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急诊急救的临床观察

来源 :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vg454545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急诊急救的临床观察,总结临床经验,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方法 对2012年6月至2013年7月来我院的72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急诊抢救,患者出现心跳骤停或室颤,迅速进行心肺复苏抢救,如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除颤。结果 经积极急诊救治后,7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有8例抢救无效死亡,其余64例抢救成功。均经急救处理后生命体征平稳,经绿色通道转心内科病房继续治疗。结论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做到尽早诊断、尽早治疗、及时救治是减少患者的死亡率最好办法。同时快速有效的急诊急救可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急诊科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675-02
  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缺氧而导致部分心肌急性坏死的疾病,属于冠心病的一种[1],其临床病症包括休克、胸部闷痛、心力衰竭以及心律失常等。是急诊科常见的急症之一,病情紧急,病死率高,严重地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其病情变化快、死亡率高,快速有效的抢救至关重要。本文对2012年6月至2013年7月我院进行的7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抢救记录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2年6月至2013年7月我院急诊抢救的72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患者年龄在43-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1.3±0.3岁。其中男44例,女28例。临床主要表现为:休克;胸部闷痛;呕吐持续性心前区疼痛;其他症状为:出冷汗;头昏;四肢湿冷;憋闷感;面色苍白;恶心等。
  1.2 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 根据WHO的标准[2],如具备以下3项中的2项则诊断为心肌梗死:连续的心电图演变、心肌标志物的升高或降低、胸痛或不适的临床表现。
  1.3 方法 先解松患者的衣服领口,静脉滴注滴速为6μg/min的硝酸甘油,对患者病情进行严密监测,可酌情增加剂量,如患者出现频发室性早搏,则缓慢静脉滴注50mg利多卡因。维持静脉滴注200mg利多卡因加250ml的5%葡萄糖,滴速为30滴/min。立即给患者进行简易呼吸器的供氧,对患者缺氧症状的改善及呼吸情况进行严密观察。如患者出现休克现象,先给与纠酸和止痛,同时根据患者的血压进行静脉滴注10mg/kg/min的多巴胺。如患者出现心跳骤停或室颤,迅速进行心肺复苏抢救,如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除颤等。
  1.4 统计学方法 对所有的数据都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
  2 结 果
  经积极急诊救治后,7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有8例抢救无效死亡,其余64例抢救成功,见表1。
  3 讨 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缺氧而导致部分心肌急性坏死的疾病,基本病因主要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造成一支或多支冠状动脉狭窄,导致心肌血供不足,且侧支循环未充分建立,属于冠心病的一种[3]。在此基础上,一旦发生粥样斑块破裂等突发情况,就会造成冠状动脉阻塞,使心肌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若急性缺血严重而持久达1h以上,即可发生心肌坏死。急性心肌梗死病情进展迅速,死亡病例的半数死于院外,距起病1h内,并多为猝死。因此尽早发现、尽早治疗是提高治愈率、减少死亡率的关键。本文结果显示经积极急诊救治后,7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有8例抢救无效死亡,其余64例抢救成功。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也随之改变,社会环境压力和工作环境压力的也不断加重,老龄化时代来临,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不断升高,并且有年轻化的趋势,成为目前威胁人们生命安全最重要的急危重症之一[4]。因其发病突然,病情变化快,病死率高而成为急诊抢救工作的难点。及时准确有效的急诊抢救可大幅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死率。
  同时为了给临床急诊抢救创造条件,需要让患者掌握正确有效的自救方法,并加强防病意识。特别是老年患者饮食上遵循清淡、维生素、低脂、含膳食纤维的原则,保持情绪稳定和大便通畅,避免过度兴奋和劳累,有心绞痛、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者,要随身携带相关急救药品,可在发病时使用。了解掌握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征兆:气短;易疲劳;不明原因的体力下降;上腹部或胸背部不适;胸部闷痛;感觉室内空气缺氧;或夜间突然憋醒。原有心绞痛、冠心病的患者,发作次数频繁,疼痛时间延长,疼痛加重,突然出现心慌胸闷气短心腹各部位疼痛。一旦发现有上诉异常症状,一定要去医院进行诊治,必要时呼叫急救电话救治。
  综上所述,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做到尽早诊断、尽早治疗、及时救治是减少患者的死亡率最好办法。同时快速有效的急诊急救可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1] 刘雪冰,戴风燕.60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院前急救与护理[J].全科护理,2011,(01):28-29.
  [2] 胡男彬,张建军,陈锋.3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探讨[J].中国当代医药,2011,(03):186-187.
  [3] 石秋菊.28例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救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1,(01):218-219.
  [4] 余淑英.69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与护理[J].现代医院,2011,(01):93-94.
其他文献
期刊
【摘 要】目的:探讨有效的女性盆底修复重建的手术护理配合方法,有利于手术的操作,降低手术的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除了手术配合外,应加要注意术前心理护理及术后早期的观察,手术室护士要注意对盆底解剖知识的学习掌握,更好的配合新手术的开展。结果:12例手术后患者无下肢静脉血栓,网片侵蚀,感染等并发症发生,阴道创面如期愈合。结论:有效的手术护理配合是提高盆底修复重建术成功率和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期刊
【摘要】 目的 对采用不同内固定方式对跟骨骨折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148例(164)跟骨结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对这些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成试验组(76例,84足)和对照组(72例,80足)。对照组:对患者采用钢丝张力带进行内固定。试验组:对患者采用Arthrex全螺纹生物可吸收型的带线锚钉进行内固。结果 两组患者的手术和外固定以及负重行走时间、
期刊
【摘 要】研究并探讨优质护理在儿科护理服务中的实施。方法 给合在院的336例患儿优质护理服务,根据患儿的恢复情况判定护理疗效及对家长、患儿满意度调查。结果 通过给予患儿优质护理服务,患儿在疾病的恢复过程中所受痛苦明显减少,患儿及其家属对于整个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大大提升,对于健康知识的了解也明显增多,总的护理质量得到提升。结论 通过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有了较大的提升,工作积极性也被充分
期刊
【摘要】 目的 探讨和分析对患者采用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患者采用后腹腔镜技术进行手术。结果 11例患者手术均成功;1例患者改为开放手术治疗。手术的时间46-118.5min,平均为(68.5±9.8)min;术中的出血量25-64ml,平均为(32.5±3.0)ml;留置尿管时间为6d;住院时间5.5-9.0d,平均为(7.5±1.0)d。对患者进行为期6-12个月的随访,平
期刊
【摘 要】在医患关系日益紧张的今天,医疗纠纷已成为公众关注的一大突出问题,做为有其特殊性的精神科,如何加强精神科护理安全管理,找出常见护理纠纷发生的原因,预防精神科护理纠纷愈显重要。下面根据我院及其他医院精神科护理纠纷案例进行分析,提出精神科护理纠纷的有效预防。  【关键词】精神科病房;护理纠纷;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