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自由”的思考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erlhl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方精神文化史论》,适如序言中所说的那样,作者把“自由”作为研究课题,已是三十多年的夙愿。试想从当年一个意气风发的大学生到如今双鬓染霜的学者,经历了五十年代后期的全民狂热、六十年代严峻的阶级斗争以及后来的“文革”浩劫,而能“在一个不自由的环境中”念念不忘思考自由问题,这该需要怎样强烈的信念,怎样坚忍的毅力!
  有人说读书是作者与读者的对话。是的,我读完这本书的序,急切地要向作者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们的民族需要这样一旦认定了题目便矢志不移的学者,不管时代风云的变幻多么剧烈。
  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分述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时期西方思想家对于自由的论述和看法。这便是一条从古到今的关于自由的问题和解答的历史之路。作者为我们筑了这么一条路,在他看来,这是一条文化之路:文化是一种精神创造,它既是一个现实世界,又是一个意义的世界、理想的世界。而文化创造就是超越现实、追求理想,这便是对自由的追求。自由既是文化创造的动力,又是文化创造的目标。文化之所以为文化,就是因为它的本质就是要冲决现实的一切阻碍,实现自由。所以,自由不是一个抽象的幽灵,它居住在文化中,它也只在文化中。离开了文化谈自由,离开人类文化史谈自由,不管是肯定式还是否定式如果不是肤浅的标语口号,便是庸俗的概念搬用。说到底,自由是一种文化精神,而人的解放和自由度的提高,意味着人的个性的丰富和素质的增强。——这便是自由的文化精神预示的光辉灿烂的文化前景。因而,自由与文化的问题,乃是文化哲学的核心和主题。
  “自由到底是什么?”当人们在朗朗上口地咏诵裴多菲的那首著名诗句的时候,当人们在读完柏雷的《自由思想史》掩卷而思的时候,当人们以严格本分地恪守经典的态度以求对《共产党宣言》中“以个人自由发展为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的概念有一个彻底的理解的时候,这个问题就会出现在人们的头脑中。然而同“人是什么?”、“美是什么?”这类问题一样,“自由是什么?”的问题恐怕也是一个人类永远也找不到满意的标准答案而必然要永远地追问下去的问题。追问必有追问的思路,我们正走在这条路上,而我们背后的路便是那追问的历史。为了在这追问的路上迈步前进,我们不能不时时回首顾望一下这条路的由来,这即是说,我们应该读读前人追问并回答这个问题的历史。
  反复品读这本论自由的巨著,我的脑海里出现了三个问题:第一,加尔文现象:为了清教而施行暴政。追求思想自由的人在掌权后为什么会反过来扼杀思想自由?这难道是历史上一个绝无仅有的特例吗?第二,现代非理性主义自由观的勃兴是一种危机症候,还是西方历史的必然之路?其前景如何?第三,如果说自由是西方的传统文化精神的话,那末中国的文化精神传统是什么呢?作者也认为:“以中国文化为背景,去追溯和论证自由与文化的关系,……便成为相当困难的事了。”但是,这个问题不弄清楚,就很难对中西文化的冲撞、交流作更深入的文章。——这三个问题也可以算作读了这本论自由的书之后对自由问题的进一步的追问吧。
  
  (《西方文化精神史论》,孙月才著,辽宁教育出版社一九九○年八月版,6.50元)
其他文献
《读书》近来刊登了一些对解放前的几所名牌大学的回忆,这让我想起了美国哈佛大学三百五十周年校庆。那是一九八六年九月,哈佛曾想邀请美国总统里根参加校庆,但里根示意,若哈佛授予他名誉学位,他将参加。结果哈佛拒绝了里根的要求。当时我国报纸颇赞哈佛此种“牛气”!  还有一个故事:在麦卡锡主义横行的五十年代,麦卡锡和马萨诸塞州长都曾要求哈佛解雇那些有“红色”嫌疑的教授。但遭到当时哈佛校长普希的拒绝。这位校长还
