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移动阅读服务中用户的持续使用与黏性受到了学界和业界的关注。在分析移动阅读特点的基础上。基于ECM-IT模型和DM模型,构建了新的持续使用意愿研究模型,并通过实证研究,得到了以下结论:一是扩展后的ECM-IT和DM模型适用于移动阅读情境;二是满意度、感知有用性、感知娱乐性等因素对用户持续使用有显著影响;三是移动阅读服务的内容、界面、个性化服务等功能对用户满意度有显著影响,分享、转发、评论等社交化互动服务对用户满意度没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信息系统(IS);满意度;ECM-IT;信息系统成功模型;移动阅读;持续使用意愿;内容聚合类APP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5.03.011
[中图分类号)C9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5)03-0057-07
移动阅读服务是指用户使用智能手机、平版电脑等手持阅读终端,基于移动阅读信息系统(IS),通过无线网络进行阅读活动的一种移动服务。在众多移动服务当中,移动阅读服务因其便捷性、即时性、不受约束性等特点日益成为大众最常用的阅读方式。据CNNIC统计,到2014年6月底,我国手机上网用户规模已达5.27亿。手机网民的增长推动了移动阅读服务的快速发展,据《2013-2014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显示,2013年移动阅读用户规模已经突破4亿。另据速途研究院2014年第3季度发布的数据显示,移动阅读类App的下载量在各类手机App中仅次于游戏位居第二,移动阅读整体呈向上发展的趋势。
当前,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社交网络应用的日渐深入,移动阅读用户群体出现了一些变化,在产品和服务呈现了一些新的特点。首先,移动阅读用户年龄分布的变化。根据《2013-2014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调查结果,2013年移动阅读25~35岁年龄段的用户比例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其中25~30岁的用户占36%,31-35岁的用户占19%(2010年不到5%,提高了14%),两者之和达到了55%,使得移动阅读用户群体有了更为广泛的基础。这些用户已经进入职场多年,消费能力相对较高,他们的消费特点和阅读倾向值得关注。其次,从移动阅读产品和服务上看,移动阅读服务商在移动阅读软件界面设计、功能设置、阅读内容、阅读交互等服务上进行不断创新,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一是内容聚合性。移动阅读服务商将各类阅读内容聚合在一个平台上,用户有了更多的选择。根据艾瑞咨询2014年中国数字阅读用户行为的调查数据,新闻聚合类和图书平台类APP最受用户欢迎,分别占阅读类APP的47.7%和45.5%;二是个性化。移动阅读服务商根据用户的阅读行为、社交行为等信息,通过精准的个性化推荐算法,找出用户感兴趣的内容,并推荐给用户。比如一些阅读应用中“猜你喜欢”、“推荐”等功能;三是社交互动性。社交互动性是指用户可以在阅读了自己喜欢的内容后进行评论、点赞等人书内容互动,或通过阅读社区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或者通过转发分享等功能进行社交互动传播,移动阅读进入到社交互动阅读的模式。
移动阅读服务商在移动阅读产品与服务上所做的创新是否能得到用户的认可?能否提高用户满意度与持续使用的意愿?内容、界面、个性化、社交互动性等移动阅读属性对用户阅读体验的影响如何?孰轻孰重?移动阅读用户群体的变化是否会产生新的阅读需求与阅读行为?为了对这些问题进行更进一步的探索,本文以信息系统持续使用理论为基础,基于DM(DeLOne和Mclean)信息系统成功模型和期望确认模型ECM-IT,综合当前移动阅读服务内容聚合性、个性化、社交化互动性等特点,希望构建一个能预测和解释移动阅读用户满意度和持续使用意愿的理论模型,分析移动阅读服务用户满意度和持续使用意愿的主要影响因素,以便为移动阅读服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1.理论基础
1.1期望确认模型
信息系统(IS)持续使用研究是近年来正在兴起的研究用户初始采纳后是否会持续使用某一特定信息系统的意愿和行为的理论与方法。Bhattacherjee(2001)通过整合TAM技术接受模型和期望确认理论ECT,提出了用于信息系统(IS)领域的期望确认模型ECM-IT(国内有的学者也称之为ECM-ISC),并通过对网上银行用户的研究证明了期望确认、满意度和感知有用性(使用后感知信念)对用户持续使用意愿有显著影响,并且感知有用性会影响用户满意度,期望确认对用户感知后信念(感知有用性)和满意度有显著正向影响。Hong S J、Tam K Y、Kim J(2006)等学者在随后的研究中对ECM-IT模型进行了扩展,在使用后感知信念中引入了感知易用性和感知趣味性,得到了扩展的ECM-IT,即EECM-IT(Extensive ECM-IT),并在移动数据服务的研究中得到了验证。(Hsieh,c,et al.,2010;盛玲玲,2008;Doong
