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应该认真抓好班级管理工作,充分发扬民主,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管理,千方百计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精神和自我管理的能力,逐步完成由教师管理向学生管理的过渡,真正扮演好引路人和协调者的角色。
关键词:自我管理;民主科学;激发动机;自我控制;自我调节
我国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对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性曾做了极其形象的描述。他说,如果学生在自己生命的航船驶出学校这条大江进入生活的广阔海洋时,仍然能不断加强自我管理,提高自我管理能力,那么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他定会受益无穷。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不仅是学习的客观要求,对其今后的人生发展也是相当重要的。
一、能力现状
现在的小学生在自我教育和管理能力上显得较差,具体表现在:家庭作业必须在父母的监督下才能完成,父母成了不堪重负的“陪读一族”;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合作意识;我行我素,缺乏集体的责任感、荣誉感;老师是“镇山之石”,只要不在,便散如泥沙……如此种种,不胜枚举,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二、原因分析
现在的孩子之所以自我管理能力较差,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表现出很多不良现象。主要是因为受家庭生活习惯(父母教养方式及态度)、社会环境因素、学校舆论导向(片面追求文化成绩优秀)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更有资料表明:不少在小学、中学成绩优异的孩子,进入梦寐以求的大学之后,却屡屡发生令人不可思议的问题,如无法适应集体宿舍和公共餐厅的环境,生活不能自理,条件优越却不思进取,人际关系一团糟,为与别人竞争不择手段等等,成为高分低能甚至人格缺陷严重的人。
三、培养策略
(一)集体发展的策略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会永不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自己和集体相连时才会有力量。班集体犹如一个小社会,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有许多关系的处理直接影响到学生意识观念与行为的形成,集体对学生品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据此,我通过积极创设集体生活的自我管理的情境,并使其具备充实丰富的内容,鲜明生动的形象,以唤起学生的情感,发挥更大的教育效果。让学生把班级视为自己的“家”,把自己看作“家中的人”发挥更大的主动性,提高学生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积极性和争优意识。
(二)活动陶冶的策略
活动是小学生最喜闻乐见的形式,通过班队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文艺展演活动等形式开展自我教育可以有效的训练、陶冶、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家校沟通的策略
家庭环境,家长的行为和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通过家长学校,“家长通知单”定时与家长沟通,优化家庭教育的环境。引导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以自身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教育方式去影响和教育子女。
四、实施方案
(一)创建学生自我管理的环境
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要有一个民主开放的环境。因此教师要在工作中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班级管理,使学生人人有机会展示自己的风采,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为每个同学的个性发展创造宽松、和谐的氛围。如:多让学生走上讲台来,讲一讲自己的经历、爱好、理想,提出对班集体建设的希望,打算为班集体做出哪些贡献,并且组织学生制订班级建设的目标、班级公约等等。这样,不仅为学生营造了展示自我的氛围,还会使大家增进了解,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帮助学生树立主人翁意识。
学校和班级都应有管理,但是这种管理应具有民主、科学、自由和博爱的精神,应该具有以人为本、以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成长为本的管理理念。学生是班级的主人,班级只有依靠民主、科学的方法管理,才能使教师和学生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强大的内在因素,使师生既有统一的意志和行动,又有个性的张扬和积极性的发挥。
(二)激发学生自我管理的动机
从事实践活动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基本途径。一方面,实践活动要求有相应的能力水平;另一方面,实践活动又提供了应用和锻炼能力的机会。教师应努力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多参加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从而激发学生自我管理的动机,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三)培养学生自我控制的能力
在教育这一系统中,教师是控制系统,学生是受控系统。但是,学生不仅是受控系統,同时也是具有自我组织能力的自控系统。因此,只有将教师控制和学生自我控制结合起来,把教师的控制转化为学生的自我控制,才能使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培养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
学生对于来自外界的控制,久而久之会产生一种压抑或厌倦的心理,所以,很有必要促使学生进行自我调节。学生这种自我调节实际上是对外界控制自我适应的反应。作为班主任,要常常帮助学生及时有效地疏导学生的心理障碍,帮助学生做心理调试。可以通过家长会、“家长通知单”、电访等多种形式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使之与学校教育达成共识,共同教育和管理孩子。只有当学生认识到理解、宽容、悦纳的重要性后,才能通过自我调节去克服外界控制带来的负面影响,使自我管理能力在班集体建设中逐步得到培养。
陶行知说“教是为了不教”,魏书生认为“管是为了不管”,其实就是说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教育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我管理,根本上在于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我想,当孩子们实现从“被管理者”到“管理者”的角色转变,让自己直接参与到管理中来,成为真正的主人时,就可以正班风、学风,可以增强学生的民主意识,可以大大提高班级管理效益。学生们会对自己的班级充满热爱之情,在各地方都积极进取,争取为班争光,每一位学生都能追求真知,奉献爱心,实现自我,感受欢乐与成功。
