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被担保的自由与幸福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xblackjac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被雅各宾派推上断头台的罗兰夫人的名言“自由,多少罪恶假汝之名而行!”,其实不是对自由的控诉,而是对真正自由的呼唤。这种呼唤在法国大革命的滔天巨浪中却显得如此微弱,相对于涌上巴黎街头的穷人对温饱生活的追求,对自由的捍卫显得如此不合时宜。正如一个存在主义哲学家意味深长道破的那样,对于一个非洲的穷人来说,所有的存在主义理论不如一块面包更有意义。
  显然,汉娜·阿伦特并不这样看待自由与幸福的关系。在晚年经典著作《论革命》中,阿伦特试图发掘在法国大革命与美国革命的历史中,革命者是如何处理自由与幸福的关系及其后果。革命的起源往往是因为统治者的压迫,革命的目标也是对这种损害自由的迫害的反抗。可是,在法国革命中,作为革命主体力量的穷人,往往被一种生存需要的巨大力量裹挟,革命领袖面对人民的无边无际的苦难,往往滋生一种“同情的激情”,这种激情导致革命者把人民想象成没有污染过的“自然的化身”,被压迫的群众意味着美德、淳朴与善良。这种怜悯情感所针对的人民成为一个虚无的民粹主义的乌托邦集合体。以捍卫抽象的人民的纯洁性的名义,罗伯斯庇尔可以在法国社会中实行“道德恐怖主义”的治理,把对于每个个体动机和灵魂(自然更包括言语和行动)的拷问,渗透社会的每个毛细血管。邪恶无处不在,每个人都可能成为邪恶的粘附者,而只有罗伯斯庇尔和无限抽象的人民成为美德的代表,具有资格用暴力去剔除个体的道德污斑。
  悖论就这样在法国革命中产生了,如阿伦特所洞察的那样,从法国大革命之日起,正是革命者感情的无限性,使他们对现实一般而言都麻木不仁,具体而言是对个人麻木不仁。这一切都是那样令人难以置信。为了他们的“原则”,为了历史进程.为了革命事业本身,他们将个人牺牲掉而毫无悔意。追寻美德成为一个至高无上的原则,空洞地怜悯穷人成为广场集会上政治领袖的集体表演,而在这一切的背后,是无动于衰和乐此不疲地对每个个体的折磨和消灭。在“从灵魂深处爆发革命”、“狠斗私字一闪念”、“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中国话语中,也可以窥见这种把私人生活的道德作为政治化的痕迹。这种追求绝对善的制度化行为,往往扼杀了善良可能的生长空间。
  关键的问题,仍旧在于革命的根本目的到底是什么?公民自由还是生存意义上的幸福?显然,法国革命与美国革命给出的是两个不同的答案。而前者的选择与模式给与世界革命历史的影响尤为深远。如阿伦特所断言,美国革命的方向始终是致力予以自由立国和建立持久制度,对于为此而行动的人来说,民法范围以外的事情都是不允许的。由于痛苦的即时性,法国大革命的方向几乎从一开始就偏离了立国进程;它取决于从必然性而不是从暴政中解放的迫切要求,它被人民的无边痛苦,以及由痛苦激发的无休无止的同情所推动。马克思从法国大革命中获取了理论灵感,彻底地颠覆了革命原初反抗暴政、寻求自由的真意,“革命的角色不再是将人从其同胞的压迫下解放出来,更不用说以自由立国了,而是使社会的生命过程摆脱匮乏的锁链,从而可以不断高涨,达到极大丰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不是自由,而是富足,现在成为了革命的目标。”
  无疑,中国革命遵循的正是马克思的这一逻辑,五四新文化运动时’“自由”、“博爱”还能够成为与“民主”“科学”鼎足而立的口号,而在马克思主义一统江山的20世纪革命进程中,自由的面目显得越来越尴尬和暧昧,而用革命和科学的方式消灭贫穷和共同富裕的诉求总是理直气壮,并成为政治合法性的均终极来源。似乎,自由在一个贫困的社会里是一个奢侈的议题,而在一个富裕的社会,也成为一个多余的话题,因为一些人天真地相信,自由度必然是伴随着富裕强度而不断自然提升的。也有一些人觉得相对于贫困的弱势群体的生计而言,在今天的中国讨论政治领域和公共领域的自由,是知识分子缺乏良知和自我中心主义的表现,相对于贫民的生存需要,知识分子的思想自由和言论自由等似乎是可以暂时搁置的需求。发展才是硬道理,经济思维主宰了一切。但是,阿伦特显然没有把幸福与自由幻想成这样的一种现实演进关系,她不是革命者那种向前看的浅薄的乐观主义者,她看到的是自由沉默乃至沉没以后,幸福并没有被担保,最终仍旧是具体个人构成的人民为历史的苦难买单。
  因此,自由是不可被悬置的备选项,自由的实质内容是参与公共事务,获准进入公共领域,一个自由人的生活需要他人在场,自由本身需要一个使人们能走到一起的场所——集会、市场或城邦等相宜的政治空间。阿伦特忧心忡忡的是,在一系列踩着法国大革命足迹发生的历史中。即便穷人能够自我保存,可他们的生活对于政治领域毫无影响力。“超越性之光照耀着公共领域。而穷人始终被排除在公共领域的光明之外。”
  而这在今日的中国,恰是最需要突破的社会课题。
其他文献
他是清华大学教授,民进中央常委,全国政协委员,是黄金周制度改革的主要推动者。他被对手称作“菜叫兽”,他说,他要在大庙里当大和尚。    蔡继明休假吗?答案是——不,他几乎不休假!  执教于清华大学的这位教授,以推动一轮关涉亿万国民作息习惯的假日改革而著名。基于他早前提交的那份方案,中国人习以为常的黄金周集中度假制被打破。于是,一些人被触怒了。  假如这些人知道蔡继明的作息规律,兴许会感到沮丧。蔡的
