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而化之”教诗歌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cb2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雨说》以新颖而鲜活的意象,抒发了对儿童浓浓的关爱之情,表达了对祖国未来真诚的祝福。因而在教授这首诗的时候,应依据单元学习目标,努力突出重点:反复诵读和把握诗歌的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大而化之”,避免以往的面面俱到,零零碎碎。
  关键词:诗歌;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的第一单元是一个诗歌单元,要求学生学习这些诗歌,要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和联想,感受诗歌中的自然美景,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因而在教授本单元的时候,我依据单元学习目标,结合学生实际,努力突出重点,“大而化之”,避免以往教学中的恨不得在一首诗中把诗歌知识全都涉及的面面俱到的心理,从而导致诗歌讲解零零碎碎的情况。《雨说》教学设计,我力求化繁就简,突出两个重点,即反复诵读和把握诗歌的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获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学生能充分感受现代诗歌的自由特质和美感。
  2.培养学生解读现代诗歌意象和意境的基本能力。
  3.迁移运用,巩固知识,提高学生阅读诗歌的技能。
  二、教学重难点:
  1.朗诵理解诗意,感受春雨的爱心和美好。
  2.理解意象意境,感受作者饱含的深情。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指导学生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步步为营,掌握学习诗歌的基本方法。
  2.迁移运用法。指导学生开展知识迁移,运用提高的方法,以体会诗的魅力。
  四、教学步骤:
  1.导语设计,引入课题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沉舟的伤感不能阻止千帆竞发的豪情,病树的不幸无法遮掩万木春天的欣喜。同样,中国的十年浩劫终将退去,生机与繁荣已经到来,作者在万分欣喜之余,借“雨”这个精灵的深情倾诉,表达了对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孩子们的关心和祝福。
  2.作者简介,解义释题
  郑愁予,童年时跟随当军人的父亲走遍大江南北;抗战期间,他随母亲转徙内地各处。被称为“浪子诗人”。代表作有《错误》《水手刀》等。
  《雨说》写于20世纪70年代末,当时正值我国结束“文革”不久,经历十年浩劫的中国一切都开始显露生机,正如春雨降临大地,万物复苏。此时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他的这首爱之歌,既是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祝福,也是对中国美好未来的祝福。
  3.反复诵读,感知理解
  (1)自由朗读这首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指定学生在黑板上给词语中的加点字正音:田圃、禁锢、喑哑、襁褓。
  学生解释词语:喧嚷、洗礼、蓑衣、温声细语、润如油膏。
  (2)听读这首诗,要求学生注意诗句的节奏和停顿,注意把握语气和语调,感受全诗洋溢着的音乐美和节奏美。请学生模仿朗读,其他学生试做点评。示例: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
  (3)默读这首诗,读懂内容,学会概括。学生各用一句话概括每节诗的具体内容。例如:第一节:雨来探访四月的大地。第二节:雨带着爱心轻轻地来。
  (4)速读这首诗,理清结构层次。学生小组内讨论,然后全班交流,教师做好小结,以利于学生对诗歌内容有一个清晰的轮廓,明确的认识。(第1节春雨到来前大地的情景;第2节春雨的特点;第3-5节春雨亲近孩子们,带孩子们去迎接春天;第6-8节春雨的使命;第9节赞颂春雨的奉献精神,祝福孩子们有幸福的生活。)
  (5)自由朗读质疑,学生增强阅读体验,教师掌握学生的阅读情况:用“读——我(不)知道——我想说——”的方式质疑。
