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宝档案》是一档日播节目,每一期都详尽地从各方面介绍国宝:该件国宝的艺术价值,问世前后的历史背景和事件,历史传承、内幕、传奇悬案和真相以及海外辗转流传的故事,针对海外观众的特点,节目还会加入与文物相关的中国文化历史内涵。《国宝档案》大量运用图片资料、视频资料,介绍生动、形象。其中在介绍古代国宝由来或国宝背后故事时,常用的叙述模式是主持人任志宏解说,配上—些情景再现的画面或者很有古韵的水墨漫画。这种方式的巧妙运用,也一改以往同类节目文物画面配解说词的叙述方式,让观众置身于故事情境中。这样一来,可以增强节目的故事性、趣味性,更有助于加深观众对于节目内容的印象。
《国宝档案》栏目有时还制作一些“特辑节目”。清明节当日就播出了《<清明上河图>话“清明”》,前后介绍了历代三幅清明上河图,还有端午节的《品诗画话端午》,六一儿童节的《清代皇子们的童年生活》等。同时,编导也会关注新闻,寻找与节目相契合的热点话题,比如《富春山居图》进行两岸合展时,就专门制作了三期讲述这件国宝的节目。这样的编排使节目更好地融入到观众的生活当中。
今年7月,“《国宝档案》特别节目”针对暑期年轻人的特点,邀请了来自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人民大学的国内知名专家、学者走进演播室,深入浅出挖掘讲述国宝背后的故事。“特别节目”以中国历史朝代的顺序为纵线,将《国宝档案》6年来积累的素材贯穿起来,用有代表性的国之瑰宝为切入点,通过演播室嘉宾访谈穿插VCR小片的生动形式,展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深入火视内部
在央视,他们的工作可不像外人认为的那么“光鲜亮丽”,在演播室为了给机器降温,全天坚守在导播机房的视频技术员,大夏天的要穿着军大衣守在像冰窖一样的机房里。采访中,小编注意到制片人的眼里布满红血丝,下午六点采访结束时,他顾不上吃饭又赶到非线编辑制作机房去审片子。
●前期准备如何成为专家
西周的编钟、汉代的木牍竹简、元代的青花瓷、清朝故宫的门神年画……要对这些国宝全部有所了解,可以说《国宝档案》的每一位编导都是半个专家,其实他们多数不是历史或相关专业出身。编导张望现在说起他做过的节目,年代、历史、风土人情、国宝的来龙去脉真是如数家珍,与他对话就像在上一堂生动的历史课,但在此之前他从事了多年的文艺节目以及大型晚会的导演工作,“去年11月从文艺部调动到《国宝档案》时,集中2个月恶补了之前所有的节目,”张堃说,“每一期节目,都要经过大量的前期准备过程,编导要查相关资料,这样才能在采访专家时不至于问出外行的问题。每次到了专家那里,也会再讨教很多问题,看很多书。”
●采访拍摄总有意外发现
每一位编导平均每月要负责两期以上的常规节目,别小看短短的15分钟,从选题确定到最后成片,一期节目需要20天时间来完成。除了前期的资料收集,还有哪些工作呢?张堃说:“前一阵我去河南信阳出差,来回六天时间,我带着五个选题的任务。期间要对相关专家做采访、还要拍摄素材,包括文物本身的图像、发掘地的画面等。”编导经常去各地出差,但是这并不是观众想象中充满魅力的“国宝发现之旅”,“赶时间”才是不变的主题,不过他们总能挖掘出许多意想不到的“文物”和故事,比如在“红色文物”系列中,他们找到了常香玉捐赠的战斗机、白求恩做手术用的x光机等国际友人的红色文物、共产党宣言的初译本,并发现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前身居然是三大纪律六项注意。
●后期制作《辞海》现身
写解说词可是对编导功力的一大考验,要在15分钟里展现一件(有时是几件)文物的方方面面,就像讲故事一样,如何把握节奏、突出重点、做到吸引人,可不容易。但最熬人的还要数后期制作,节目的观众相当专业,一个错别字、一张配错的图片都不会逃出他们的法眼,为此编导每期校对唱词字幕时,都会翻阅《现代汉语词典》、《辞海》等诸多工具书。
●特别节目专家备课
