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篮子减负:调整蔬菜供应结构

来源 :农民科技培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sw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去年下半年出现的菜价上涨,固然有周期性的调整,自然灾害的偶然因素,但我们也发现,在涨价背后存在着一些结构性的矛盾,生产成本高。流通成本高,大中城市的蔬菜自给能力低,都在共同推高菜价,怎样减轻老百姓菜篮子的负担呢?
  虽然近期管理整顿运输环节和摊位费用,减少蔬菜流通环节成本,但要从根本上解决大中城市的菜篮子问题,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农业经济系教授穆月英认为,这还得从蔬菜的起点——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上去分析。
  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有不少城市对菜地最低保有量作出要求。经过测算,如果每个市民留足了0.03亩的菜地,蔬菜供应就不会因为过于短缺而涨价,但现实情况是:城市化进程中对土地的利用,使得城市周边的菜地正在大量减少。比如,北京市郊菜地面积已从17万亩缩减至不足1万亩:据上海市有关部门统计,上海市郊2009年蔬菜种植面积比2008年减少1.6万亩。减幅为9.3%:长沙市现有常住人口660万。每天消费蔬菜量约200万公斤,但现有专业蔬菜基地面积仅10万亩左右,全市菜地面积缺口6.5万亩。在城市发展大加速的浪潮中,在巨额土地出让金的诱惑下。地方往往会屈从于短期的利益,在城市扩张中,挤占农田,使得这种城区蔬菜缺口进一步加大。
  面对我国多个城市蔬菜自给率不超过30%,蔬菜种植面积连年下降的现状,国务院再次强调“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并提出菜地最低保有制。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指出,大中城市要认真落实菜地最低保有量制度,稳定和增长郊区蔬菜种植面积。提高自给能力。
  在国际上,保护本地菜则是从观念上做起的。比如,欧美国家目前兴起一种消费当地农产品的运动。穆月英说:“地产地销,主要是强化消费本地菜的观念,也能强化地方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可以减少运输成本,保障蔬菜的新鲜度。这种观念是值得推广的。”
  穆月英教授对日本的蔬菜供应情况一直在做专门的调研,“虽然这两年日本城市蔬菜的自给率整个也在下降,进口在上升,但目前他们除了倡导当地菜的消费观念外,还形成了独特的郊区型蔬菜基地。”她说,“东京蔬菜的产地应该为茨城县、干叶县还有北海道。茨城县、千叶县距离东京比较近。属于一种郊区型农业蔬菜基地:北海道离东京比较远,一些耐贮藏的土豆和洋葱主要来自北海道,他们有的做法还是值得借鉴的。”
  自从上世纪80年代全国实施菜篮子工程以来,我国蔬菜种植业得到了长足发展。2009年,全国蔬菜播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到了全世界的43%和49%,均位居世界第一,人均蔬菜占有量440多公斤,超出世界平均水平200多公斤。尽管从数字上来看,我们提着一个全世界最大的菜篮子,每年的蔬菜生产供应完全可以满足需求,但是,产业布局和流通体制的种种不合理,让蔬菜产业难以适应环境的变化,也让这个菜篮子的实际含量大打折扣。菜价上涨可能是暂时的,然而,我们不能忽略涨价背后那些值得关注的结构性问题,应该更全面地看待发展经济与保障民生的关系。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