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低年级的朗读训练是个难点,一年级学生刚入校门,语言表达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语文教师要充分运用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语言规律,循序渐进,按从易到难的顺序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逐步打好朗读基础。那么,究竟该如何指导低年级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呢?
我校近年来正在进行学案教学的探究,鉴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将低年级语文学案分为“一案三单”,即:教师手上一份从学生角度制定的学案,学生手上拿到的是课前“预习单”、课堂“学习单”和课后“复习单”。三单上面都有详细的指导朗读的方法。
一、读准字词
首先,在朗读课文前,学会课后生字。我们在学案预习单上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认读课后生字,语音要标准,吐字要清晰、圆润,字正腔圆。班上不少学生前后鼻音、边鼻音和平翘舌音区别不开,每篇课文让学生在生字表中用不同符号找出含前后鼻音、边鼻音和平翘舌音的字,前鼻音和后鼻音的发音要重点指导和训练。如ān和āng的区别是难点,yīn和yīng的发音是重点。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开学初的拼音教学时,不能平均使用力量,要花大力气突破难点,做到正确读字音。一是教给学生正确的发音方法;二是坚持天天练,区别有前鼻音和后鼻音的音节。其次是多音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发音不同,要据词定音。例如第二册《他得的红圈圈最多》一课中,“主要(yào)”和“要(yāo)求”两个字声调不同,“长(zhǎnɡ)大”和“长(chánɡ)江”两个字声母、声调均不相同,教师在学生平时的朗读中要注意指正,使学生切实做到读音正确。
词语是语言的最小单位,朗读词语是朗读课文的基础。首先要读好双音节词,如“蓝天”、“大山”,第一个字“蓝”、“大”要读得稍重一些;“风浪”、“天牛”的第二个字要重读。把词语中强调的部分弄清楚后再选择重音,不能平均用力。其次,课文中有的词语本身带有感情色彩,在读前要启发学生理解词语,体会词语所含的感情,做到正确朗读。其三,在词语中要正确读出轻声。轻声的读法是轻而短,如动词重叠的第二个字音:看看、说说;双音节的词,第二个字音:妈妈、衣服;助词:的、地、得;名词词尾:我们、种子……以上带点的字均读轻声。其四,要注意“一”的读法,在低年级的教材中出现较多,如一(yì)条、一(yí)个,不能一律读yī,这是变调问题。以上几个方面在朗读时应给予重视,教师在学生练习时及时指导、示范,长期坚持下去学生就会从中悟出规律和方法。让学生课前加强预习,读好生字词,再读课文自然就连贯了。
二、读通句子
预习单还要求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利,那么就先要把句子读通顺了。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常常遇到一些长句子。怎么读好长句子?一是反复多读几遍,二是会停顿。在长句中怎样停顿是很重要的,如果停顿得不合理就会影响表达效果,让人听不明白。如:《看菊花》中“爸爸妈妈带我到公园看菊花”,初读课文时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这句话写了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然后根据句子前后所表示的意思来停顿,可要求用“/”画出停顿并正确朗读这个句子:“爸爸妈妈/带我到公园/看菊花”。除此之外在理解课文时还要读出重音,这个句子中所强调的是干什么,因此“看菊花”要读重音。除了根据所表达的内容正确读出停顿和重音,还要学会读标点符号。如:“世界多美呀!”“多”表示“真”,说明真美,“多”要读得稍重才能强调结实的程度,由此发出赞叹,语气强烈,读出感叹号所应有的语气。句子的朗读还应注意标点符号的朗读指导,标点符号可以帮助确定停顿和语调,各种标点符号都有一定的读法,要教会学生掌握这些技巧。在第一册的教学时,可以向学生讲清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及自然段间停顿时间的长短,并结合课文内容的理解掌握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的不同读法。如《春到梅花山》可侧重指导逗号和句号的读法;《奶奶的白发》应侧重指导问句的读法。教《我叫“神舟号”》时,就要讲清每个自然段后的停顿要比一句话的停顿时间稍长些。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读句子的时候,要坚持把思维、理解、朗读有机结合进行训练。
