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别原则”对中国高等教育机会分配模式革新的启示

来源 :社科纵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kiss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机会分配问题成为了社会的焦点,其复杂的范畴导致现有的几种机会分配方案在实施中难见成效,因此尝试应用罗尔斯的"差别原则"理念及链式调节原理,也许会对中国高等教育机会分配模式的革新带来一定启示。
其他文献
实现社会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和保障,也是建设和谐社区的本质要求。社区权益是社区工作的具体化,了解社区权益的构成及冲突有利于和谐社区建设。但是,当前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本次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教师必须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素质得到全面主动的发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进去,就必须注重学生兴趣的发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谓兴趣,是指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
学会学习是当今改革教学方法的重要理念。我国古代就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育思想。著名教育家埃德加·富尔指出:“未来世界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者,而是不会学习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说,教会学生学习比教给某些知识和技能更重要,它要求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还要教给学生掌握这类知识和技能的方法,从而使学生把“学会”与“会学”统一起来。因此,教会学生学习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教育面向现代化
高中的学习内容和初中的学习内容有很大的区别,高一新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这个过程在客观上依赖于教师的引导。怎样有效缩短初、高中数学学习衔接间的适应期,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呢?笔者认为,高中数学教学必须注重初、高中知识的连续性和整体性,加强衔接教学。   1 分析对比初中与高中数学  相当部分学生经历一个学期的高一数学学习后,感觉高中数学很不容易学,一学期下来数学成绩直线下降,对数
1 前言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新的教学理念一步步走入学校,走进广大教师的课堂。教师都已意识到对学生的教育不应只是灌输性的传授,而应更多地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因为,21世纪需要的是善于学习、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和长于实践的新型人才。新课程标准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