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全世界教师专业发展最先进的国家之一。2016年OECD(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公布的“教师教学国际调查”(TALIS)结果表明,上海教师展现出众多优势,具体包括:教师对于最新的教学方法有很强的认同,并开展了很多实践,有更深的专业合作和专业发展,校长花费更多的时间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上,教师专业发展的参与度及合作程度居世界第一。很多发达国家现在都开始向中国教育及教师专业发展学习。
但是,中国教师发展也面临问题和挑战。首先,中国的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尊重学生个体,协助发掘其价值;不仅重视知识,也重视学习过程及价值观等;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提供足够机会并支持他们自己去探索;教师能自己创新,也鼓励及接受学生创新;教师专业自主,不盲目跟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具有批判能力;接受及倡议多元化,不过度标准化及单一化(包括教学活动、学生表现、评估方式等);与学生平等互动,缩短心理距离。
其次,中国基础教育成就非凡,在国际能力测试上名列前茅,但在尖端科学技术上却缺乏应有的出色表现。“应试教育”虽然有了较大改观,但仍处于主导地位,对于学生均衡发展的重视仍然不足。如果继续过分注重知识,缺乏创意思维、独立思考及批判能力的培养,我们仍然只会培育出基本知识能力扎实,并在各行业受欢迎的雇员,而非顶尖的科学家、企业家、思想家及艺术家。
这都表明,虽然中国教师的专业发展已经达到很高水平,但是要更好地促进教育发展,教师发展一定要有突破。
当前,教师发展主要集中于知识、能力的提升,同时也开始强调知行合一。但是,在信念、态度、价值观方面却相对做得较少。
教师在改革中,如果对原有信念、价值等没有改变,只是学习了一些新理论、知识及技能,那他们未必愿意在课堂内应用这些习得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或是用得有形无神,没有成效。面对一波又一波的改革,若信念不改,教师就会如浮在水面的皮球,只会上下移动,不会随着波浪向前迈进。
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 S·Kuhn)提出,“范式转移”是指一个领域里出现了新的发展,原有的理念、假设、法则、价值等已不再适合新的转变,从而迫使人们在该领域中做出根本性的改变。
教育改革也需要范式转移,从“教师无所不知”到“教师也是学生”,从“错误就是沮丧”到“错误等于学习”,从“老师问,学生听”到“学生问,学生思考”,从“目标是好成绩”到“目标是学习”,从“背诵知识”到“解决问题”,从“完成作业”到“创造”,从“一刀切”到“量身定制”,从“严格执行规则”到“不需要规则”。要实现范式转移,不能只是单纯改变外在的做法、行为和工具,背后的信念、价值和基本假设等都要有所改变。
因此,教师专业发展不仅仅只是知识、技能的提升,还包括信念、态度及价值的改变。如果后者没有相应的改变,就很难完成行为的转变,教师专业发展就会受到限制,教师能力及表现就不会有很大的变化,学生学习就不会产生飞跃。
要改变价值观和信念是不容易的,因为它是根深蒂固的,并且通常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价值观及信念不能靠外力达成,只有经过教师自己深入反思才会改变。
“一课两讲”就是基于范式转移的理念所设计的教师专业发展活动。从2000年开始,香港大学教育领导研究中心推行这一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它能有效刺激教师对习以为常的做法及其背后理念进行深入反思,从而促进范式转移的发生。与“同课异构”相似,“一课两讲”是指两位属于不同教育系统的教师,各自独立地设计并教授学生相同的一课,并互相观课,课后和对方及专家共同讨论。“一课两讲”的作用在于,两个不同系统的课堂,因为信念、文化、制度、教师训练等的不同,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种巨大的差异便会刺激教师反思一些习以为常、觉得理所当然的做法,令他们重新思考一些平时意识不到的背后理念及基本假设。
“一课两讲”开展至今已有17个年头,由最初的面对面实地进行,发展到现在通过互联网进行听课及讨论,参加的地区亦由大陆和香港扩展到包括新加坡在内的东南亚国家,不久的将来更会推广至美国。多年实践证明,“一课两讲”是一个有效促使教师反思其信念、价值观及基本假设的手段,能帮助实现范式转移。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教师,通过“一课两讲”与其他地方的教师进行交流,实现范式转移,提升专业水平。
教师专业水平及研修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不能單靠学习知识和技能,更要重视范式转移,促进教师不断反思理念、态度、价值观和基本假设。