  (6)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进一步感知诗意、诗情。朗读指导:如第1节应读得急切,表达出对春雨的企盼之情;第2节应读得轻柔、温和,以示“雨”之关爱;第5节可读得欢快一些,传达喜悦之情;第8节应读出高昂之气,把全诗感情推向高潮;第9节读出欣慰之情,显示全诗的主旨。
  4.分析意象,揣摩意境
  意象和意境是学习诗歌不得不提的两个术语,那究竟什么是意象和意境呢?有必要让学生了解。意象通常是指取自大自然的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是可以感知的、实在的、具体的。意境就是作者在作品中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通过具体可感的意象来实现。比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就是意象,通过这些意象表达出的寂寥悲凉的气氛就是意境了。
  引导学生分析《雨说》的意象:大地企盼的春雨;亲切温柔充满爱心的春雨;与孩子一起嬉戏的春雨;勇敢地笑着的春雨;乐观、爱笑的雨……
  感知、明确《雨说》的意境:全诗抓住“雨”的特点,赞颂人间永恒的爱, “雨”成了春的脚步,爱的使者,她给孩子们带来笑声,给世界带来希望。一首《雨说》,就是一曲动人心弦的爱之歌。
  5.课外延伸,知识运用
  学生利用所学到的关于意象和意境的知识,阅读郑愁予的现代诗《错误》。
  (1)学生熟读诗歌,自己分析意象和意境,教师指导。
  ①学生找出诗中的意象(自然物象):莲花、东风、柳絮、跫音、春帷、马蹄。
  ②教师指导分析诗中意象所表现出的意境:莲花——女子倦守空闺,娇美的面容因等待而憔悴。东风、柳絮——她的等待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寂寞孤独,如同枯木。跫音、春帷——她的等待的心是“小小的窗戾紧掩”,心扉紧掩,好像死水。马蹄——深深的思念和无期的等待。
  ③学生总结体会本诗的意境(境界情调):女子日夜的思念,痴痴的深情换来了漫长的、寂寞的又百般无聊的、欲说还休的等待。
  (2)思考:为什么我的马蹄是美丽的,又是错误的?(联系背景:诗人父亲从军,母亲带着他流浪江南,母亲对父亲的思念和牵挂是显而易见的。这首诗的主角就是以郑愁予母亲为原型的)
  “归人”该归,达达的马蹄声是希望所在,对她而言是无限美丽的,然而,“归人”没归,只不过是过路罢了,对她而言自然是无言的错误。
  (3)学生诵读此诗,加深理解。
  6.知识巩固,锻炼技能
  毛泽东《沁园春·雪》“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大气磅礴的北国雪景。
  意象(物):大雪、北国大地。意境(情):热爱赞美祖国大好河山。
  鲁迅的散文诗《雪》,江南雪特点 ;北方雪特征 ,各自象征 。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雪的名句:1 2 ,渲染的感情是 。
  张岱《湖心亭看雪》,雪景名段是 ,特点 ,表达感情是 。
  7.课堂整理,增强能力
  (1)有感情的背诵全诗。学生在自由背诵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互背,推荐有感情同学领背、齐背,以致全班共同背诵。
  (2)积累。表现无私奉献精神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等。
  与春雨有关的诗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作者简介:孙正珩(1969— ),男,湖北省秭归县归州中学教师,主要从事语文教学研究。
其他文献
最近,西班牙奥维耶多大学和马德里奥特诺马大学、马德里流行病学和公共卫生研究所发表在《衰老与疾病》杂志的一项研究表明,老年人肉食摄入过多会影响睡眠,不仅睡眠时间减少,质量也有所下降。  研究小组以1341名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为期3年的追踪调查。结果表明,肉类(不包括鱼肉)摄入量最多(每天>128克)的组与最低的组(每天<87克)相比,睡眠时间大幅减少(2小时以上)的风险增加93%。
来自于一种社会生活的诗歌与一个个体的手机上随意触碰、读屏、变调的诗歌,差异是如此“急骤带拖着缓慢的节奏”的事实存在着,一个是个我执意所思的游离,一个是庞大繁杂的具有组织性的对峙。看似秩序、隔阂、焦虑、胶着一块,却常是交替的,不可确定性的,无时不刻地觅寻着从喧嚣和争掠中逃遁的岔口。机械进化论有一句最为著名的话是:“过度地依靠编机行为将导致人自身原生成力的懒散、迷失”,拿来说明一下这种手指上的编机行为