泰国这次危机和1973年、1992年的两次相比完全不同,这是一次在泰国民主体制内的危机,但普密蓬国王却比以前的介入更加积极主动一些。有分析认为,这是因为在国王登基已有60年之后,如果任由他信这样亲农民的强势总理主政,国王的传统影响力势将不保。    1946年6月9日早晨,泰国国王的卧室里传出一声枪响,随后,政府宣布:“敬爱的国王拉玛八世饮弹驾崩了!”当天,拉玛八世的弟弟、时年18岁的普密蓬阿杜德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古典诗词对于培养学生美好品质、丰富文化底蕴,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发挥着重要的的作用。新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的要求是:通过对古代诗词的朗读,深刻感悟作者内涵,不断积累语文知识,并在日常生活的运用中,促进学生自身审美情趣和欣赏品味的不断提高。古诗词的赏析教学包括品析语言、理解内容、感悟情感、描绘意境绘等。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搭建“自主”解读平台,促进
“美国梦”的精神分析法  石 渝  (2008年第24期《新面孔能否打捞美国精神》)    精神分析法是上世纪热门理论工具,它的最初创立是源自于对有癔病的患者的临床研究,常用手段就是精神宣泄疗法。随着奥巴马成功当选首任美国黑人总统,现在全球都刮起“奥巴马热”。由于特殊的“病态”时代背景,我们有必要重拾精神分析法来剖析作为美国黑人和美国本土人、欧洲人及其他地方的人对“美国梦”在不同主体中构筑出的镜像
《财经》杂志总编辑胡舒立近日撰文称,应利用改革现行金融分业监管体制的良机,构建以专家监管为主体的现代金融监管框架。  这位在金融界有着广泛影响的女强人称,目前金融监管框架是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三足鼎立,信息资源垄断,导致过高的监管成本。当年德隆坐庄证券市场,种种违规在证券领域早已昭然;但此种风险仍在银行业继续传递难以阻止,即充分显示了权力分割与信息分割的不良后果。  胡舒立指出,金融业实行分业经
连续3年的业绩亏损已使*ST阿继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现在,这家位于黑龙江省阿什河畔的上市公司还需要挤出一点时间来应付另一桩麻烦——想办法平息因为财务造假形迹败露而招致的汹汹舆情。一些持有*ST阿继股票的投资人眼下已被激怒,他们将自己近年损失惨重的投资归因于受该家上市公司的恶意欺瞒所致,并对其进行了严厉谴责。  消息显示,在1998年到2005年,阿城继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为达到上市、配股、增发和不退市
在一些地方形成了一种“瞒报机制”,在这种相对周密的“机制”运作之下,有关人员“各司其职”,分别“专业”地应对可能外泄的因素,一起特大矿难才被隐瞒长达两个月之久,以金钱和利益建立起来的联盟,固化了官商之间对待事故的一致立场。    最近人们从媒体中频繁获知的消息就是“安全事故”:矿难、食品药品安全、地质灾害,每次的后果都相当严重,已经不仅仅是威胁到人们的安全,而是确确实实有的人已经失去了生命。其实最
在中国,改变农民的耕作方式以及对土地的权利具有着意识形态和政治的敏感性。在小岗村尤其如此。    从凤阳县城到小岗村不足一个小时车程,如果沿着老路走,30多公里路仿佛走过了两个农村世界,一个依旧停留在20多年前的模样,崎岖不平的乡村小道、污水横流的农贸市场,矮旧的平房,一切都寂寞地躲在皖北的丘陵地里,无人关注;一个则已经具备了新型农村的雏形,宽阔的水泥路,显眼的绿化带和广场,精心粉刷过的二层小楼,
“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师。”这是我国古代著名理论家刘勰对孟子的高度评价;郭沫若在他的《十批判书》中称孟子是“以好辩而受非难的人”:这些评论都证明了——“亚圣辩才冠古今”。孟子以其独特的论辩方式彰显了他作为雄辩家的气魄,其高超的论辩能力和技巧在诸子百家中独树一帜。辩论是一种学问,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文化。这学期我通过教学《先秦诸子散文》,对孟子的辩论艺术有了较为系统和直观的领
在一个较短的时期内,直接打压市场,对市场管理者的政治要求非常低,而这正是中国式股市现状的背景条件。在并非“别无他法”的情况下,政府的价格管制以及非市场化的“全干预”政策,更是中国整体政治生态在资本市场上的具体体现。    2008年9月18日,上证指数终于跌到了1802点,这一点位,在2006年算是不错的点位;但是,自那时起,中国股市的股票流通总量,已经扩张了6倍有余!从6124点重新回到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