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由于语文学科地位的边缘化,教学功利化的影响,职高语文教学正慢慢被人们忽略,这不仅影响职高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而且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语文教学的整体水平。职高语文教学必须要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真正发挥语文教学的作用。
[关键词]职高语文教学 人文素养
职高语文是一门比较特殊的学科,更侧重于人文教育,也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過知识的传授以及学生的自身实践,内化为人格、气质和修养。近几年,由于受到功利主义的影响,语文教学普遍不受重视,职高学校更是如此,致使学生人文素质缺失严重。
1.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职高学生一般基础较差,学习方式不好,对学习不感兴趣。教师应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这种环境里面自由的发挥,培养其人文素质。要创设一种生活的和感性的教学情境,让情感走进课堂,以“情”带“情”,使学生体会到浓厚的人文陶冶。首先,教师要以情感染学生。教育是需要激情的,需要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和奉献。只有教师自身充满对事业和生活的热爱,才会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梁启超先生上课说讲到精彩处,‘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叹息’。这样的课让学生的感受更为深刻,死板的文字成了活动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营造诗化的课堂氛围。职高语文课堂展现出来的文学精品,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优美的文字、细腻的情感、澎湃的激情来营造一种诗化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共鸣。第三,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文学作品的意义是由读者参与创造的,作品经过读者阅读才真正创作完毕。只有读者个性的渗入,作品才是活的、有生命的。教师要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引导他们从作品中读出自己、认识自己。在长期的阅读濡染中培养学生的美感,丰富其精神世界、文化品位,健全人格。最后还要创造思辨的课堂氛围。只有通过交流,学生才能成为教学的主体。抓住核心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开展口头讨论和书面讨论,让学生在思考中发现问题,在辩论中增进感情,敢于思考,乐于思考,引发他们对生命、对自然、对社会的思考,提升他们的人文素质。
2.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其审美能力
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是语文教育的任务,只有通过审美教育学生才能真正地体会到语文的美好和精髓。语文教学不但要使学生学到一定的知识,了解必要的文学常识,还要努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用文学氛围去感染学生,用文学情趣去陶冶学生,用文学形象去激励学生,进而使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使他们爱学语文。为此,语文学科的文学性不能削弱,必须充分发挥语文课的审美教育功能。使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才能既获得思想启迪,又享受审美乐趣。在语文这门课程中,不仅有一个完整的认知结构,还有一个极为丰富的情感世界,它既体现科学性,又展现艺术美,从而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
3.注重隐性课程建设,营造良好人文环境
学生的课堂学习、实操训练都是事先在课程表上安排好了的,都有教师临场的讲授和指导,是学生必须参加的课程训练,这是显性课程。隐性课程是相对显性课程而言的,是指借助于除课堂以外的学校规定的教学场地和工具,采取心理暗示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课程。通过规定以外的大家很多时候都忽略的教学工具和场地,借助于这种心理暗示对受教育者的心灵施加影响,促进其进步。它没有确定的教育者,教育者不一定是人,也可以是物,受教育者也并不明确自己处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他们只是在无意识中受到影响。隐性课程教育仰赖于物化的环境如图书馆、实验室、教学楼、操场、食堂等学校的各种建筑物和设施,还有情感环境、学术氛围、教师的精神风貌等来展开。隐性课程教育是非学术性的教学,虽然它在一定程度上涉及认知范围,但学生从中获得的主要是情感、态度、气质、信仰、价值观等人文方面的启示。这种教育是在无意间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的,学习效果更多地依赖学生的态度体验、情感体验,更多的依赖于他们非认知心理因素启动的状况。隐性课程教学摆脱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完全按照书本的灌输和讲解,学生面对的是和谐的环境、亲切的话语、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这些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他们的抵触心理,使学生情不自禁地参与到其中,无意识中受到影响。
发挥隐性课程的作用首先要求注意校园文化建设。学校是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学生每天在这里吃饭、睡觉、学习,学校的一切都在影响着他们。优雅的环境、良好的校风、规范的制度,都会对他们造成巨大的影响。其次,还要发挥教师在学校文化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健康高尚的教师形象对学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所起的作用是直接的教育指导所不能替代的,它更容易使广大学生产生价值认同而自觉地培养和效仿。
语文教学的主要功能是提高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能力,而人文素养的培养也是职高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目标。实践证明,通过语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又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面对时代对人才的新要求,职高语文教学要把人文素质教育摆在首要的位置,以更好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职高语文教学 人文素养
