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改革出效率,探索明真理。本文作者理论联系实际,从实际、实用、实效三方面论述了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新策略。
关键词:把握“火候”;把握题型;启发互动
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是设疑、激趣和引思三结合的艺术性教学手段,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桥梁,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和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因此,提问的质量在课堂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对启发学生快速进入思维过程,积极主动思考,发展创新能力至关重要。本人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初步摸索出了“实际、实用、实效”的策略。
一、实际——把握“火候”,使问题切实符合教学实际之需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行是知之路,学非问不明。”英国哲学家培根也说过:“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可见,“提问”是有效课堂的主要一环。但是,有些教师的提问比较随心所欲,诸如:“这道题是不是一次函数题呀?”“这样做对吗?”“这个混合算式是否先算括号里的呀?”其实,类似问题纯属多此一举,这种把知识嚼烂了再喂给学生的所谓“问题”,是有违课程改革理念的。其实,提问是一门艺术性比较强的学问,教师只有具备一定的提问涵养,才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我认为:初中数学课堂提问必须把握“火候”,抓住三方面:
1.问的内容。提问的内容是广泛的,但是务必切合实际,大致有三问三忌:(1)问有关知识,忌风牛马不相及。(2)关键处发问点拨,忌不痛不痒。(3)难点处深入浅出,忌避重就轻。
2.问的对象。教师提的问题一定要有一个尺度的,并且选准合适的对象回答,否则会影响教学效果。我坚持三问三忌:(1)比较难的问题问优生,其他人复述,各有所得,忌“枪枪卡壳。”(2)基础题,综合题,最好依次问,忌“留死角”。(3)少数人举手时,提问要选择代表多数人水平的学生,忌“以情绪定人。”
3.问的方法。教师提问时注重启发性,要善于引导,鼓励学生思考,并给学生留一定的思考时间,当然,提问要因地制宜,灵活运用。
在把握了提问的内容、对象和方法三者的基本要求之后,教师要注意结合所教学科和学生进行具体实践,使教师的“问”有助于学生的“学”,真正达到“教学相长”。
当然,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激发兴趣是课堂提问的第一要素,教师要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角度去设计问题,从而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
二、实用——把握题型,使提问适合大部分学生的口味
教师在课堂提问时要结合教学环节的特点,把握准课堂提问的类型,不失时机地进行提问,使提问适合大部分学生的口味。我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提问的目的和作用,尝试了有以下四种比较实用的提问途径:
1.引导学生注重定向、集中和转移的提问。这种提问适用于新课导入或演示实验等,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励学生质疑问题,以使学生的听与教师的讲协调一致。譬如:我在讲授“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一节时,先让学生折三角形、圆以及平行四边形,然后这样提问:“对折后两边的图形完全重合吗?为何产生会完全重合的现象?”于是学生就集中注意力,全身心地投入到问题的探究之中,在操作和答问中自然地引入轴对称概念。
2.启发学生掌握知识要领的提问,为推导公式和法则夯实基础。这样的提问能使学生深刻理解进而熟练掌握法则、定理和公式。譬如:我在讲授“多边形的内角和”时,设计如下一系列问题,为定理的证明作铺垫:四边形的内角和是指哪些角的和?其中内角之和是多少?N边形有几个顶点、几个内角?是否可以“转化”为多个三角形获得所求答案?通过我的点拨启迪,学生抓住了求证的关键,寻找到求证的方法,同时也明确了“转化”这一数学思想方法,奠定了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
3.引导学生进行推理、演绎和归纳的启发性提问。这类提问适用于例题讲授、课堂练习、探求新的解题方法、纠偏查错等教学环节,以使学生从局部的片面认识发展到完整全面的认识,由机械套用进到深刻理解并熟练。
4.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练习的提问。类似的提问的表现形式是提示、诱导和指导,减小问题坡度和难度,有利于学生自觉并正确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也有利于学生跨上由知识掌握到应用的新台阶,不断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效——启发互动,使提问达到完美的理想境界
教师课堂有效提问的实质就是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后作出相应回答,形成师生互动的探究氛围,从而达到完美的理想境界。我在课堂教学中坚持把握“四关”:
第一关,激趣式提问。恰当的提问好比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学生沉浸在思考的涟漪之中;又如柳暗花明又一村,让学生在探索顿悟中感受思考的乐趣。此处之石即教师之“问”,激起之浪即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关,巧设疑问。初中生好奇心一般比较强,而强烈的好奇心往往会增强他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引发兴趣,激活思维。因此,教师的设疑首先要力求新颖巧妙,要能激发情趣,发人深思,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其次,分层设疑,化难为易,训练思维。
第三关,诱思式提问。所谓诱思式提问就是注重诱导、注重思维纵向的延伸,从而将学生带入到积极探究知识的境界,引发学生探索、思考。因此,诱思式提问要加强问题的深度和难度,唤起学生深层次的思考。正如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所言:人类最强烈、最持久的思考,来自于面对不解之谜。当然,提问也要控制难度,保护学生“敢问路在何方”的勇气和信心。
第四关,提问的难度要适中。教师只有把握难易度,才能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一般来说,太简短的提问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难度过大又会导致学生望洋兴叹。因此,教师务必高屋建瓴,统筹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从而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初中数学改革是个系统工程,愿大家锐意进取,勇于探索更有效的课堂提问方法,为造就更多的合格人才而奉献自己的青春年华。
