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例说

来源 :江西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ulhuj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年级学生入学之前,在学前班时已经学过了数数、认数字,但是他们对数的实际含义、数在自然数列中的位置以及数的组成等,并没有真正领会。对此,教师对一年级学生应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我的具体做法是:
  一、按顺序观察,看图数数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他们是以直观表象的形式来认识事物的。因而我们对抽象知识的教学,必须利用实物、图片和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具与学具,帮助他们形成清晰的表象。由此而使学生从感知认识上升到感性认识,由有意注意转移到无意注意,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10以内的认数教学大都是结合看图,通过点数抽象地概括出每一个“数”。刚入学的儿童虽然会看图,但观察时带有一定的随意性,而且往往只能看到图中明显的事物。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引导学生有目的、有顺序地观察,学会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方法去观察领会图意。例如,以“数数5的放大挂图”为例:先从整体出发,图中有哪些人和物体,教师再让学生数出图中各种物体及人物的个数。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要领图意。在教师的示范带领下,学生人人动手,数出一种物体个数后,就从学具中取出表示这个物体个数的数字卡片。使学生看到这幅图中可以数数的物体有很多,图中蕴藏着许多有趣的数。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进行综合训练。把整个画面按照数序,从1起逐渐数到5,使他们认识到,每一个数能代表人的个数,同时也能代表物的个数;数数时,一个物体要和一个数对应,不能重复,不能遗漏;数到最后一个数就是物体的个数。而同一种事物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分析,去数数,如画面中的人物可以根据年龄、性别、活动情景等加以分类,从而抽象概括出不同的数。
  二、异中见同,形成数的概念
  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基本形式之一,它是在感觉和表象的基础上产生的。在教学概念时,要从具体到抽象,并在实际的运用中加深理解,才能使抽象的数具体化、形象化。
  例如,在教学“5的认数”时,先引导学生看课本中的主题图,学生从整体看到这幅图画的同学在打扫卫生。再细看,看到图中有6个同学、6张桌子、6张凳子,这里的桌子、凳子和同学是不同的物和人,但是他们量数都是6,从而得到抽象的数6,数6一经抽象出来后,它具有了特定的意义,它不仅用来表示6个同学、6张桌子、6张凳子,还可以表示别的数量为6的物体。因此,我就叫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火柴棒摆出他们认为最美的图案。学生尽情地发挥各自的创造,并告诉老师每个图案各表示什么。这样的教学,不仅使学生初步形成了数的概念,而且还在学习时感到很新鲜又有吸引力,即使最好动的学生思想也很集中。
  三、回答问题,比较数的大小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人的思维离不开语言。词不达意的人,往往思路也较乱。有了清晰明确的语言,才有利于人的理性思维。因此结合10以内的认数教学,教师要重视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让学生学会有条理地回答问题,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如数的顺序和大小的比较,我让学生运用小圆片进行操作,边摆边说:1个圆片添1个是2个圆片。2比1大,2排在1的后面,2个圆片添1个是3个圆片。3比2大,3排在2的后面……用语言表述操作过程,说话有依据,学生不会无话可说或者乱说。随着认数的增多,学生直观形象地看到了自然数的排列是有一定规律的。
  当学生初步有了数序的认识后,教师要及时组织各种练习,让学生在各种情景中运用概念来回答问题,在巩固数序知识的同时不断加深理解,丰富词汇。如结合认数,出示一幅组合的孔雀图,数菱形有几个,圆有几个,三角形有几个,半圆有几个。然后让学生比较:哪种图形最多?(半圆最多)还可以怎样说?反之,让学生讲出哪种图形最少。然后让学生把这几个数排队,有的学生从小到大排,排序为2→4→5→6;也有的学生从大到小排,排序为6→5→4→2。教师指着从小到大的数问:在我们学过的数中除了这些数以外还有哪几个数?(1、3、7)“1”应排在哪里?(2的前面),“3”应排在哪里?(2的后面或4的前面),7呢?(6的后面)。说说看,能有几种说法?接着引导学生归纳了数的排列有两种不同的形式:即数的排列可以从小到大排,也可以从大到小排。
  总之,在数的概念教学中,要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比较、假设研讨等一系列活动,独立获得知识,培植刚萌芽的逻辑思维能力,使他们从小养成肯动脑筋、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作者单位:江西省信丰县第四小学)
  责任编辑:周瑜芽
其他文献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也明确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可见,激发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创造力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一、充分利用插图,启发学生想象力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
善教者,必善问。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课堂上适度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素质能力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因而对此值得探讨。  一、课堂教学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小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时间很短,容易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把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这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体验数学的实用价值。  一、创设生活情景  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植根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
一节复习课如果只是一味地重复过去的教学过程,或只是归于旧知识的反复练习,不仅不能达到整理旧知识、发展思维的目的,而且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影响复习效果。那么怎样上好复习课呢?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旨在与同行们一起探讨。  一、沟通知识联系,组建网状结构  复习课就是要把平时相对孤立进行教学的数学知识串起来,找出它们的内在联系,使之条理化、系统化,从而组建知识的网状结构。复习时,我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