三、读懂段落
每一篇文章都由几个自然段组成,每个自然段又表达了一定的意思。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各段的内容确定朗读的基调。如第二册《小松树和大松树》的第三自然段,首先让学生明确这一段主要写了谁,他说了什么,怎么说的。然后让学生根据这段的内容和提示语采用适当的语调去读。教师可指导学生思考:风伯伯为什么摸着小松树的头说?因为它听了小松树的话,不是严厉斥责,而是摆事实、讲道理,耐心地予以开导。这体现出风伯伯对小松树的爱护,所以摸着小松树的头说。读时语速要放慢,充满感情地读出关心疼爱。“小松树惭愧地低下了头”,它为什么“惭愧地低下了头”?因为小松树听了风伯伯的话,认识到自己不对,不应该骄傲。读的时候声音要低一些,语速稍慢,“惭愧”要读重音,读出小松树后悔、不好意思的语气。
四、读好篇章
读好各自然段以及段中的词语、句子,篇的朗读训练也就在其中了。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每篇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帮助学生确定朗读基调。朗读时语调语速变化是有规律的,一般情况下,描写突然发生变化、着急、遇到危险情况的句子,常读得快些、急促些;表现高兴、兴奋、夸耀的句子,音调读得略高;表现悲痛、沮丧的语句可读得低沉些、缓慢些。具体怎么读应结合课文内容体会。如第二册《春笋》,课文最后两句是:“一节,一节,又一节。向上,向上,再向上。”要读出春笋冲破重重障碍,不断向上生长,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应当是前两个“一节、向上”略低,第三个则略高。理解是认识,朗读是技能。学生知道了停连、轻重、语气等在朗读中要如何随着表达的需要而变化后,就会提高朗读的感染力、表现力。教师通过课堂指导,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学生通过学案的自主学习掌握了朗读技巧,读起文章来才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才能读出感情,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达到朗读训练的目的。
总之,朗读教学是浑然一体的,又是处处点化而又不停修饰的。要使低年级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有滋有味的朗读中来,增强他们对语言的感受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只要我们教师能真正地做一个有心人,授之以渔,重学法引导,让每个学生都会朗读,低年级语文阅读课堂就会越来越充满生机,越来越感人,跳出串串意想不到的精彩音符。
(作者单位:南京市汉口路小学)
我校近年来正在进行学案教学的探究,鉴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将低年级语文学案分为“一案三单”,即:教师手上一份从学生角度制定的学案,学生手上拿到的是课前“预习单”、课堂“学习单”和课后“复习单”。三单上面都有详细的指导朗读的方法。
一、读准字词
首先,在朗读课文前,学会课后生字。我们在学案预习单上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认读课后生字,语音要标准,吐字要清晰、圆润,字正腔圆。班上不少学生前后鼻音、边鼻音和平翘舌音区别不开,每篇课文让学生在生字表中用不同符号找出含前后鼻音、边鼻音和平翘舌音的字,前鼻音和后鼻音的发音要重点指导和训练。如ān和āng的区别是难点,yīn和yīng的发音是重点。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开学初的拼音教学时,不能平均使用力量,要花大力气突破难点,做到正确读字音。一是教给学生正确的发音方法;二是坚持天天练,区别有前鼻音和后鼻音的音节。其次是多音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发音不同,要据词定音。例如第二册《他得的红圈圈最多》一课中,“主要(yào)”和“要(yāo)求”两个字声调不同,“长(zhǎnɡ)大”和“长(chánɡ)江”两个字声母、声调均不相同,教师在学生平时的朗读中要注意指正,使学生切实做到读音正确。
词语是语言的最小单位,朗读词语是朗读课文的基础。首先要读好双音节词,如“蓝天”、“大山”,第一个字“蓝”、“大”要读得稍重一些;“风浪”、“天牛”的第二个字要重读。把词语中强调的部分弄清楚后再选择重音,不能平均用力。其次,课文中有的词语本身带有感情色彩,在读前要启发学生理解词语,体会词语所含的感情,做到正确朗读。其三,在词语中要正确读出轻声。轻声的读法是轻而短,如动词重叠的第二个字音:看看、说说;双音节的词,第二个字音:妈妈、衣服;助词:的、地、得;名词词尾:我们、种子……以上带点的字均读轻声。其四,要注意“一”的读法,在低年级的教材中出现较多,如一(yì)条、一(yí)个,不能一律读yī,这是变调问题。以上几个方面在朗读时应给予重视,教师在学生练习时及时指导、示范,长期坚持下去学生就会从中悟出规律和方法。让学生课前加强预习,读好生字词,再读课文自然就连贯了。
