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突出学生个性的培养

来源 :飞·素质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guoxiandina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小学语文 学生个性的培养
  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个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的自我完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育要注意学生个体的差异,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发展个性。小学语文教育要以人为本,把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发展学生鲜明个性和引导学生创新思维作为首要任务和目标。
  语文教学既然是学生个性培养的重要途径,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呢?
  一、立足课堂教育,创设个性发展的良好氛围
  学生在校时间中,大部分是在课堂里度过的。因此,语文教师如何立足课堂,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设良好的氛围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首先,教师必须把课堂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真正打破过去教师“满堂灌”学生“全堂听”的教学习惯。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探索者。苏霍姆林斯基说:“我认为课堂上最重要的教育目的在于点燃孩子渴望知识的火花。”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可贵的探求精神,多启发,多质疑,多创造。这样的探求氛围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开展活动提供了机会,有利于发挥学生潜在的个性和独创性。
  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创造民主平等、宽松自由的气氛。爱因斯坦认为,宽松自由的学习气氛不知要比依靠呆板的训练、夸大的权威和沽名钓誉上教育高明多少倍。教师对学生应该多一点微笑、多一点信任、多一点宽容,要把尽可能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语文课堂推崇真实,允许“实话实说”;鼓励争议,允许“自我表现”;倡导创新,允许“挑战权威”;激发想象,允许“异想天开”。我们要让语文课堂变成“任鸟飞”的蓝天,“凭鱼跃”的大海。
  二、拓宽阅读,丰富个性发展的内涵
  广泛的阅读,能使学生思路开阔,想象丰富,兴趣广泛;能帮助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等,丰富学生个性的内涵。
  要拓宽学生的阅读量,教师首先须有丰富的课外阅读知识。教师的广泛阅读,一方面能使学生产生尊敬之情,另一方面也能激发学生产生做老师那样有着丰富知识的人的愿望,从而进行积极的阅读。尤其是小学生,很善于模仿,把教师当成自己心目中最伟大的人。此时,语文教师就要善于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青少年儿童只有干自己喜欢干的事情才能有较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而且不会感到厌烦。老师要减少语文作业的抄写,留给学生更多的课外阅读时间。
  教师要尊重学生阅读的习惯,让他们读自己喜欢读的书籍、报刊等。不要抹杀学生的兴趣、爱好,不要扼杀美丽的童心。
  三、鼓励写作,展示个性发展的丰采
  传统的作文教学往往无视学生的个性和特点,老师忙于传授、布置,学生疲于接纳、应付。学生写出的文章缺少灵气,“千人一面、千部一腔”。这样的作文教学,从某种程度上说,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遏制了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
  从学生个性培养这一角度出发,教师在写作知道时不要设下多种框框去束缚学生的思维。罗伯特·艾文斯认为,只要学生把写作看成是一种“自我放纵”,不受什么条条框框的限制,看到什么就如实地写什么,熟练掌握写作技巧就不是什么难事了。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很多时候,作文题目局限,一些作文命题,由于限制过死或范围过大,不是使学生无法展开思路,就是使学生觉得漫无边际,捉摸不定,不知从何入手。而有些作文题目过于陈旧,使学生望而生厌。如:今天写《我的爸爸》,明天写《我的妈妈》;今天写《假期生活》,明天写《六一见闻》……从低年级一直写到毕业,这些反反复复出现的题目令学生头疼、反感,激发不起写作兴趣。学生往往是胡编乱造,即使写的是真实的事情,也缺乏真情。作为语文老师,何不选一些学生最关注的或者最感兴趣的、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作为作文题目呢?如:《如何消磨时间》、《孤独》、《回家》、《你行吗?》、《对作弊者的忠告》、《假如我是校长》等等,这些题目难道还不比《我的爸爸》、《我的妈妈》、《假期生活》等容易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和兴趣吗?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文章的个性,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对学生的文章应该坚持“少改少砍多指导”的原则,让作文成为学生个性发挥的又一个天地。尤其是小学生,老师应该带他们走进生活、走进自然、走进社会,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鼓励他们写自己想写的话,写自己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促使学生创造性思维、求异思维和想象力的发展。
  四、灵活地运用各类教学方法发展学生个性
