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现代分配正义的核心在于合理分配社会制度与公民权利充分实现.应得惩罚的自由观通过社会制度来分配正义,树立权力与权利、权利与义务之间衡平的理念.刑罚分配正义的基本原则包括平等原则、平衡原则和参与原则.刑罚配置、刑罚裁量与刑罚执行阶段各有不同的分配基础和要求.刑罚配置阶段应立足于刑罚一体化及刑罚权行使与当事人权利保护之衡平,对刑罚制度作出总体布局和具体安排.刑罚裁量制度要兼顾实体与程序,围绕公正量刑与保护参与主体权利进行分配和构建.刑罚执行的目标是刑罚效果最佳化,围绕刑罚效果与罪犯回归社会进行制度分配和构建.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分配正义的核心在于合理分配社会制度与公民权利充分实现.应得惩罚的自由观通过社会制度来分配正义,树立权力与权利、权利与义务之间衡平的理念.刑罚分配正义的基本原则包括平等原则、平衡原则和参与原则.刑罚配置、刑罚裁量与刑罚执行阶段各有不同的分配基础和要求.刑罚配置阶段应立足于刑罚一体化及刑罚权行使与当事人权利保护之衡平,对刑罚制度作出总体布局和具体安排.刑罚裁量制度要兼顾实体与程序,围绕公正量刑与保护参与主体权利进行分配和构建.刑罚执行的目标是刑罚效果最佳化,围绕刑罚效果与罪犯回归社会进行制度分配和构建.我国刑罚制度的改革与完善主要包括:完善刑罚体系和结构、个罪之刑罚配置和当事人权利保护制度;设立专门的量刑改革机构、量刑区分责任刑与预防刑、实行定量与自由裁量并合以及完善量刑的程序规则;设立统一刑罚执行制度、确立社区刑罚执行制度、健全刑罚执行程序规则和建立行刑评估制度.
其他文献
检察提前介入侦查脱胎于20世纪饱受诟病的“一长代三长”“联合办案”方式,后经司法实践的不断探索和改造,逐渐发展完善,其功能为提升办案质效、强化侦查监督,理论基础为“公诉准备说”和“法律监督论”.随着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深入,检察提前介入监察在规范与实践中逐渐被提及运用.与检察提前介入侦查不同,监察机关的宪法定位和职权配置,以及监察程序的完整性、闭合性和自洽性,使“监察独立说”成为检察提前介入监察的基本理论依据.在这一理论引领下,检察机关提前介入主要是为了配合协助监察机关,提升其在反腐工作中办理职务犯罪案件的
条件是否具有溯及力是民法上的一个传统问题.在附条件处分中,条件具有溯及力的,附条件权利人能够自始取得物权,并在未决期间内享有物权性保护(直接保护).附条件权利人在未决期间处分标的物的,处分能够溯及至条件成就前生效(间接保护).条件的溯及力会在履行返还、孳息归属和当事人权责等方面引起一些不当法律后果.条件的即时效力能够避免前述不当后果,但附条件权利人无法享有直接保护与间接保护.现行法在承认条件即时效力时,有必要设立一个特殊保护机制,配置期间处分无效规则,以确保附条件权利人能够正常取得物权.附条件权利人的利益
个人信息权益的权益构造,包括内部构造和对外部其他主体相关权益的支配关系两个部分,由个人信息保护法治的价值取向所决定.个人信息权益的内部构造由“本权权益”与保护“本权权益”的权利构成.个人信息权益之“本权权益”主要包括人格尊严、人身财产安全以及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等利益,但不包括财产利益;保护“本权权益”的权利主要包括同意(或拒绝)的权利以及知情、查阅、复制、转移、更正、补充、删除、请求解释说明等权利.个人信息权益对处理者和国家机关获得的个人信息数据同时具有外部约束力.处理者对合法处理所得的个人信息数据享有财
企业数据权益在法律上如何定位和保护是当前互联网法学面临的理论难题.既有的理论主张主要从信息私权和财产权角度试图将数据纳入实体权利的框架中,参照传统私权规则来对企业数据进行调整.信息私权中的“数据库保护”和“商业秘密保护”规则与企业数据保护具有形式上的相似性,但在实质利益形态和涵盖范围上有根本差别,由此导致“信息内容保护”导向的失败.企业数据保护问题源于互联网的普及,只在数字技术语境中才有意义,故必须在区分信息问题和数据问题类型的背景下进行考察,由此企业数据权益应在整体上作为一个纯粹的数据问题予以讨论,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