职高语文是一门比较特殊的学科,更侧重于人文教育,也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過知识的传授以及学生的自身实践,内化为人格、气质和修养。近几年,由于受到功利主义的影响,语文教学普遍不受重视,职高学校更是如此,致使学生人文素质缺失严重。
1.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职高学生一般基础较差,学习方式不好,对学习不感兴趣。教师应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这种环境里面自由的发挥,培养其人文素质。要创设一种生活的和感性的教学情境,让情感走进课堂,以“情”带“情”,使学生体会到浓厚的人文陶冶。首先,教师要以情感染学生。教育是需要激情的,需要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和奉献。只有教师自身充满对事业和生活的热爱,才会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梁启超先生上课说讲到精彩处,‘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叹息’。这样的课让学生的感受更为深刻,死板的文字成了活动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营造诗化的课堂氛围。职高语文课堂展现出来的文学精品,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优美的文字、细腻的情感、澎湃的激情来营造一种诗化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共鸣。第三,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文学作品的意义是由读者参与创造的,作品经过读者阅读才真正创作完毕。只有读者个性的渗入,作品才是活的、有生命的。教师要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引导他们从作品中读出自己、认识自己。在长期的阅读濡染中培养学生的美感,丰富其精神世界、文化品位,健全人格。最后还要创造思辨的课堂氛围。只有通过交流,学生才能成为教学的主体。抓住核心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开展口头讨论和书面讨论,让学生在思考中发现问题,在辩论中增进感情,敢于思考,乐于思考,引发他们对生命、对自然、对社会的思考,提升他们的人文素质。
2.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其审美能力
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是语文教育的任务,只有通过审美教育学生才能真正地体会到语文的美好和精髓。语文教学不但要使学生学到一定的知识,了解必要的文学常识,还要努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用文学氛围去感染学生,用文学情趣去陶冶学生,用文学形象去激励学生,进而使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使他们爱学语文。为此,语文学科的文学性不能削弱,必须充分发挥语文课的审美教育功能。使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才能既获得思想启迪,又享受审美乐趣。在语文这门课程中,不仅有一个完整的认知结构,还有一个极为丰富的情感世界,它既体现科学性,又展现艺术美,从而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
3.注重隐性课程建设,营造良好人文环境
学生的课堂学习、实操训练都是事先在课程表上安排好了的,都有教师临场的讲授和指导,是学生必须参加的课程训练,这是显性课程。隐性课程是相对显性课程而言的,是指借助于除课堂以外的学校规定的教学场地和工具,采取心理暗示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课程。通过规定以外的大家很多时候都忽略的教学工具和场地,借助于这种心理暗示对受教育者的心灵施加影响,促进其进步。它没有确定的教育者,教育者不一定是人,也可以是物,受教育者也并不明确自己处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他们只是在无意识中受到影响。隐性课程教育仰赖于物化的环境如图书馆、实验室、教学楼、操场、食堂等学校的各种建筑物和设施,还有情感环境、学术氛围、教师的精神风貌等来展开。隐性课程教育是非学术性的教学,虽然它在一定程度上涉及认知范围,但学生从中获得的主要是情感、态度、气质、信仰、价值观等人文方面的启示。这种教育是在无意间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的,学习效果更多地依赖学生的态度体验、情感体验,更多的依赖于他们非认知心理因素启动的状况。隐性课程教学摆脱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完全按照书本的灌输和讲解,学生面对的是和谐的环境、亲切的话语、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这些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他们的抵触心理,使学生情不自禁地参与到其中,无意识中受到影响。
发挥隐性课程的作用首先要求注意校园文化建设。学校是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学生每天在这里吃饭、睡觉、学习,学校的一切都在影响着他们。优雅的环境、良好的校风、规范的制度,都会对他们造成巨大的影响。其次,还要发挥教师在学校文化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健康高尚的教师形象对学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所起的作用是直接的教育指导所不能替代的,它更容易使广大学生产生价值认同而自觉地培养和效仿。
语文教学的主要功能是提高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能力,而人文素养的培养也是职高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目标。实践证明,通过语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又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面对时代对人才的新要求,职高语文教学要把人文素质教育摆在首要的位置,以更好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