  “讲解法”,是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教学方法,这是一种单向的知识灌输法。可怜的是我们有些老师还在大力地单一地使用。它具有一种“八股”式的程序:作者——背景——字词解释——分析课文——归纳中心——罗列写作特点。常常是学生在草草的接触课文之后,老师便开始大量的灌输式的讲解,严重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鉴于对“讲解法”流弊的认识,许多人开始了新的尝试:“自学辅导法”、“分组教学法”、“读读、议以、讲讲”、“导读法”“评点法”、“问题——思维教学法”、“目标教学法”……这些方法的产生对“讲解法”是观念上的冲击。与“讲解法”相比,这些方法的共同点是:由重知识传授向重能力培养转化,由重教师的讲解向重学生的活动转化。但是,任何一种课堂教育模式,如果只是简单照般,模仿抄袭,再聪明的老师
  都会弄巧成拙。
  “教有法、教无定法”,作为要培养学生个性的老师,首先要有自己教的个性,不要盲目追从。作为以培养学生个性为目的的语文教学,讲,要反对单纯的知识传授,反对冗长的分析,反对抑制学生个性发展的“标准”结论;问,要精心设计能真正启发学生思维的辐射性较广的问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只要言之成理,就要充分肯定。
  此外,作为语文老师,应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以更好地培养学生个性。如:适当地运用录音、电视机、网络、幻灯片等电教设备,为学生思维力、创造力、想象力等的提高提供各种有利条件。
其他文献
自信,是指个体对自己力量的肯定,深信自己一定能实现所追求的目标。自信心对于一个人来讲是十分重要的,它为人的成功打下了基础。  自信心对于一个人的终身发展非常重要,可是我们的好多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在一刀切的教育模式下,在人生刚刚起步的小学阶段,就已经丧失了自信心。他们往往以别人眼里的“我”来评价自己。比如,老师怎么看“我”?同伴怎么看“我”?在《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
摘 要:语文的新课程特别强调要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重视对学生人文意识的培养,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的思想感情”,“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那么怎样的课堂教学结构才能构建这样的学习氛围呢?笔者根据自己的经验谈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小学 语文 课堂气氛  活跃的课堂气氛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摘 要:作文体现了每个学生的写作水平和文学功底,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高分作文来之不易,是同学们持之以恒训练的结果。本文提供一种自由写作法以供借鉴,具体做法是:每学完一篇文章写一段话,哪怕是一句话,但要有自己的想法,或有文采,或有哲理,或有真情实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或使用比喻、反问、对比、夸张等不同的修辞来写。从以下的几个方面举例说明。  关键词:高中自由写作例说  一、文章内容  《
合作学习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的。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我国才出现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验。现在国内外关于合作学习的理论不下百种,可以说“合作”是一宽泛的概念。我们国内大致把合作学习分为以下四种:即师生互动、师师互动、生生互动、全员互动。而当前理论研究的热点和我们应给予关注的是“以生生互动为主要特征”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的主要代表人物,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沙伦博士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师关注的热点,讨论、交流、探究等学习方式已成为课堂的主流。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在导入新课,让学生
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往往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却收效甚微。有的学生在教师不厌其烦的训练下,甚至对写作产生了厌烦情绪。一说作文就头痛,哪里还能写出好的作文。  笔者认为,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不能用刻板的标准去评价和衡量学生的作文,而应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出发,实事求是地评价学生的作文,教师要从实际出发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
课堂气氛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所呈现的一种心理状态,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率。在教学时,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课堂气氛如何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教师决定的,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都  影响着课堂教学气氛。那么,如何营造良好的语文课堂气氛呢?  一、教师的教态促成良好课堂气氛  教态是教师讲课时的情绪的外在表现,比如,教学心情、表情、体态动作、神态等,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