《国宝档案》暑期特别节目,编导们要在两个多月里制作出一般周播节目一年的节目量。编导们分成组,每组三四人,每人负责几个选题。录棚表安排得很紧凑,而且他们常常要和台里其他的节目协调演播室的使用时间,学会“见缝插针”。特别节目每期45分钟,字幕一万多字,要做上一整天。“专家到了暑期就格外忙,时间非常不好确定,需要挤出一天或者半天时间,坐着飞机赶过来。”制片人李彤云介绍说,虽然有专门的负责人,但是每一位嘉宾编导制作片子之前也要与专家沟通上几天。为了做到让小学以上、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受众都能够领略国宝的传奇,所有专家做节目之前都会精心“备课”。
“不夸张地说,《国宝档案》要是缺了任志宏老师,那这档节目就不能称之为《国宝档案》了。”这是喜爱节目的观众给予主持人任志宏的肯定,《国宝档案》之所以精彩、好看,与任志宏是密不可分,“从形象、气质、播音上,任老师都是与《国宝档案》的节目风格十分契合的”。也许主持人任志宏这个名字你不熟悉,但他的声音你绝对不会陌生,他的声音通过《探索·发现》已经深入人心。富有感染力的嗓音,常常能使单薄的节目变得生动、吸引人,这就是他所说的对节目“加工、再创作”的过程。
《国宝档案》中常出现古字、古音,要求主持人必须有一定的古汉语、诗词方面的文学积累,这恰好是任志宏的兴趣所在。他主持过的节目并不算多,一直以来,都本着“只求品位,不求轰动”的理念。不合适的节目就不做,没有节目,宁可退居幕后做解说,不过这也成就了他独特的、具有文化内涵的个人风格。“我觉得我做的事没有误人子弟、对得起青少年。我不会通过作秀去迎合观众。”
最近录制特别节目,任志宏一周至少五天泡在演播室,一录就是几个小时,专家换了几拨,到最后他看着节目提纲却问不出问题来,再加上演播室并不宽敞,任志宏常常处在“后半夜的状态”。边播、边制作、边调整,这种国外常见的制作模式,在国内还不普遍,任志宏表示这次录制是对他和全体工作人员一次体力、智能的难得考验,很多东西都值得他日后静下来好好总结。
6月20日,《国宝档案》推出“红色文物系列”专题节目,帮人们找回了那个年代的记忆。有观众为此专门写信给媒体对节目组表示感谢;海外华人给制片人打来电话,讲述自己看节目时经常拿着手机对着电视拍。观众自发地将节目制作成DVD,放到网上与更多人分享。同时,还有观众提出很多有益的建议:节目还可以延长至20分钟。增长的5分钟可以使得节目能更多地介绍国宝的方方面面。另外,也可以在这5分钟里增加主持人与观众互动的环节,如有奖竞答(观众发短信回答关于本期国宝的问题)、主持人解答(根据观众往期节目对于国宝的提问做出解答),增强节目互动性。
《国宝档案》栏目有时还制作一些“特辑节目”。清明节当日就播出了《<清明上河图>话“清明”》,前后介绍了历代三幅清明上河图,还有端午节的《品诗画话端午》,六一儿童节的《清代皇子们的童年生活》等。同时,编导也会关注新闻,寻找与节目相契合的热点话题,比如《富春山居图》进行两岸合展时,就专门制作了三期讲述这件国宝的节目。这样的编排使节目更好地融入到观众的生活当中。
今年7月,“《国宝档案》特别节目”针对暑期年轻人的特点,邀请了来自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人民大学的国内知名专家、学者走进演播室,深入浅出挖掘讲述国宝背后的故事。“特别节目”以中国历史朝代的顺序为纵线,将《国宝档案》6年来积累的素材贯穿起来,用有代表性的国之瑰宝为切入点,通过演播室嘉宾访谈穿插VCR小片的生动形式,展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深入火视内部
在央视,他们的工作可不像外人认为的那么“光鲜亮丽”,在演播室为了给机器降温,全天坚守在导播机房的视频技术员,大夏天的要穿着军大衣守在像冰窖一样的机房里。采访中,小编注意到制片人的眼里布满红血丝,下午六点采访结束时,他顾不上吃饭又赶到非线编辑制作机房去审片子。
●前期准备如何成为专家
西周的编钟、汉代的木牍竹简、元代的青花瓷、清朝故宫的门神年画……要对这些国宝全部有所了解,可以说《国宝档案》的每一位编导都是半个专家,其实他们多数不是历史或相关专业出身。编导张望现在说起他做过的节目,年代、历史、风土人情、国宝的来龙去脉真是如数家珍,与他对话就像在上一堂生动的历史课,但在此之前他从事了多年的文艺节目以及大型晚会的导演工作,“去年11月从文艺部调动到《国宝档案》时,集中2个月恶补了之前所有的节目,”张堃说,“每一期节目,都要经过大量的前期准备过程,编导要查相关资料,这样才能在采访专家时不至于问出外行的问题。每次到了专家那里,也会再讨教很多问题,看很多书。”
