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Web3.0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利用变革

来源 :科学时代·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kylyf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由web1.0到web2.0乃至即将到来的web3.0,每次技术革新都给图书馆带来新的变革,本文通过网络发展各阶段的特点来论述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利用情况,并预测在即将到来的web3.0环境下的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利用变革。
  【关键词】web3.0;图书馆;变革
  网络发展日新月异,自20世纪90年代万维网技术的应用到现今,互联网不断地发展,功能也日益充沛,在人们的生活、生产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互联网作为一个工具其最主要的发展方向便是方便人们的利用。而给予人类更大的自由权的web3.0正在走来。
  1.由web1.0到web2.0 、web3.0的发展之路
  从互联网的出现至今,互联网经历了web1.0到web2.0再到web3.0的道路。万维网是因特网应用取得爆炸性突破的关键性条件,通过Web万维网,互联网上的资源,可以在一个网页里比较直观地表示出来,而且资源之间,在网页上可以链来链去,这种利用互联网络实现了人类海量资源共享的技术,就叫“Webl.0”。“Webl.0”的本质是聚合、联合、搜索,其聚合的对象是巨量、芜杂的网络信息。“Webl.0”只解决了人对信息搜索、聚合的需求,而没有解决人与人之间沟通、互动和参与的需求,所以“Web2.0”应运而生。“Web2.0”的本质特征是参与、展示和信息互动,它的出现填补了“Web1.0”参与、沟通、交流的匮乏与不足。而Web3.0是虚拟化程度更高、更自由、更能体现网民个人劳动价值的网络世界,一个能够实现如同真实世界那样的虚拟世界。
  2005年12月2日,公用信息平台服务商红门资讯在资讯服务上市的发布会上提出Web3.0的概念,定义包括三方面:(1)网站内的信息既可以直接和其他网站相关信息进行交互,也能通过第三方信息平台同时对多家网站的信息进行整合使用;(2)用户在互联网上拥有自己的数据,并能在不同网站上使用;(3)完全基于Web,用浏览器即可以实现复杂的系统程序才具有的功能[1]。关于web图的演变可从图1中得知。
  由此图可见,web1.0是把世界计算机连成一体,web2.0则是把人连为一体,而web3.0则是把人和信息充分的联系在一体,每一次变革都是对前一次的完善与发展。
  2.当前网络技术环境下图书馆特点与趋势
  在目前,图书馆与网络相结合的信息资源利用具有以下特点:
  2.1 突破时空限制
  互联网的出现,使得数字化的图书馆不再仅仅向读者提供一个图书馆自身的馆藏,而是一个地区、国家乃至国际的信息资源。网络环境可以使用户突破地理位置和时间的限制,网络终端的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可以成为图书馆的用户,读者群落可以扩展到整个社会甚至全世界,他们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间进入图书馆网络,迅速获取本地区、本国乃至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信息资源,享受快捷完整的图书馆服务。
  2.2 在线服务
  通过网络与图书馆进行联系,图书馆依据网络向用户提供所需的信息,这样就取代了传统渠道的实体资源的利用,通过对某一项资源的复制而突破拒借率的问题,从而降低了图书馆对传统资源维护的成本。
  2.3 高效的信息查询
  利用便捷的查询工具可以查找自己想要的信息资源,图书馆所拥有的信息资源可以通过标题、关键词、作者、内容分类特征等“元数据”进行关联检索,甚至可以进行简单的全文任意词检索。用户可以根据关键词、模糊查询等方式利用搜索工具对数字图书资源进行查找,并通过网络来传送给用户检索结果,用户根据检索结果再进行资源的利用。
  虽然网络拉近了图书馆与大众的距离,但是就目前而言对于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利用仍局限在对数字图书信息的检索与使用,在查找目的不明确、查找资源概念模糊的情况下,对于查中率仍然难以保证。用户被动的接受图书馆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并没有和用户达成一个互动的统一。即是,为用户提供信息,但却不与用户进行交流,不能充分的了解用户的需要,从而影响了数字资源的利用效率,而如何提高用户对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利用和信息资源的利用成本,是当今图书馆信息资源利用需要解决的问题。Web3.0作为网络技术的革新,对于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利用也必将有所影响。
  由第一部分可知web3.0的优势是:更为开放、更加智能、更加便捷。首先网络由非智能化向着智能化发展:诸如一个人在制订旅游计划,当输入目的地时,网络便为之提供了各项住行及日程的安排、完全摆脱了依靠搜索工具而进行的繁复查询。其次,能够更好的促进信息资源的利用,如果说当今信息是被淹没在网络信息海洋中的一粒尘埃,那么web3.0环境下将会提供智能化的信息服务系统,用户完全可以把掌控这个浩瀚的信息海洋,即是完全围绕着用户需要来进行的数据的提供,用户只需输入自己的意图,计算机通过网络即可判断出哪些是有用的信息,并将有用信息进行统计和筛选以供用户的参考。总的来说,即是使信息资源的利用更为高效、快捷。未来的图书馆也必将由一个信息资源提供者转化成一个信息资源引导者。