关键词:自我管理;民主科学;激发动机;自我控制;自我调节
我国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对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性曾做了极其形象的描述。他说,如果学生在自己生命的航船驶出学校这条大江进入生活的广阔海洋时,仍然能不断加强自我管理,提高自我管理能力,那么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他定会受益无穷。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不仅是学习的客观要求,对其今后的人生发展也是相当重要的。
一、能力现状
现在的小学生在自我教育和管理能力上显得较差,具体表现在:家庭作业必须在父母的监督下才能完成,父母成了不堪重负的“陪读一族”;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合作意识;我行我素,缺乏集体的责任感、荣誉感;老师是“镇山之石”,只要不在,便散如泥沙……如此种种,不胜枚举,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二、原因分析
现在的孩子之所以自我管理能力较差,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表现出很多不良现象。主要是因为受家庭生活习惯(父母教养方式及态度)、社会环境因素、学校舆论导向(片面追求文化成绩优秀)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更有资料表明:不少在小学、中学成绩优异的孩子,进入梦寐以求的大学之后,却屡屡发生令人不可思议的问题,如无法适应集体宿舍和公共餐厅的环境,生活不能自理,条件优越却不思进取,人际关系一团糟,为与别人竞争不择手段等等,成为高分低能甚至人格缺陷严重的人。
三、培养策略
(一)集体发展的策略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会永不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自己和集体相连时才会有力量。班集体犹如一个小社会,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有许多关系的处理直接影响到学生意识观念与行为的形成,集体对学生品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据此,我通过积极创设集体生活的自我管理的情境,并使其具备充实丰富的内容,鲜明生动的形象,以唤起学生的情感,发挥更大的教育效果。让学生把班级视为自己的“家”,把自己看作“家中的人”发挥更大的主动性,提高学生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积极性和争优意识。
(二)活动陶冶的策略
活动是小学生最喜闻乐见的形式,通过班队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文艺展演活动等形式开展自我教育可以有效的训练、陶冶、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家校沟通的策略
家庭环境,家长的行为和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通过家长学校,“家长通知单”定时与家长沟通,优化家庭教育的环境。引导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以自身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教育方式去影响和教育子女。
四、实施方案
(一)创建学生自我管理的环境
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要有一个民主开放的环境。因此教师要在工作中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班级管理,使学生人人有机会展示自己的风采,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为每个同学的个性发展创造宽松、和谐的氛围。如:多让学生走上讲台来,讲一讲自己的经历、爱好、理想,提出对班集体建设的希望,打算为班集体做出哪些贡献,并且组织学生制订班级建设的目标、班级公约等等。这样,不仅为学生营造了展示自我的氛围,还会使大家增进了解,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帮助学生树立主人翁意识。
学校和班级都应有管理,但是这种管理应具有民主、科学、自由和博爱的精神,应该具有以人为本、以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成长为本的管理理念。学生是班级的主人,班级只有依靠民主、科学的方法管理,才能使教师和学生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强大的内在因素,使师生既有统一的意志和行动,又有个性的张扬和积极性的发挥。
(二)激发学生自我管理的动机
从事实践活动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基本途径。一方面,实践活动要求有相应的能力水平;另一方面,实践活动又提供了应用和锻炼能力的机会。教师应努力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多参加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从而激发学生自我管理的动机,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三)培养学生自我控制的能力
在教育这一系统中,教师是控制系统,学生是受控系统。但是,学生不仅是受控系統,同时也是具有自我组织能力的自控系统。因此,只有将教师控制和学生自我控制结合起来,把教师的控制转化为学生的自我控制,才能使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培养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
学生对于来自外界的控制,久而久之会产生一种压抑或厌倦的心理,所以,很有必要促使学生进行自我调节。学生这种自我调节实际上是对外界控制自我适应的反应。作为班主任,要常常帮助学生及时有效地疏导学生的心理障碍,帮助学生做心理调试。可以通过家长会、“家长通知单”、电访等多种形式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使之与学校教育达成共识,共同教育和管理孩子。只有当学生认识到理解、宽容、悦纳的重要性后,才能通过自我调节去克服外界控制带来的负面影响,使自我管理能力在班集体建设中逐步得到培养。
陶行知说“教是为了不教”,魏书生认为“管是为了不管”,其实就是说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教育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我管理,根本上在于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我想,当孩子们实现从“被管理者”到“管理者”的角色转变,让自己直接参与到管理中来,成为真正的主人时,就可以正班风、学风,可以增强学生的民主意识,可以大大提高班级管理效益。学生们会对自己的班级充满热爱之情,在各地方都积极进取,争取为班争光,每一位学生都能追求真知,奉献爱心,实现自我,感受欢乐与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