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学法“会”朗读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antait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低年级的朗读训练是个难点,一年级学生刚入校门,语言表达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语文教师要充分运用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语言规律,循序渐进,按从易到难的顺序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逐步打好朗读基础。那么,究竟该如何指导低年级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呢?
  我校近年来正在进行学案教学的探究,鉴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将低年级语文学案分为“一案三单”,即:教师手上一份从学生角度制定的学案,学生手上拿到的是课前“预习单”、课堂“学习单”和课后“复习单”。三单上面都有详细的指导朗读的方法。
  一、读准字词
  首先,在朗读课文前,学会课后生字。我们在学案预习单上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认读课后生字,语音要标准,吐字要清晰、圆润,字正腔圆。班上不少学生前后鼻音、边鼻音和平翘舌音区别不开,每篇课文让学生在生字表中用不同符号找出含前后鼻音、边鼻音和平翘舌音的字,前鼻音和后鼻音的发音要重点指导和训练。如ān和āng的区别是难点,yīn和yīng的发音是重点。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开学初的拼音教学时,不能平均使用力量,要花大力气突破难点,做到正确读字音。一是教给学生正确的发音方法;二是坚持天天练,区别有前鼻音和后鼻音的音节。其次是多音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发音不同,要据词定音。例如第二册《他得的红圈圈最多》一课中,“主要(yào)”和“要(yāo)求”两个字声调不同,“长(zhǎnɡ)大”和“长(chánɡ)江”两个字声母、声调均不相同,教师在学生平时的朗读中要注意指正,使学生切实做到读音正确。
  词语是语言的最小单位,朗读词语是朗读课文的基础。首先要读好双音节词,如“蓝天”、“大山”,第一个字“蓝”、“大”要读得稍重一些;“风浪”、“天牛”的第二个字要重读。把词语中强调的部分弄清楚后再选择重音,不能平均用力。其次,课文中有的词语本身带有感情色彩,在读前要启发学生理解词语,体会词语所含的感情,做到正确朗读。其三,在词语中要正确读出轻声。轻声的读法是轻而短,如动词重叠的第二个字音:看看、说说;双音节的词,第二个字音:妈妈、衣服;助词:的、地、得;名词词尾:我们、种子……以上带点的字均读轻声。其四,要注意“一”的读法,在低年级的教材中出现较多,如一(yì)条、一(yí)个,不能一律读yī,这是变调问题。以上几个方面在朗读时应给予重视,教师在学生练习时及时指导、示范,长期坚持下去学生就会从中悟出规律和方法。让学生课前加强预习,读好生字词,再读课文自然就连贯了。
  二、读通句子
  预习单还要求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利,那么就先要把句子读通顺了。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常常遇到一些长句子。怎么读好长句子?一是反复多读几遍,二是会停顿。在长句中怎样停顿是很重要的,如果停顿得不合理就会影响表达效果,让人听不明白。如:《看菊花》中“爸爸妈妈带我到公园看菊花”,初读课文时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这句话写了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然后根据句子前后所表示的意思来停顿,可要求用“/”画出停顿并正确朗读这个句子:“爸爸妈妈/带我到公园/看菊花”。除此之外在理解课文时还要读出重音,这个句子中所强调的是干什么,因此“看菊花”要读重音。除了根据所表达的内容正确读出停顿和重音,还要学会读标点符号。如:“世界多美呀!”“多”表示“真”,说明真美,“多”要读得稍重才能强调结实的程度,由此发出赞叹,语气强烈,读出感叹号所应有的语气。