二、读通句子
预习单还要求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利,那么就先要把句子读通顺了。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常常遇到一些长句子。怎么读好长句子?一是反复多读几遍,二是会停顿。在长句中怎样停顿是很重要的,如果停顿得不合理就会影响表达效果,让人听不明白。如:《看菊花》中“爸爸妈妈带我到公园看菊花”,初读课文时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这句话写了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然后根据句子前后所表示的意思来停顿,可要求用“/”画出停顿并正确朗读这个句子:“爸爸妈妈/带我到公园/看菊花”。除此之外在理解课文时还要读出重音,这个句子中所强调的是干什么,因此“看菊花”要读重音。除了根据所表达的内容正确读出停顿和重音,还要学会读标点符号。如:“世界多美呀!”“多”表示“真”,说明真美,“多”要读得稍重才能强调结实的程度,由此发出赞叹,语气强烈,读出感叹号所应有的语气。句子的朗读还应注意标点符号的朗读指导,标点符号可以帮助确定停顿和语调,各种标点符号都有一定的读法,要教会学生掌握这些技巧。在第一册的教学时,可以向学生讲清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及自然段间停顿时间的长短,并结合课文内容的理解掌握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的不同读法。如《春到梅花山》可侧重指导逗号和句号的读法;《奶奶的白发》应侧重指导问句的读法。教《我叫“神舟号”》时,就要讲清每个自然段后的停顿要比一句话的停顿时间稍长些。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读句子的时候,要坚持把思维、理解、朗读有机结合进行训练。
三、读懂段落
每一篇文章都由几个自然段组成,每个自然段又表达了一定的意思。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各段的内容确定朗读的基调。如第二册《小松树和大松树》的第三自然段,首先让学生明确这一段主要写了谁,他说了什么,怎么说的。然后让学生根据这段的内容和提示语采用适当的语调去读。教师可指导学生思考:风伯伯为什么摸着小松树的头说?因为它听了小松树的话,不是严厉斥责,而是摆事实、讲道理,耐心地予以开导。这体现出风伯伯对小松树的爱护,所以摸着小松树的头说。读时语速要放慢,充满感情地读出关心疼爱。“小松树惭愧地低下了头”,它为什么“惭愧地低下了头”?因为小松树听了风伯伯的话,认识到自己不对,不应该骄傲。读的时候声音要低一些,语速稍慢,“惭愧”要读重音,读出小松树后悔、不好意思的语气。
四、读好篇章
读好各自然段以及段中的词语、句子,篇的朗读训练也就在其中了。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每篇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帮助学生确定朗读基调。朗读时语调语速变化是有规律的,一般情况下,描写突然发生变化、着急、遇到危险情况的句子,常读得快些、急促些;表现高兴、兴奋、夸耀的句子,音调读得略高;表现悲痛、沮丧的语句可读得低沉些、缓慢些。具体怎么读应结合课文内容体会。如第二册《春笋》,课文最后两句是:“一节,一节,又一节。向上,向上,再向上。”要读出春笋冲破重重障碍,不断向上生长,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应当是前两个“一节、向上”略低,第三个则略高。理解是认识,朗读是技能。学生知道了停连、轻重、语气等在朗读中要如何随着表达的需要而变化后,就会提高朗读的感染力、表现力。教师通过课堂指导,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学生通过学案的自主学习掌握了朗读技巧,读起文章来才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才能读出感情,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达到朗读训练的目的。
总之,朗读教学是浑然一体的,又是处处点化而又不停修饰的。要使低年级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有滋有味的朗读中来,增强他们对语言的感受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只要我们教师能真正地做一个有心人,授之以渔,重学法引导,让每个学生都会朗读,低年级语文阅读课堂就会越来越充满生机,越来越感人,跳出串串意想不到的精彩音符。
(作者单位:南京市汉口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