  3. web 3.0环境下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利用的变革
  在web3.0时代,最主要的是提供基于不同需求的智能过滤和综合需求满足的平台,即是基于用户需求的智能过滤器和多元化需求满足平台。平台将智能整合用户需求信息流,使用户获取信息变得更加便捷和精确[3]。Web3.0是基于用户需求的智能过滤器和多元化需求满足平台,用户通过这个平台将更加个性化、精准化、智能化地满足对互联网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图书馆应转向于满足用户的知识需求,在新的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利用变革如下:
  3.1 书目情报获取智能化
  传统书目情报服务是靠人工分析,效率自然很低,并且中国传统目录学因注重辨考学术与源流,其方法具有极强的人类智能因素,难以利用计算机实现自动化[4]。在web3.O条件下,计算机已经具备了人工智能的因素,可以对书目情报进行自动归纳、推断并且给出结果,进行计算机智能化的书目情报服务,首要的就是进行计算机归纳、推断这一逻辑思维方法标准的制定。如我们应该让计算机知道哪些信息是重复的或错误的。假设我们有了可行的计算机自动归纳、推断方法,又建立了足够规模的计算机可阅读的数字化古籍资源库,在web3.0的环境下,“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中国目录学思想也就可以重获新生乃至发扬光大。   3.2 信息资源采集分析便捷化
  随着数据库技术的成熟、网络搜索技术的不断提高,信息收集向着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所采集的资料会更加全面,即是通过智能化网络对信息之间的各项关系进行识别分析,使计算机获得更多有價值的信息以提供给信息用户。
  3.3 信息资源的全面共享化
  实现信息资源全面共享是图书馆追求的伟大目标。目前国内图书馆中信息资源共享做得较好的是CALIS。但是对于多数图书馆的共享信息来说,读者往往需要靠信息服务馆员来获取。由于专业背景或表达习惯的不同,图书馆员和读者之间会产生一些信息失真现象:图书馆员为读者所提供的信息并不是读者所要求提供的或者有些读者由于无法准确表达他们所需要的资源,图书馆员即便和读者没有沟通障碍,也无法准确提供其所需信息。公共图书馆资源满足率不高与读者不容易查找资料有很大的相关性。若读者在图书馆查找资料比较困难,他们就会认为图书馆资源满足率不高[5],而智能化的图书馆3.0就会解决读者查找资料过程中的障碍,并且可以避免馆员和读者之间所产生的信息失真。只要各图书馆将其资源进行充分共享,计算机就可以完全对参与共享图书馆内的资源进行阅读、归纳、分析、判断,然后给出读者所需要的检索答案,从而也使得信息资源共享所产生的效益更大。
  3.4 信息用户资源利用个性化
  个性化的信息服务,既是一种个性化服务,又是一种信息服务,因此个性化信息服务首先应该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是一种“以用户为中心”的信息服务模式[6]。在 Web3.0 的条件下,读者的个性化需求将得到极大的满足,读者之间的交流也空前的紧密,图书馆的任务开始转变为培训与引导,即帮助读者提高利用 Web3.0 技术获取信息的能力,引导读者自己利用相关搜索引擎及资源获取所需信息和服务,避免参考咨询馆员在帮助读者获取信息时因为对读者专业领域的了解和理解不够深入而产生失真。因为在 Web3.0 时代,网络资源将极大整合,而搜索引擎将进入真正的智能化搜索时代,作为图书馆的参考咨询服务更多地是向导和管理,即引导读者自己获取信息以及加强相关专业读者的交流与合作。以精确的图书信息为用户提供“按需服务”,从而达到信息资源的合理采配和利用。
  参考文献:
  [1] web3.0的特点[EB/OL].http://news.my drivers.com/1/51/51097.html.
  [2] 陶春明.Web3.0及其对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应用展望[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报, 2008,10(3): 63-66.
  [3] 郭涛.web3.0时代悄然逼近[J].软件工程师2008(8): 58-59.
  [4] 彭斐章,乔好勤,陈传夫.目录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5] 吴汉华.公共图书馆焦虑的调查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07(5):50-55.
  [6] 李超.web3.0环境下个性化信息服务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07): 118-120.
  作者简介:
  方梅青,1979年,女,汉族,河南信阳,河南中医学院图书馆,中级职称(馆员),硕士研究生。
其他文献
Protein phosphorylation and dephosphorylation are two essential and vital cellular mechanisms that regulate many receptors and enzymes through kinases and pho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