句子的朗读还应注意标点符号的朗读指导,标点符号可以帮助确定停顿和语调,各种标点符号都有一定的读法,要教会学生掌握这些技巧。在第一册的教学时,可以向学生讲清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及自然段间停顿时间的长短,并结合课文内容的理解掌握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的不同读法。如《春到梅花山》可侧重指导逗号和句号的读法;《奶奶的白发》应侧重指导问句的读法。教《我叫“神舟号”》时,就要讲清每个自然段后的停顿要比一句话的停顿时间稍长些。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读句子的时候,要坚持把思维、理解、朗读有机结合进行训练。
  三、读懂段落
  每一篇文章都由几个自然段组成,每个自然段又表达了一定的意思。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各段的内容确定朗读的基调。如第二册《小松树和大松树》的第三自然段,首先让学生明确这一段主要写了谁,他说了什么,怎么说的。然后让学生根据这段的内容和提示语采用适当的语调去读。教师可指导学生思考:风伯伯为什么摸着小松树的头说?因为它听了小松树的话,不是严厉斥责,而是摆事实、讲道理,耐心地予以开导。这体现出风伯伯对小松树的爱护,所以摸着小松树的头说。读时语速要放慢,充满感情地读出关心疼爱。“小松树惭愧地低下了头”,它为什么“惭愧地低下了头”?因为小松树听了风伯伯的话,认识到自己不对,不应该骄傲。读的时候声音要低一些,语速稍慢,“惭愧”要读重音,读出小松树后悔、不好意思的语气。
  四、读好篇章
  读好各自然段以及段中的词语、句子,篇的朗读训练也就在其中了。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每篇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帮助学生确定朗读基调。朗读时语调语速变化是有规律的,一般情况下,描写突然发生变化、着急、遇到危险情况的句子,常读得快些、急促些;表现高兴、兴奋、夸耀的句子,音调读得略高;表现悲痛、沮丧的语句可读得低沉些、缓慢些。具体怎么读应结合课文内容体会。如第二册《春笋》,课文最后两句是:“一节,一节,又一节。向上,向上,再向上。”要读出春笋冲破重重障碍,不断向上生长,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应当是前两个“一节、向上”略低,第三个则略高。理解是认识,朗读是技能。学生知道了停连、轻重、语气等在朗读中要如何随着表达的需要而变化后,就会提高朗读的感染力、表现力。教师通过课堂指导,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学生通过学案的自主学习掌握了朗读技巧,读起文章来才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才能读出感情,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达到朗读训练的目的。
  总之,朗读教学是浑然一体的,又是处处点化而又不停修饰的。要使低年级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有滋有味的朗读中来,增强他们对语言的感受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只要我们教师能真正地做一个有心人,授之以渔,重学法引导,让每个学生都会朗读,低年级语文阅读课堂就会越来越充满生机,越来越感人,跳出串串意想不到的精彩音符。
  (作者单位:南京市汉口路小学)
其他文献
课堂教学是有严格的时空限制的,而小学科学教学内容涉及面十分广泛,又以探究为核心,课堂教学的“时空”突破是小学科学教师给力的方向。  一、课的开始“力”要给“准”。即设置情境吸引学生,启发他们从中提出科学问题。科学问题宜小不宜大,宜少不宜多,要尽可能是一个封闭问题。例如,苏州市吴中区木渎实验小学的姚继洪老师执教《磁铁的两极》,课的开始: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玩磁铁。磁铁,也被人们俗称为“吸铁
教师发展的历史坐标意义主要体现在社会转型时期国家宏观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以及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教师发展的需求。新的社会转型时期,挑战与机遇并存。人们的思想多元,学生与教师之间由以往的信息不对称发展成信息对称,学生也许不再单纯,教师也许不再权威。尤其是,现在的学校正逐渐以独生子女教师为主力军,他们正是被称为“80后”的一代教师。“80后”教师“在知识上和视野上有优势,但由于生活在特殊环境中,所以他们在意
