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说话训练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yoc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的语文教学,往往有一个缺陷,就是注重阅读理解,注重书面写作,而忽略了对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虽说教师上课时有提问,但这对于系统化地培养学生的口才而言,只不过是“毛毛雨”。长此以往,最终的结局只能是学生“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明显的病症便是很多学生说话语无伦次,条理不清,词不达意。我认为这和平时缺少大量的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有着直接而又密不可分的关系。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说话训练?在实际教学中,我尝试了以下几种做法。
  
  一.坚持不懈地做好“课前三分钟演讲”活动
  
  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无论我教哪个年级、哪个班,始终坚持搞“课前三分钟”演讲活动。每节课上课之前,利用两三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即兴演讲。学生可就近期学校或家中发生的事用三两句概括性的话加以阐述,也可以对身边的所见所闻发表看法。总之,对于演讲内容不加限制,但说时要做到语音标准,吐字清晰,语意完整,并力求言简意赅,突出主题。这项活动费时少,但收效甚大。在学生演讲时,老师及时对存在的不足予以纠正,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有较大幅度的提高,逐渐养成好说话、会说话的良好的说话习惯。
  
  二.依托教材内容,重视课后的口语表达训练安排
  
  语文课本中为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设计了诸如复述课文大意、讲述故事梗概、正反双方辩论等题目,这些题目无论是在小学还是初中的课本中都有很多,无疑为训练学生的口才提供了较好的凭借。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课,课后的练习便安排有复述课文大意的题目,未做此题之前,通过我富于感情的背景简介,引导学生先进入到故事发生的氛围中去,让学生与闻一多先生产生思想交流,把闻一多先生就当作自己,认定自己就是闻一多先生,这种情况之下,通过学生仔细阅读,尔后复述的教学,我感觉学生对这堂课内容掌握得非常好,不仅圆满完成了当堂教学任务,而且使我下堂课的教学变得更加得心应手,真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以“说”带“文”,以“文”促“说”
  
  所谓以“说”带“文”,就是以学生的“说”来带动学生的作文。所谓以“文”促“说”,就是利用学习作文进行说话训练。作文需要真情实感,我们很难想象一个连话都说不完整,连自己心里想些什么都说不明白的学生能写出好的作文。作好作文其实并不难,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把自己想说的话稍加整理以文字的形式加以显现。“流水账”式的作文对刚从小学步入初中的学生而言,不无好处。首先流水账作文要有条理,其次该种作文也需要有对材料加以取舍的能力,所以对学生的这类作文,我们做教师的不应大加斥责。而应当通过对这类文章的细心点评,引导学生仔细选材,有所侧重,进而作出好的文章。而“说”,其实就是这类文章的“口语化”,如果学生写了这样的作文,我们再让他读读说说,同学参与议议,老师再加以点评,就会引导学生通过对他们写的内容不断完善之后使他们说的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从而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四.加强朗读能力的培养,促进口语表达
  
  对初中学生而言,朗读是提高自身口才的一个良好途径。中学课本中的许多篇目很适合朗读,例如李大钊的《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里根的《真正的英雄》等。这些文章短小精悍,声情并茂。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入选课本中的文章,很多都可算做是一篇好的朗诵词。我国古代的圣贤们不也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吗?通过大量的朗读训练,不仅加深了他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感悟,也逐步增强了他们的语言感受能力;不僅使他们慢慢学会了用抑扬顿挫的语言变化来表达思想感情的细微差别,而且也使他们在朗诵吟咏的同时,积累了大量优美的词句,习得了一些课文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法,作文能力有了较快的提高。真可谓一举多得。
  
  五.创设情景,开展专项训练
  
  针对学生在口语交际中常见的共性问题,创设一些特定情景,进行针对性的专项训练,更能使说话能力得到较快提高。在具体情景中要求学生做到说得得体,说得完满,声情并茂,恰到好处。比如,针对中学生说话拖泥带水、不能突出主题的毛病,我让学生把最近班内或学校中发生的一件事情说给大家听,同学们都说,然后互相比较,看谁说的清楚、明白、主题突出;谁说的含糊不清,抓不住实质。通过比较让学生发现不足,取长补短,修改后再说。经过多次这样的训练,学生逐渐养成了说话简捷明了,能抓住实质,突出主题的良好习惯。
  