睁开双眼,我一时不知自己身在何处。扭头看看四周陌生而诡异的环境,我终于确认,我真的不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  洁白的墙壁、屋顶和地板,上面覆盖着厚厚的泡沫塑料一样的东西(后来我才知道那是隔音材料);屋里陈设简单,一张三人沙发,一个茶几,还有我置身于其上的这张床,也都是白色的;从床上下来,我倒没有什么明显不适的感觉,只是脑子懵懵懂懂,影影绰绰的印象中,我最后的记忆,仿佛是盯着一个不停旋转的漩涡,然后就
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中,语言智能、人际智能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遗憾的是,受传统观念、应试制度的影响,人们对口语交际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教学过程敷衍塞责,严重影响了高中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下面,笔者就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探索出的“口语交际”教学三部曲与同仁交流,抛砖引玉。  一、依托教材,让阅读过程响起口语交际的节拍  顾名思义,口语交际即人与人之间语言方面的往来交际
晨起痰多大多由于脾虚不运所致。晨起痰多者可以试试陈皮茯苓茶。  取陈皮2克、茯苓5克,放入保温杯中,注入开水,浸泡10分钟代茶饮即可。茯苓性平,味甘淡,入心、肺、脾经,具有滲湿利水、健脾和胃、宁心安神的功效。陈皮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的功效。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高举苏维埃革命的旗帜,进行工农武装割据,发动群众,创建苏维埃政权,开展土地革命。红军进入四川城口(现重庆城口)后,迅速建立城口县、区、乡、村级苏维埃政权,进行保卫城口苏维埃政权的战斗,开展巩固城口苏维埃政权的肃反斗争。城口各级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和红色区域的扩大,使川陕革命根据地得到空前发展,开创了红四方面军和川陕苏区革命斗争的鼎盛局面。这也是重庆市唯一成建制建立各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化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互动成为高效课堂的“必需品”。怎样才能让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相吻合呢,这就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精准地抓住教学要点,成为名副其实的课堂指导者。  关键词:教学指导;阅读教学;教学起点;教学高度  在军事领域,对中远程目标的打击,曾经历过一个里程碑式的跨越:从对固定目标的炮弹攻击,转换为对移动目标的导弹攻击。如果将教学活动比作一场战役的话,教师的
张大宁是我国第二批国医大师之一,“他认为最早的养生思想源于《黄帝内经》中的‘治未病’,意在未病先防、已病防变、防止复发。”在中国古代医家养生研究的论述基础上,张大宁开创了心肾轴系统养生思想以及补肾活血养生法。   谈到中医“肾”的功能,张大宁认为肾涉及人体生命活动的各个内容,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为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因此,有“肾为先天之本”的说法。   《素问·六节脉象论
摘要:说明文教学要领会揣摩作者说得明白易懂的技巧,以《景泰蓝的制作》教学为例,通过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把言语实践落到实处,让说明文教学的课堂灵动起来,进而使学生掌握说明文的文体特征和解读方法。  关键词: 说明文;活动设计;解读方法;文体特征  当前,高中说明文教学处于相对尴尬的地位,正如王君老师所说:“在公开课研究课的课堂上,说明文基本算是‘弃儿’,大家都是能躲就
摘 要:对《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贰于楚”的“贰”字,应该从当时的历史大背景下着手,根据郑楚晋秦诸国之间纵横交错的关系进行剖析,才有可能明白“郑国”作为一个夹在大国之间的弱小国家的尴尬外交策略,也才有可能正确理解“贰于楚”的真正含义。  关键词:郑晋楚秦;历史背景;贰于楚  《语文教学之友》2015年第11期刊登了河南林凤华老师的《“贰于楚”再解》一文,本人读后,感觉林老师还是理解有些不到位,今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