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追问

来源 :文理导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kfor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追问,追求的是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试从内涵、意义、运用等几个方面对追问作一些具体细微的探究,以期这一提问技巧能被科学有效广泛地运用。
  【关键词】追问;探究;生成;发展
  新课程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不但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更要将教师主导、学生自主落实到位。这就要求教师凭借高超的教学机智和高度的教学敏感,用一双慧眼及时捕捉稍纵即逝的生成性资源,及时追问、适时追问。通过追问拨动学生的心弦,引领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升学生的认知潜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但前提是,教师的追问必须是有效的。那么,教师在课堂上如何构建有效的追问呢?
  一、有效的追问,它应该是在前次提问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在一问之后又再次补充和深化,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真正解答出彩为止
  比如一位教师在上《金岳霖先生》时,有这样一个环节:
  老师:请同学们十分注意本段中描述林徽因的细节有几个环节,一是老朋友收到“请客”的“通知”,大家为什么会“纳闷”?
  同学一:可能是金先生一向小气,不请客。
  同学二:我觉得不一定是小气,倒极有可能是作为一个大家、高人总有其怪癖,一向不善于应酬或者不愿意把时间花在无聊的应酬上。
  老师:不管怎样理解,这些描写都说明了什么呢?
  同学:显然表明了这一次请客的非同寻常。
  老师:不知大家留心没有,先生请客的地点是选在哪里的呢?
  同学:北京饭店。
  老师:有谁知道当年北京饭店的地位吗?
  同学:这是当时名流出入特别是中央接待国宾的首选饭店,就是我们现在经常说的中央接待国宾的“指定宾馆”。
  老师:假如我们把前后联系起来思考、分析,你会发现什么呢?
  同学:觉得金先生对林徽因的纪念很庄重,友情特别深厚。
  老师:说得很好。可是假如我们不对这里的描写做这样的细节和语言的分析,会有这样的发现吗?
  同学:应该比较困难吧。
  老师:所以,请大家注意,阅读文章,特别是经典的文学作品,尤其需要我们从精致的描写入手,从细节入手,从语言甚至从词句入手,这应该就是古人之所谓披文而知理入情,于细微处见精神。
  这一教学环节通过不断地激励、引导和启发,将学习者逐渐导入文章的内里尤其是语言的深处,又在学生揣摩、研讨和分析的过程中,巧妙点拨,或设问,或比较,或总结“告诉”,力求让学生探究出文章深处的意蕴,感知作家作文的深度情思。古人云:“学贵有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即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终点。以恰当的追问帮助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此及彼,使学生能够深入透彻地理解课文内容。
  二、有效的追问,教师就要架构好文本与学生思维间的桥梁
  因年龄、阅历关系,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往往会存在误解或不完整的理解。如《我与地坛》中,史铁生在正当青春年华时失去双腿,他通过地坛探寻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不仅看到生命中难以承受苦难的普遍性,也敢于在苦难中不吝前行,他的这种感悟是幸福一代的学生难以理解的。但母亲身上那种面对苦难的勇敢、坚强却很能打动、感染我们的学生。这时老师可以适当地追问:“题目为《我与地坛》,作者为什么写了地坛后还要写母亲?母亲与地坛有哪些相似之处?”借由探讨母亲的精神再回过头来探究地坛所呈现的生命本质,学生理解起来就相对简单些。可见,老师在文本与学生间“引线”,可以在学生与文本间构建理解的桥梁,进而唤醒学生的情感经验,丰富他们的心灵世界,把自己的想法、感触、思考与同学与老师讨论交流,让彼此的思想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追问为学生叩开的是文本与自己思维间的一扇窗户,相信真知的光芒会透过窗户将他们引领到作者通过文字所要表达的情感殿堂。有了这丝光芒的指引,加上学生自己的思考、教师的推波助澜,相信语文课的“语”味也将会越来越浓烈。
  三、有效的追问,应该能帮助学生搭设思维的跳板,开拓学生的思路,活跃思维,突破教学难点,在更高层次上引导学生继续思考,进一步激起学生思维火花,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课堂之所以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就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课堂教学的价值就在于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预设、不可复制的生命历程,在生成的课堂上需要教师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需要老师展示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使之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提升语文思维。凡是特级老师的课,精彩之处也往往在追问处。他们会合理地利用学生的回答进行课堂的生成,在学生的回答和自己对文本的理解间架设跳板,帮助学生成功地走入文本。让问题从文本中来,到学生中去,再让问题由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最终巧妙实现问题的嫁接,文本与学生的融合。这种循环式的提问,首先叩开学生思维的大门,接着利用学生自己铺设的台阶,引领学生的思维向着真知不断靠拢,最后实现问题的解决。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行是知之路,学非问不明。”适时的、有创意的追问,是教师课堂机智的充分表现。在有效的追问中,师生都是思考着、发展着的主体,并互相影响着,共同创设一个美好的境界。追问因生成而起,又以生成而落。
  “玉不琢,不成器。”打磨一堂好课是一个长久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追问、不断反思、不断发现问题的过程,要打磨出一堂有效的好课必须仔细地去雕琢、去打磨。只有我们在备课、听课、上课中不断追问课堂、剖析课堂,课堂才会充满活力,学生的思维才会被点燃,学生的智慧才会被最大限度地开发。语文课堂必将因追问而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宋秋前.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施策略[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3.