  张亚,教师,现居河南淮滨。
其他文献
孙子有言——“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上兵伐谋,其下攻城”,当兵临城下之时,勿急于以胜者的姿态架梯拔城,给对方一点思考的余地,再施以仁者之心,智者之谋,往往可以达到“兵不顿而利可全”的效果。  教学也同样如此,课堂上,教师应给学生适当地留下一点空白,让他们有自由呼吸的空气。但这种空白在阅读课中往往会变成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黑洞。在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时期,高中
对联,是一种喜闻乐见、短小精悍、言简意赅的文学形式,语文教师恰如其分地选取对联,恰到好处将其介入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不仅可以浓厚语文课堂的“语文味”,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的兴趣,而且可以引导学生纵横拓展,谈古论今,提高语文素养。现以阅读教学的几个环节和作文教学的几种表达形式为序,举例说明。    (一)阅读教学    一、情景导人  课堂导人是教学的第一环节,也是展示教师教学个性和创造性劳动的最
进入新课改以后,语文阅读教学疏离文本的现象有蔓延的趋势。究其原因有二:其一是教师主观认识上存在偏差,对文本的价值认识不足,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概念化、简单化。其二是教师客观上欠缺对如何走进文本的阅读教学技巧的梳理和总结,导致教学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或者操作刻板乏力,使文本本身具备的教学效力大打折扣,甚至让本来亲切可人的文本在阅读者眼中变得面目可厌,产生教学负效应,无法实现文本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效益的最
东晋诗人陶渊明,年轻时怀有兼济天下的壮志,却无法让自己的心安于污浊官场的周旋委蛇。于是纵情山水,隐逸垅亩。诸多客观、主观条件,歷史的、时代的、个人的因素,产生一种“合力”,凝聚于陶潜的田园诗,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和谐。  “陶公山水诗文朋友之乐,即从田园耕作中一段忧勤讨出,不别作一幅旷达之语,所以为真旷达也。”(钟惺《古诗归》卷九)“情之所蓄,无不可吐出;景之所触,无不可写入。——晋惟渊明,唐惟少陵。
语文教学,一方面要遵循教学规律,另一方面也应该合乎美学的规律。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展开和不断深入,美育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越来越具体地渗透到各门学科的实际教学中。尤其是语文这门学科,蕴藏着丰富的审美资源,追求“美”的活动应贯穿至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可以说,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是一个接受基础教育的学生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一、读“美”文    朗读是一门艺术。是学生感知教材的重要方
读吴君的小说《陈俊生大道》,不期然想到了高晓声的著名小说《陈奂生上城》。陈俊生,陈奂生,一字之差,很容易使我们将二者联系起来思考。而且在思考比照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二者虽然有很大的不同,但也确实有某些相似之处。这个相似之处就是他们与自己所处的环境的不协调,以及他们所面临的精神尴尬。而且相比之下,陈俊生所引发的思考还要强过陈奂生。  陈奂生上城做生意,因为突然的变故,而令他置身于完全陌生的环境,在这种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些尝试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唤醒创新意识  教师要不断创设富有变化的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学习情境,才能推动其求知欲,发展其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此外在课堂上还要注意知行结合,营造兴趣氛围。精讲多练,激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如我在教《死海不死》一课时,师生共同讨论死海不死的原因,从中进行科学的分析,然后要
《语文课程标准》对名著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近年来,不少地方把名著阅读列入中考范围,名著阅读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现在不少初中生沉迷于网络、电视中,对名著阅读的兴趣并不浓,如何让更多的学生走进名著,从中得到阅读的快乐,进而形成阅读名著的习惯,就需要我们老师动一番心思。  农作物种植中,把一种作物嫁接到另一种作物上,就可以产生抗病、产量等性能优于原品种的作物,那么把名著的阅读和综合性学习结合起来
理想的语文教学应该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同步发展的过程。在众多的非智力因素中,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是非智力因素中最为活跃的的一个,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对兴趣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那么,怎样才能形成兴趣呢?笔者认为,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做。    一、以情育思,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课堂教学中的学习气氛和教学情境,是师生间和谐统一关系的反映,也是教师的学生观和学生的教师观的相互交流。教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为语文课堂教学增添了新的活力,课堂教学的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为了体现新理念,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各级各类观摩课、研讨课上,语文教师们开创了诸如表演法、小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等花样繁多的教学方法,尤其是小组讨论法的运用,让课堂充满活力,气氛热烈,学生积极踊跃,评课教师也一致认为“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理念”,是一节成功的展示课。那么,这是不是真正体现了新课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