疲奔八十里看电影

来源 :特别健康·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lusi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好像是1977年吧,就是越剧《红楼梦》拍成电影放映的那一年,古装、越剧、《红楼梦》、电影,这几个词语联系在一起,对正念初中的我来说,充满了诱惑。那之前能看到的电影,除了“战斗片”和几部三突出、高大全的影片之外,就是几个样板戏翻来覆去地放。国外的也无非是“朝鲜电影哭哭笑笑”“越南电影飞机大炮”之类。总之,单调乏味。这个时候猛然听说有《红楼梦》这样场面宏大、布景漂亮的传统戏曲拍成电影放映,而且多少已经听到一些县城里人们看疯了的传说,那诱惑对我来说只能用三个字去形容:挡不住。
  可是,电影开始的时候只在离我家四十里地的县城电影院放映,还没有要到我们乡(那时候还叫“公社”)放映的消息。怎么办?从公社到县城每天只有早上一班汽车,去县城很不方便。虽然小学时在老师带领下去扫过两次烈士墓,其中一次还连带着参观了东方红纺织厂,但县城对那时候的我来说依然意味着遥远和陌生。
  我不可能一个人跑去看,一是没有那个钱,二是没有那个胆。要想去,我必须动员几个同学一起去。要好的同学基本上都是胆小听话的孩子,既怕老师,又怕家长。去县城看电影,他们都觉得简直不可思议,不去的态度都很坚决。可是,我也不是轻言放弃的人。具体细节已经记不清楚了,总之是动用我三寸不烂之舌,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动员了三个邻村的同学。
  我们各自回家征得父母同意,同时想办法解决电影票的钱,似乎是一角五分,下午三四点钟在中学会齐出发。去县城的路有趣而且省力。说有趣,因为四十里路我们更换了无数次交通工具,凡拖拉机或者开得不太快的汽车出现在眼前,我们马上追上去,以双手作挂钩,把身体挂在它们后边拖斗的边沿上,搭乘一阵。总也没有遇到一直开到县城的拖拉机或者汽车,所以我们一行四人不知道换了多少次搭乘工具,才到了县城。说省力,那是因为我们基本上没有走什么路,虽说挂在车斗上手臂吃力不小,但平常上学的两三里路我们一直是这么干的,早习惯了,手臂也并不怎么觉得累。总之,笑笑闹闹我们就到了县城。
  一到县城,有几件事情使得我们几个乡下小孩肃然起敬,心里有了某种神圣感。一是电影票的紧张程度,尽管有两家电影院都在24小时不间断地放映,但我们能买到的最早的票已经是晚上10点钟的那一场了。二是城里人对这部电影的喜爱,买了票在街道上转悠,听到的常常是关于《红楼梦》的对话:“你看几遍了?”“我看得不多,只有八遍。你呢?”“我也不太多,只有12遍,我嫂子都看15遍了。”我们听了,既感动又兴奋,为城里人的行为而感动,为我们自己很快就可以看到而兴奋。三是我们四人一字排开,坐在灵江大桥上,还是跟传说的一样,每当汽车开过的时候,就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大桥在颤动。
  有没有吃晚饭,吃的什么东西,一概忘却了,只记得等到我们那一场电影的进场时间,我们四个人就兴奋地挤进电影院。找到自己的座位时,就跟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快乐。
  接下去的情况不太美妙。电影刚刚开始几分钟,电影里的人物还没来得及分清楚谁是谁,我们四个人中就有三个人进入了梦乡,一直到电影结束都不肯从梦乡里出来。我是那三个中的一个,只有一个年纪比我们大两岁的俞姓同学,清醒地从片头看到片尾。直到今天,我还是搞不清楚,当时一进场就睡着了究竟是因为时间太晚身体太累,還是电影没有引起我们的兴趣。
