等等。这种反思是很可贵的,可心修正以后的教学行为,可以使教学经验理论化。
其他文献
【例1】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放置着两个质量均为m的小球,长度为2L的细线把两小球连接起来。开始两小球处于静止状态,细线伸直。现在细线的正中央沿垂直于两小球连线的方向施加一个恒定拉力F,使得两小球运动起来。那么当两小球之间的距离为L时,每个小球获得加速度大小为_________ 。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