(本文根据吴浩明博士在中国教育学会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第二届全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术会议”国际论坛上的主题报告整理而成)
但是,中国教师发展也面临问题和挑战。首先,中国的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尊重学生个体,协助发掘其价值;不仅重视知识,也重视学习过程及价值观等;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提供足够机会并支持他们自己去探索;教师能自己创新,也鼓励及接受学生创新;教师专业自主,不盲目跟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具有批判能力;接受及倡议多元化,不过度标准化及单一化(包括教学活动、学生表现、评估方式等);与学生平等互动,缩短心理距离。
其次,中国基础教育成就非凡,在国际能力测试上名列前茅,但在尖端科学技术上却缺乏应有的出色表现。“应试教育”虽然有了较大改观,但仍处于主导地位,对于学生均衡发展的重视仍然不足。如果继续过分注重知识,缺乏创意思维、独立思考及批判能力的培养,我们仍然只会培育出基本知识能力扎实,并在各行业受欢迎的雇员,而非顶尖的科学家、企业家、思想家及艺术家。
这都表明,虽然中国教师的专业发展已经达到很高水平,但是要更好地促进教育发展,教师发展一定要有突破。
当前,教师发展主要集中于知识、能力的提升,同时也开始强调知行合一。但是,在信念、态度、价值观方面却相对做得较少。
教师在改革中,如果对原有信念、价值等没有改变,只是学习了一些新理论、知识及技能,那他们未必愿意在课堂内应用这些习得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或是用得有形无神,没有成效。面对一波又一波的改革,若信念不改,教师就会如浮在水面的皮球,只会上下移动,不会随着波浪向前迈进。
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 S·Kuhn)提出,“范式转移”是指一个领域里出现了新的发展,原有的理念、假设、法则、价值等已不再适合新的转变,从而迫使人们在该领域中做出根本性的改变。
教育改革也需要范式转移,从“教师无所不知”到“教师也是学生”,从“错误就是沮丧”到“错误等于学习”,从“老师问,学生听”到“学生问,学生思考”,从“目标是好成绩”到“目标是学习”,从“背诵知识”到“解决问题”,从“完成作业”到“创造”,从“一刀切”到“量身定制”,从“严格执行规则”到“不需要规则”。要实现范式转移,不能只是单纯改变外在的做法、行为和工具,背后的信念、价值和基本假设等都要有所改变。
因此,教师专业发展不仅仅只是知识、技能的提升,还包括信念、态度及价值的改变。如果后者没有相应的改变,就很难完成行为的转变,教师专业发展就会受到限制,教师能力及表现就不会有很大的变化,学生学习就不会产生飞跃。
要改变价值观和信念是不容易的,因为它是根深蒂固的,并且通常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价值观及信念不能靠外力达成,只有经过教师自己深入反思才会改变。
“一课两讲”就是基于范式转移的理念所设计的教师专业发展活动。从2000年开始,香港大学教育领导研究中心推行这一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它能有效刺激教师对习以为常的做法及其背后理念进行深入反思,从而促进范式转移的发生。与“同课异构”相似,“一课两讲”是指两位属于不同教育系统的教师,各自独立地设计并教授学生相同的一课,并互相观课,课后和对方及专家共同讨论。“一课两讲”的作用在于,两个不同系统的课堂,因为信念、文化、制度、教师训练等的不同,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种巨大的差异便会刺激教师反思一些习以为常、觉得理所当然的做法,令他们重新思考一些平时意识不到的背后理念及基本假设。
“一课两讲”开展至今已有17个年头,由最初的面对面实地进行,发展到现在通过互联网进行听课及讨论,参加的地区亦由大陆和香港扩展到包括新加坡在内的东南亚国家,不久的将来更会推广至美国。多年实践证明,“一课两讲”是一个有效促使教师反思其信念、价值观及基本假设的手段,能帮助实现范式转移。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教师,通过“一课两讲”与其他地方的教师进行交流,实现范式转移,提升专业水平。
教师专业水平及研修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不能單靠学习知识和技能,更要重视范式转移,促进教师不断反思理念、态度、价值观和基本假设。
(本文根据吴浩明博士在中国教育学会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第二届全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术会议”国际论坛上的主题报告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