[关键词]信息系统(IS);满意度;ECM-IT;信息系统成功模型;移动阅读;持续使用意愿;内容聚合类APP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5.03.011
[中图分类号)C9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5)03-0057-07
移动阅读服务是指用户使用智能手机、平版电脑等手持阅读终端,基于移动阅读信息系统(IS),通过无线网络进行阅读活动的一种移动服务。在众多移动服务当中,移动阅读服务因其便捷性、即时性、不受约束性等特点日益成为大众最常用的阅读方式。据CNNIC统计,到2014年6月底,我国手机上网用户规模已达5.27亿。手机网民的增长推动了移动阅读服务的快速发展,据《2013-2014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显示,2013年移动阅读用户规模已经突破4亿。另据速途研究院2014年第3季度发布的数据显示,移动阅读类App的下载量在各类手机App中仅次于游戏位居第二,移动阅读整体呈向上发展的趋势。
当前,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社交网络应用的日渐深入,移动阅读用户群体出现了一些变化,在产品和服务呈现了一些新的特点。首先,移动阅读用户年龄分布的变化。根据《2013-2014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调查结果,2013年移动阅读25~35岁年龄段的用户比例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其中25~30岁的用户占36%,31-35岁的用户占19%(2010年不到5%,提高了14%),两者之和达到了55%,使得移动阅读用户群体有了更为广泛的基础。这些用户已经进入职场多年,消费能力相对较高,他们的消费特点和阅读倾向值得关注。其次,从移动阅读产品和服务上看,移动阅读服务商在移动阅读软件界面设计、功能设置、阅读内容、阅读交互等服务上进行不断创新,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一是内容聚合性。移动阅读服务商将各类阅读内容聚合在一个平台上,用户有了更多的选择。根据艾瑞咨询2014年中国数字阅读用户行为的调查数据,新闻聚合类和图书平台类APP最受用户欢迎,分别占阅读类APP的47.7%和45.5%;二是个性化。移动阅读服务商根据用户的阅读行为、社交行为等信息,通过精准的个性化推荐算法,找出用户感兴趣的内容,并推荐给用户。比如一些阅读应用中“猜你喜欢”、“推荐”等功能;三是社交互动性。社交互动性是指用户可以在阅读了自己喜欢的内容后进行评论、点赞等人书内容互动,或通过阅读社区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或者通过转发分享等功能进行社交互动传播,移动阅读进入到社交互动阅读的模式。
移动阅读服务商在移动阅读产品与服务上所做的创新是否能得到用户的认可?能否提高用户满意度与持续使用的意愿?内容、界面、个性化、社交互动性等移动阅读属性对用户阅读体验的影响如何?孰轻孰重?移动阅读用户群体的变化是否会产生新的阅读需求与阅读行为?为了对这些问题进行更进一步的探索,本文以信息系统持续使用理论为基础,基于DM(DeLOne和Mclean)信息系统成功模型和期望确认模型ECM-IT,综合当前移动阅读服务内容聚合性、个性化、社交化互动性等特点,希望构建一个能预测和解释移动阅读用户满意度和持续使用意愿的理论模型,分析移动阅读服务用户满意度和持续使用意愿的主要影响因素,以便为移动阅读服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1.理论基础
1.1期望确认模型
信息系统(IS)持续使用研究是近年来正在兴起的研究用户初始采纳后是否会持续使用某一特定信息系统的意愿和行为的理论与方法。Bhattacherjee(2001)通过整合TAM技术接受模型和期望确认理论ECT,提出了用于信息系统(IS)领域的期望确认模型ECM-IT(国内有的学者也称之为ECM-ISC),并通过对网上银行用户的研究证明了期望确认、满意度和感知有用性(使用后感知信念)对用户持续使用意愿有显著影响,并且感知有用性会影响用户满意度,期望确认对用户感知后信念(感知有用性)和满意度有显著正向影响。Hong S J、Tam K Y、Kim J(2006)等学者在随后的研究中对ECM-IT模型进行了扩展,在使用后感知信念中引入了感知易用性和感知趣味性,得到了扩展的ECM-IT,即EECM-IT(Extensive ECM-IT),并在移动数据服务的研究中得到了验证。(Hsieh,c,et al.,2010;盛玲玲,2008;Do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