当初的湖小,普普通通,没有才华出众的学生,没有资历显赫的老师,位处湖塘镇与常州市区的交界处,更没有地理的优势,但因为一群有梦想的老师实施“优质教育平民化”,所以有了今天的蜚声省内外的教育集团。  1998年,一纸调令把奚亚英校长从工作了多年的新安小学调到现在的湖塘桥中心小学。40多里的路,阻隔了她80多岁老母守候的目光,分离了她复员后东奔西走刚刚安定的丈夫。奚校长带着十岁的儿子、说服婆婆放弃工作全
最近研习马克斯·韦伯的学说,对其在主要著作《经济与社会》中所提出的权威类型尤感兴趣。韦伯把权威划分为三种主要类型:一是传统型,即建立在对传统的神圣地位以及由于传统而享有权威的信奉之上;二是卡里斯玛型,其基础是某一人物或由他所创立的制度被奉为神圣或英雄或典范,而受到不同寻常地崇尚和追随:三是法理型,建立在对明文法律以及依法行使权力人员管理权的信任之上。“卡里斯玛(charisma)”是韦伯提出的重要
一、研究的缘起    1998年,我执教《走近贝多芬》一课参加江苏省音乐优课评比获得了一等奖第一名。在场的所有人听完课以后都觉得心灵经受了一次洗礼,对贝多芬和他的音乐有了更加丰沛的感受和深刻的领悟。他们发出这样的感叹:一个小学老师能把贝多芬讲得如此生动,真不简单!  在这节课中,我运用孩子们熟悉的语文课文《月光曲》创设情境,将他们带到200多年前的欧洲,让他们和贝多芬一起走进盲姑娘的小屋。我把贝多
笔者以为,好的数学教育,应该是在致力于激发儿童学习欲望的前提下,实现书本知识和儿童经验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沟通,实现书本知识与数学整体内在知识结构的沟通,实现书本知识与儿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过程的沟通。  “简单搭配的规律”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1课时内容,是在学生积累了一些探索简单规律的经验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两种事物进行简单搭配的规律。教材通过“买一个木偶娃娃配上一顶帽子,可以有多少种选配方
[教学思考]    一、圆面积的教学起点在哪里?    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的产生与生产劳动密切相关。由于测量的需要产生了长度单位,也由于测量的需要产生了面积单位和面积计算方法。成书于公元一世纪的《九章算术》在第一卷“方田”中给出了圆面积最朴素的算法:半周半径相乘得积步。回归生活,创设情境,当实际生活需要时,解决问题才不觉得是勉为其难。人教版的“圆形草坪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北师大版的“喷水
主持人语  长期以来,围绕音标教学一直争议不断。在重要地位逐渐被认识、语音教学走出“被虚无化”和“被边缘化”的怪圈后,又陷入“形式化”、“机械化”和“无序化”的泥淖。当视线再度聚焦时,我们发现自己回到了原点——音标教学。这一次,我们决定直面它。由是,本次选题得名。  当我们跳出教材、教法等条条框框,以学生的视角考量音标教学的本质时,认识逐渐清晰起来:音标教学不可以绝对化——过分强调或彻底否定都是不
最近,围绕着如何看待朱自清的散文《背影》爆发了热烈的争论,影响所及,已经超出了语文教学的小圈子,这也许是参与者预料不及的,但也许正是某些人梦寐以求的。事情的原委大概是这样的:如今中学生不喜欢《背影》,于是《语文建设》2010年第6期上发表了孙绍振教授赞扬并指导青少年阅读《背影》一文,却意外地引来了同行的反驳。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教授丁启阵在博客上写了《我赞成把朱自清从语文课本中删去》。此文一出,各家网
策划人语    2007年10月,本刊教育管理版刊发了《蠡园中学:一所非名校的拔节故事》,在读者中引起了热烈反响。不到两年,近6000人来到美丽的太湖之滨——无锡,到这“故事”的发源地考察寻访。蠡中的变革不仅引起了民间的重视,也引发了政界和学界的关注。国家总督学柳斌,江苏省委常委、无锡市委书记杨卫泽等领导以及周德藩、朱小蔓、丛立新等专家先后前往考察调研。2008年5月,江苏省教育学会在无锡召开“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