  [2]王悦.学校教师教学方法与艺术全书[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作者单位:浙江省永嘉县瓯北镇罗浮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模式三作为一门新兴的教学技术,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网络教室开展教学具有很多的优越性。它能提供网络环境,声像并茂、资源丰富,具备很好的双向互动功能,可最大程度地实现资源收集、共享和交流,使学生能快速高效的学习,并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关键词】模式三;农村中学英语教学;思考  我校近年来积极把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应用于各科教学,尤其是英语学科进步较为突出。结合我校在使
小学阶段,学生初次接触英语,难免会遇到许多困难。词汇是组成英语语言的基本要素,让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英语词汇,是学生学好英语的基础,是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学好词汇,掌握词汇学习方法,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至关重要。  英语词汇丰富,词义纷繁,使用灵活且搭配能力极强的语言。要学好英语就不能逃避在英语词汇的大海中游泳,而且要掌握词汇这种本领,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词汇是语言的最小单位,人类思维活动和交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说:“人的创造力主要依靠发散思维,它是创造民维的主要成份”。发散性思维又称求异思维、辐射型思维等,是指思维主体在展开思维活动时,围绕某个中心问题,进行辐射状态的积极的思考和联想,广泛地收集与这一中心问题有关的各种感性材料、相关信息和思想观点,最大限度地开拓思路,从而导致一系列相关的发明与发现的一种思维品质。这种沿不同方向,不同角度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答案的展开性思维方式,在物
美术是一门造型及视觉艺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都离不开具体且可视的形象,因为形象的视觉效果,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正因为这样,信息技术也就逐渐渗入到美术学科的教育过程中,正确灵活地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在表现方式上、日益显示出它的优越性,它也为初中美术教学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本文结合自己多年来对美术与信息技术学科整合教学进行的一系列
【摘 要】在建筑工程专业制图课程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课程评价,并注意结合课程特点灵活选择评价策略。然后以此为基础,对课程进行调整与完善。在课程评价过程中,教师不能侧重结果,而忽视学生学习过程,而需要注重过程性、形成性评价、多元化评价,更公平公正的评价每位学生。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建筑工程专业;制图课程;评价;策略  所谓课程评价,即检测课程目标的制定、实施等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实
初中阶段是学生心智不断走向成熟,学习稳定性不断显现的重要时期,这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教师必须抓住有利时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如今低碳物流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而随着长江三峡翻坝高速公路建成使用,三峡库区滚装物流企业面临被取缔的危机,具备耗能低、运费低等特点的水路运输没能发挥最大效用,江南
摘要:为积极推进农村全面发展,我们必须实施构建创业型农村的战略。为此,我们需要系统思考和认真谋划构建创业型农村的政治战略、行政战略、经济战略、文化战略、社会战略、教育战略、法治战略、人才战略等等。  关键词:创业型新农村 战略 创业型农民    0 引言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扩大就业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这标志着党中央吹响了构建创业型社会的号角。而创业型社会的两大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