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程砚秋(1904年1月1日-1958年3月9日),满洲正黄旗人,后改为汉姓程,初名程菊侬,1932年起更名砚秋。1927年和1931年曾两度被评选为“四大名旦”之一。
经梅兰芳与其原配夫人王明华介绍,程砚秋娶果素瑛为妻。生有三子一女,长子程永光,次子程永源,幼子程永江,女儿程慧贞。均未入梨园行。
本文为其子程永江撰写的回忆录《我的父亲程砚秋》节选。
01
初入梨园
在旗的管祖母叫“太太”,她老人家姓托氏。我祖父荣福公原居德胜门内正黄旗界后海南沿的小翔凤胡同官房,原配王氏早故未遗子女,我祖母是续弦,生下十一位子女,仅存四子,父亲行四,旗名承麟。祖父绰号“荣胖子”,40岁时突患暴病逝世,遗下祖母带着四个孤儿靠官府少许钱粮生活。清末皇朝经济每况愈下,加上二伯荣寿从中克扣,日子一年不如一年,只得靠变卖家产维持一家五口生活。进入民国,祖母的长子、次子因宣统出宫也从紫禁城禁军班上遣散回家,祖母不得不被迫从小翔凤胡同祖宅迁出。
最初搬到京郊清华园附近的小营,以后又搬了十几次家,无外乎都围着京西旗营子转悠,最后落到了北京南城天桥东大市。这地方俗称“穷汉市”,顾名思义就是地道的贫民窟了。老祖母带着年仅六七岁的两个幼子——我的三大爷和父亲,靠自己给人缝衣维持一家生活。父亲眼见得这么下去一家子非饿死不可,就央告我祖母允许自己去卖身学戏。那时人们都认为唱戏能挣钱,唱红了成了“角儿”,更能挣大钱。祖母是名门望族出身,怎么能让孩子去作“下九流”的事由,更不愿把儿子送进火坑受罪。架不住父亲苦苦哀求,这才狠了狠心同唱武旦的荣蝶仙先生签了为期九年的卖身契,放我父亲去魏染胡同荣宅作手把徒弟。祖母把极大希望寄托于老四,几乎隔长不短就到正阳门的关帝庙烧香祷告,盼望儿子早点儿学成,上台演戏挣钱养家。
谁知老师把徒弟当“小催巴”使唤,也不教戏,祖母急了,多次找荣先生催促。经过六年苦学熬练,父亲两条大腿内侧因练功时挨师父毒打瘀血不散,落下成串的血疙瘩,阴天下雨痛得走不动道儿。父亲受的那份活罪真是一言难尽了,只能用“极其悲惨”来形容,祖母为了儿子能学成出师登台演戏,苦熬了多少岁月啊!亏得我三大爷后来在信阳铁路局混了个小差事,才多少帮补帮补家用。
父亲常说自己的三哥顾家,孝顺母亲,至于大哥、二哥就不能恭维了。所以后来父亲对我三大爷特别眷顾,这已是后话了。学会了唱能上台演戏是一回事,那最多在大戏班里给名角儿当个三四路角色,给名角唱个开场戏,或当个小配角什么的,就算不赖了,要能熬成为挑大梁的名角儿,谈何容易。何况,出师以后还得给老师白唱三年呢!前面的路确是坎坷而曲折呀!正在这节骨眼上,父亲又“倒了仓”(少年发育中的变嗓),若是熬不过这一关,嗓子缓不过劲儿来,就甭吃这碗戏饭了。
可是,荣老师急于让父亲给他唱戏挣钱,竟同上海戏院签了合同,收了人家600块现大洋的戏份,父亲不能唱也得愣卡鹅脖给师父挣钱去。幸亏顺德罗瘿公先生在这节骨眼上见义勇为挺身而出,找到中国银行总裁张嘉敖先生说:“荣蝶仙光看见钱了,叫艳秋(曾用名为“艳秋”)倒了仓还去上海唱戏,就把这孩子给毁了!”罗公向张先生借了600块现大洋给父亲赎身提前出师,从此离开了荣家。
罗先生是一介名士学者,本身并不富裕,却为父亲一家租赁了北芦草园9号一所宅子,把祖母和三大爷从天桥东大市贫民窟接了出来,每天亲自指导父亲学诗词写大字,督促练工养嗓,介绍父亲向梅兰芳先生执弟子礼求教,带着父亲到大马神庙王宅向王瑶卿先生学戏,大力扶持培养,全出于一片惜才怜才之爱心。等父亲嗓子恢复以后,罗公针对父亲本身的特点量体裁衣亲自编写剧本,充当公关宣传,千方百计地设法叫父亲登台演出。从借台学艺、搭散班献艺,到自组班社独挑大梁的每一阶段,罗公都身体力行亲自布置。直至父亲一炮打红,罗公也因操劳过度而沉疴难挽一病不起了。罗瘿公临终之时仍为父亲今后的发展嘱托金仲荪先生代行编剧及其他文墨职责,安排各项演剧事宜。罗公真個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父亲说:“程有今日,罗居首功”。罗瘿公先生病故,父亲扶柩亲葬罗公于西山八大处,每年清明必携全家扫墓祭奠。正是有了罗瘿公先生和王瑶卿先生的精心扶掖及培育,再加上自己的勤奋努力,父亲才能成了名角儿。