●采访拍摄总有意外发现
每一位编导平均每月要负责两期以上的常规节目,别小看短短的15分钟,从选题确定到最后成片,一期节目需要20天时间来完成。除了前期的资料收集,还有哪些工作呢?张堃说:“前一阵我去河南信阳出差,来回六天时间,我带着五个选题的任务。期间要对相关专家做采访、还要拍摄素材,包括文物本身的图像、发掘地的画面等。”编导经常去各地出差,但是这并不是观众想象中充满魅力的“国宝发现之旅”,“赶时间”才是不变的主题,不过他们总能挖掘出许多意想不到的“文物”和故事,比如在“红色文物”系列中,他们找到了常香玉捐赠的战斗机、白求恩做手术用的x光机等国际友人的红色文物、共产党宣言的初译本,并发现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前身居然是三大纪律六项注意。
●后期制作《辞海》现身
写解说词可是对编导功力的一大考验,要在15分钟里展现一件(有时是几件)文物的方方面面,就像讲故事一样,如何把握节奏、突出重点、做到吸引人,可不容易。但最熬人的还要数后期制作,节目的观众相当专业,一个错别字、一张配错的图片都不会逃出他们的法眼,为此编导每期校对唱词字幕时,都会翻阅《现代汉语词典》、《辞海》等诸多工具书。
●特别节目专家备课
《国宝档案》暑期特别节目,编导们要在两个多月里制作出一般周播节目一年的节目量。编导们分成组,每组三四人,每人负责几个选题。录棚表安排得很紧凑,而且他们常常要和台里其他的节目协调演播室的使用时间,学会“见缝插针”。特别节目每期45分钟,字幕一万多字,要做上一整天。“专家到了暑期就格外忙,时间非常不好确定,需要挤出一天或者半天时间,坐着飞机赶过来。”制片人李彤云介绍说,虽然有专门的负责人,但是每一位嘉宾编导制作片子之前也要与专家沟通上几天。为了做到让小学以上、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受众都能够领略国宝的传奇,所有专家做节目之前都会精心“备课”。
“不夸张地说,《国宝档案》要是缺了任志宏老师,那这档节目就不能称之为《国宝档案》了。”这是喜爱节目的观众给予主持人任志宏的肯定,《国宝档案》之所以精彩、好看,与任志宏是密不可分,“从形象、气质、播音上,任老师都是与《国宝档案》的节目风格十分契合的”。也许主持人任志宏这个名字你不熟悉,但他的声音你绝对不会陌生,他的声音通过《探索·发现》已经深入人心。富有感染力的嗓音,常常能使单薄的节目变得生动、吸引人,这就是他所说的对节目“加工、再创作”的过程。
《国宝档案》中常出现古字、古音,要求主持人必须有一定的古汉语、诗词方面的文学积累,这恰好是任志宏的兴趣所在。他主持过的节目并不算多,一直以来,都本着“只求品位,不求轰动”的理念。不合适的节目就不做,没有节目,宁可退居幕后做解说,不过这也成就了他独特的、具有文化内涵的个人风格。“我觉得我做的事没有误人子弟、对得起青少年。我不会通过作秀去迎合观众。”
最近录制特别节目,任志宏一周至少五天泡在演播室,一录就是几个小时,专家换了几拨,到最后他看着节目提纲却问不出问题来,再加上演播室并不宽敞,任志宏常常处在“后半夜的状态”。边播、边制作、边调整,这种国外常见的制作模式,在国内还不普遍,任志宏表示这次录制是对他和全体工作人员一次体力、智能的难得考验,很多东西都值得他日后静下来好好总结。
6月20日,《国宝档案》推出“红色文物系列”专题节目,帮人们找回了那个年代的记忆。有观众为此专门写信给媒体对节目组表示感谢;海外华人给制片人打来电话,讲述自己看节目时经常拿着手机对着电视拍。观众自发地将节目制作成DVD,放到网上与更多人分享。同时,还有观众提出很多有益的建议:节目还可以延长至20分钟。增长的5分钟可以使得节目能更多地介绍国宝的方方面面。另外,也可以在这5分钟里增加主持人与观众互动的环节,如有奖竞答(观众发短信回答关于本期国宝的问题)、主持人解答(根据观众往期节目对于国宝的提问做出解答),增强节目互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