  电影终场,俞同学把我们三人一个个摇醒,然后踏上“回故乡之路”(这是一部越南电影的名字,我们家乡的人,也常常在听了谎报赶几里路去别的村子看电影,走到时发现上当了的时候用它来自我解嘲。在文化生活十分贫乏的年代里,这样的事情一年总要发生好几回的)。
  我们的回家之路,可以称得上可歌可泣。电影结束已经是夜里一点多钟了,虽然已经在电影院睡了三个小时,但是那个年龄的我们,区区三个小时算得了什么?一上路,我们就又开始瞌睡了,这一次俞同学也不例外。好在那个年代汽车没有现在这么多,半夜时分,一路之上,一辆汽车也没有看到。水泥浇成的公路虽然不很宽阔,也尽够我们晃晃悠悠、东倒西歪地边睡边走了。
  有惊无险的是,多少次,在我们猝然睁开眼睛的时候,发现自己正好走到没有护栏的小桥梁的边沿!只要再向前迈出一步,人就在距离路面两三米的桥下了,后果不堪设想。奇怪的是,每一次都是那样悬崖止步,而且我们四个人每个都有过两三回那样的惊险。等我们拖着疲惫的双腿走回家的时候,天已经亮了,记得那是一个朝霞满天的早晨。
其他文献
二月河的父亲1938年参加革命,母亲1944年参军,他们都是老革命。在教育儿子上,父母并没有在学业上多作关注,只是要求三点:首要的是政治坚定,什么时候都不能在政治上出问题;其次是上学期间不准谈恋爱,不能在作风上出问题;最后是要健康,不能在身体上出问题。  二月河出生在革命家庭,长在红旗下,政治上肯定没问题。每天胃口倍儿好,吃得倍儿棒,夏单冬棉,越长越壮,生龙活虎,身体健康,不用操心。那么,最值得关
三十年前,我是捕捉海参鲍鱼的高手。凭着一口气量,我能潜进汹涌的浪涛下面,在暗礁缝隙中寻找这些海珍品的藏身之处,并准确无误地将它们一个个擒拿到手。  说起来海参挺可怜,它大概是最老实的动物了。在偌大的蓝色世界里,鱼儿犹如离弦的箭一样,嗖嗖地飞来掠去;蟹子既能鬼头鬼脑地与你捉迷藏,又能张牙舞爪地横行;就连身子固定在礁石上的扇贝,逼急了也能断开根系,扇动贝壳逃之夭夭。但海参却只是老老实实地躺在那里,老老
马年之初,制一闲章“塞翁失马”。缘由是想起1976年秋我从河北大学(校址保定)毕业,时有政策,张家口、承德属贫困地区,学生必须回来,结果一竿子把我又分回上学前插队的承德。那时调动工作胜过蜀道难,想归故里(天津)不可能,慢慢熬成一“塞翁”,倒很现实。  当时形容承德市区的顺口溜是“一条马路一座楼,一个警察一个猴(离宫动物园)”,虽夸张,也基本属实。可就这样,我都无缘落足。又一张派遣单,让我沿河坝再行
有个江南女人,夏天周末,带着四岁的儿子进城里玩。做娘的给孩子买了新衣服,吃了小笼包,去了趟城中公园,打算挤公交车回家。一辆车来,大家轰隆隆齐上,卷起漫天尘烟。尘埃落定,做娘的眼前一黑:孩子没了。  做娘的号啕着追公交车:快停快停,孩子在上面!追了百多米,人腿完败于轮胎。东西掉一地,被其他阿姨阿婆沿途一条线捡回来,打听:怎么啦?孩子丢啦?做娘的只剩了嗷嗷哭。有个阿姨大叫:那孩子是不是穿得跟一个黄金瓜
1975年5月24日,是我的新婚喜日。对象是邻村的同学,她个儿不高,扎着两个短辫子,贤惠又温柔,是位中学教师。  结婚前一天,我徒步去她家接她。她用一辆新自行车驮着两个小包伴我回家。我背着两个绑在一起的大镜子,镜面上一个写著“东方红”,一个写着“大海航行靠舵手”的句子。  还别说,背镜子真是个苦差事,既不能前倾后仰,又不能轻松随便,只能挺直身板,小心翼翼地轻轻迈步,心里还不停地叮咛自己:小心、小心
1955年,我们那里征兵小组的成员、漂亮姑娘闫秀敏,动员我去参军。我不想去,怕复员回来年纪大了找不到对象。闫秀敏就下保证:“如果复员回来找不到对象,我跟你,但这事儿你得保密。”我答应了,但转天就让父亲找人去提亲,结果盡人皆知。从那以后,就没有人敢给闫秀敏介绍对象了,破坏军婚,谁敢啊?就这样,她后来成了我的妻子。  1959年3月16日,我们办了结婚酒。后来,我们还去拍了结婚照,两人一前一后肩膀轻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