02
拳不离手
经梅兰芳与其原配夫人王明华介绍,程砚秋娶果素瑛为妻。生有三子一女,长子程永光,次子程永源,幼子程永江,女儿程慧贞。均未入梨园行。
本文为其子程永江撰写的回忆录《我的父亲程砚秋》节选。
01
初入梨园
在旗的管祖母叫“太太”,她老人家姓托氏。我祖父荣福公原居德胜门内正黄旗界后海南沿的小翔凤胡同官房,原配王氏早故未遗子女,我祖母是续弦,生下十一位子女,仅存四子,父亲行四,旗名承麟。祖父绰号“荣胖子”,40岁时突患暴病逝世,遗下祖母带着四个孤儿靠官府少许钱粮生活。清末皇朝经济每况愈下,加上二伯荣寿从中克扣,日子一年不如一年,只得靠变卖家产维持一家五口生活。进入民国,祖母的长子、次子因宣统出宫也从紫禁城禁军班上遣散回家,祖母不得不被迫从小翔凤胡同祖宅迁出。
最初搬到京郊清华园附近的小营,以后又搬了十几次家,无外乎都围着京西旗营子转悠,最后落到了北京南城天桥东大市。这地方俗称“穷汉市”,顾名思义就是地道的贫民窟了。老祖母带着年仅六七岁的两个幼子——我的三大爷和父亲,靠自己给人缝衣维持一家生活。父亲眼见得这么下去一家子非饿死不可,就央告我祖母允许自己去卖身学戏。那时人们都认为唱戏能挣钱,唱红了成了“角儿”,更能挣大钱。祖母是名门望族出身,怎么能让孩子去作“下九流”的事由,更不愿把儿子送进火坑受罪。架不住父亲苦苦哀求,这才狠了狠心同唱武旦的荣蝶仙先生签了为期九年的卖身契,放我父亲去魏染胡同荣宅作手把徒弟。祖母把极大希望寄托于老四,几乎隔长不短就到正阳门的关帝庙烧香祷告,盼望儿子早点儿学成,上台演戏挣钱养家。
谁知老师把徒弟当“小催巴”使唤,也不教戏,祖母急了,多次找荣先生催促。经过六年苦学熬练,父亲两条大腿内侧因练功时挨师父毒打瘀血不散,落下成串的血疙瘩,阴天下雨痛得走不动道儿。父亲受的那份活罪真是一言难尽了,只能用“极其悲惨”来形容,祖母为了儿子能学成出师登台演戏,苦熬了多少岁月啊!亏得我三大爷后来在信阳铁路局混了个小差事,才多少帮补帮补家用。
父亲常说自己的三哥顾家,孝顺母亲,至于大哥、二哥就不能恭维了。所以后来父亲对我三大爷特别眷顾,这已是后话了。学会了唱能上台演戏是一回事,那最多在大戏班里给名角儿当个三四路角色,给名角唱个开场戏,或当个小配角什么的,就算不赖了,要能熬成为挑大梁的名角儿,谈何容易。何况,出师以后还得给老师白唱三年呢!前面的路确是坎坷而曲折呀!正在这节骨眼上,父亲又“倒了仓”(少年发育中的变嗓),若是熬不过这一关,嗓子缓不过劲儿来,就甭吃这碗戏饭了。
可是,荣老师急于让父亲给他唱戏挣钱,竟同上海戏院签了合同,收了人家600块现大洋的戏份,父亲不能唱也得愣卡鹅脖给师父挣钱去。幸亏顺德罗瘿公先生在这节骨眼上见义勇为挺身而出,找到中国银行总裁张嘉敖先生说:“荣蝶仙光看见钱了,叫艳秋(曾用名为“艳秋”)倒了仓还去上海唱戏,就把这孩子给毁了!”罗公向张先生借了600块现大洋给父亲赎身提前出师,从此离开了荣家。
罗先生是一介名士学者,本身并不富裕,却为父亲一家租赁了北芦草园9号一所宅子,把祖母和三大爷从天桥东大市贫民窟接了出来,每天亲自指导父亲学诗词写大字,督促练工养嗓,介绍父亲向梅兰芳先生执弟子礼求教,带着父亲到大马神庙王宅向王瑶卿先生学戏,大力扶持培养,全出于一片惜才怜才之爱心。等父亲嗓子恢复以后,罗公针对父亲本身的特点量体裁衣亲自编写剧本,充当公关宣传,千方百计地设法叫父亲登台演出。从借台学艺、搭散班献艺,到自组班社独挑大梁的每一阶段,罗公都身体力行亲自布置。直至父亲一炮打红,罗公也因操劳过度而沉疴难挽一病不起了。罗瘿公临终之时仍为父亲今后的发展嘱托金仲荪先生代行编剧及其他文墨职责,安排各项演剧事宜。罗公真個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父亲说:“程有今日,罗居首功”。罗瘿公先生病故,父亲扶柩亲葬罗公于西山八大处,每年清明必携全家扫墓祭奠。正是有了罗瘿公先生和王瑶卿先生的精心扶掖及培育,再加上自己的勤奋努力,父亲才能成了名角儿。
02
拳不离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