关键词:把握“火候”;把握题型;启发互动
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是设疑、激趣和引思三结合的艺术性教学手段,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桥梁,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和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因此,提问的质量在课堂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对启发学生快速进入思维过程,积极主动思考,发展创新能力至关重要。本人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初步摸索出了“实际、实用、实效”的策略。
一、实际——把握“火候”,使问题切实符合教学实际之需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行是知之路,学非问不明。”英国哲学家培根也说过:“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可见,“提问”是有效课堂的主要一环。但是,有些教师的提问比较随心所欲,诸如:“这道题是不是一次函数题呀?”“这样做对吗?”“这个混合算式是否先算括号里的呀?”其实,类似问题纯属多此一举,这种把知识嚼烂了再喂给学生的所谓“问题”,是有违课程改革理念的。其实,提问是一门艺术性比较强的学问,教师只有具备一定的提问涵养,才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我认为:初中数学课堂提问必须把握“火候”,抓住三方面:
1.问的内容。提问的内容是广泛的,但是务必切合实际,大致有三问三忌:(1)问有关知识,忌风牛马不相及。(2)关键处发问点拨,忌不痛不痒。(3)难点处深入浅出,忌避重就轻。
2.问的对象。教师提的问题一定要有一个尺度的,并且选准合适的对象回答,否则会影响教学效果。我坚持三问三忌:(1)比较难的问题问优生,其他人复述,各有所得,忌“枪枪卡壳。”(2)基础题,综合题,最好依次问,忌“留死角”。(3)少数人举手时,提问要选择代表多数人水平的学生,忌“以情绪定人。”
3.问的方法。教师提问时注重启发性,要善于引导,鼓励学生思考,并给学生留一定的思考时间,当然,提问要因地制宜,灵活运用。
在把握了提问的内容、对象和方法三者的基本要求之后,教师要注意结合所教学科和学生进行具体实践,使教师的“问”有助于学生的“学”,真正达到“教学相长”。
当然,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激发兴趣是课堂提问的第一要素,教师要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角度去设计问题,从而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
二、实用——把握题型,使提问适合大部分学生的口味
教师在课堂提问时要结合教学环节的特点,把握准课堂提问的类型,不失时机地进行提问,使提问适合大部分学生的口味。我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提问的目的和作用,尝试了有以下四种比较实用的提问途径:
1.引导学生注重定向、集中和转移的提问。这种提问适用于新课导入或演示实验等,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励学生质疑问题,以使学生的听与教师的讲协调一致。譬如:我在讲授“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一节时,先让学生折三角形、圆以及平行四边形,然后这样提问:“对折后两边的图形完全重合吗?为何产生会完全重合的现象?”于是学生就集中注意力,全身心地投入到问题的探究之中,在操作和答问中自然地引入轴对称概念。
2.启发学生掌握知识要领的提问,为推导公式和法则夯实基础。这样的提问能使学生深刻理解进而熟练掌握法则、定理和公式。譬如:我在讲授“多边形的内角和”时,设计如下一系列问题,为定理的证明作铺垫:四边形的内角和是指哪些角的和?其中内角之和是多少?N边形有几个顶点、几个内角?是否可以“转化”为多个三角形获得所求答案?通过我的点拨启迪,学生抓住了求证的关键,寻找到求证的方法,同时也明确了“转化”这一数学思想方法,奠定了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
3.引导学生进行推理、演绎和归纳的启发性提问。这类提问适用于例题讲授、课堂练习、探求新的解题方法、纠偏查错等教学环节,以使学生从局部的片面认识发展到完整全面的认识,由机械套用进到深刻理解并熟练。
4.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练习的提问。类似的提问的表现形式是提示、诱导和指导,减小问题坡度和难度,有利于学生自觉并正确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也有利于学生跨上由知识掌握到应用的新台阶,不断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效——启发互动,使提问达到完美的理想境界
教师课堂有效提问的实质就是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后作出相应回答,形成师生互动的探究氛围,从而达到完美的理想境界。我在课堂教学中坚持把握“四关”:
第一关,激趣式提问。恰当的提问好比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学生沉浸在思考的涟漪之中;又如柳暗花明又一村,让学生在探索顿悟中感受思考的乐趣。此处之石即教师之“问”,激起之浪即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关,巧设疑问。初中生好奇心一般比较强,而强烈的好奇心往往会增强他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引发兴趣,激活思维。因此,教师的设疑首先要力求新颖巧妙,要能激发情趣,发人深思,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其次,分层设疑,化难为易,训练思维。
第三关,诱思式提问。所谓诱思式提问就是注重诱导、注重思维纵向的延伸,从而将学生带入到积极探究知识的境界,引发学生探索、思考。因此,诱思式提问要加强问题的深度和难度,唤起学生深层次的思考。正如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所言:人类最强烈、最持久的思考,来自于面对不解之谜。当然,提问也要控制难度,保护学生“敢问路在何方”的勇气和信心。
第四关,提问的难度要适中。教师只有把握难易度,才能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一般来说,太简短的提问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难度过大又会导致学生望洋兴叹。因此,教师务必高屋建瓴,统筹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从而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初中数学改革是个系统工程,愿大家锐意进取,勇于探索更有效的课堂提问方法,为造就更多的合格人才而奉献自己的青春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