西方人谈中国传统文化    作为中国人,自觉或不自觉地,总不愿意说太多自己文化的坏话。俗话说的“要面子”,本身即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但从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在总体上又是如此悬殊地落后于西方文化。对于中国知识分子来说,内在的炽热民族自尊与外在的冷酷列国它强,既逼迫我们不得不从事中西文化比较,又使得我们在着手这个工作时,沉浸于一个非常难堪的心绪里、置身在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中。  这里选择了几位西方
从广袤荒漠上伫立的哈利法塔,到缓缓珠江边婀娜的“小蛮腰”,2015赛季两回合亚冠决赛让这两座高耸入云的地标性建筑有了足球的缘分。分别在两座塔上俯视,呈现出的是截然不同的地貌与景观。阿联酋和中国的足球生态与环境,可能比眼中看到的景色差异更大。  11月,笔者先后在迪拜和广州见证了广州恒大队的第二次亚冠夺冠之旅,其中的见闻与感受并非180分钟比赛和一个制胜进球所能涵盖,冠军和狂喜背后,还有更多值得玩味
《美国人对黑人、犹太人和东方人的态度》一书,是吴泽霖先生六十多年前留学美国时完成的博士论文,讨论的是六十多年前美国的种族问题。  吴先生选择了极具挑战性的问题,在人类生活的地球上,种族是客观的存在,随着封闭局面的打破,群际交往愈益频繁,种族间的互动也日渐增多。由于各自的文化背景不同,甚至生理上的外显特征也有差异,种族问题的产生就在所难免了。这种情形在向有“人种大熔炉”之称的美国更突出地表现出来。作
读书不该有先入之见。  偏偏已有了先入之见——读张爱玲的《私语》,心中总还记着几年前读过的一本什么书,一种虽不清晰、却很执拗的印象:“张爱玲先生的散文与小说,如果拿颜色来比方,即其明亮的一面是银紫色的,其阴暗的一面是月下的青灰色……是这样一种青春的美,读她的作品,如同在一架钢琴上行走,每一步都发出音乐……她所寻觅的是,在世界上有一点顶红顶红的红色,或是一点顶黑顶黑的黑色,作为她的皈依……”不过,一
葛剑雄教授在《江陵焚书一千四百四十周年祭》(《读书》一九九五年第六期)发了一点新感慨:“有人在评价某些伟人时,往往有意无意地强调他的个人品德,突出他的人情味,或者更时髦一些,用人文精神来加以衡量,我以为不是正确的态度和方法,至少是相当片面的。”  这使我想起了《卡布斯教诲录》。这本书是生活在波斯中世纪的兹雅尔王朝的王子昂苏尔·玛阿里为他的儿子写的。第四十章《论做宰相》,内容是教导他的孩子,身居高位
“制度决定一切”是在当今社会上非常流行的一种观点。对“制度”的信赖是在对“人治”的批判中发展强化出来的。在反思“十年浩劫”的时候,社会上有一种共识,认为“人治”是造成浩劫的一大原因,而“人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特点,中国人必须改变“人治”的思维方式。与“人治”相对立的是“法治”,“法”是由制度规范的、由“制度”保障的。清官的“人治”是脆弱的,制度才能决定一切。  制度是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
京剧无疑是看的、听的。但黄裳先生呈现给我们的,却是读。当然,他让我们读的,不是剧本,而是故事。京剧之可作为故事来读,而且令人读之别有一番滋味,全赖黄裳先生对传统京剧艺术体悟之深以及传达文笔之贴切、隽永。一册《彩色的花雨》,是他选取京剧中的二十个故事片断编写成的小书。  且看开篇第一章《捉放曹》,作者是这样把读者带入剧中的:“曹操纵马在官道上跑,一只兔子猛地从马蹄前横穿而过,钻进荒草堆里去了。曹操一
最近重新细读了一遍法国哲人阿兰·芬凯尔克劳特(AlainFin-kielkraut)所著的《思想的溃败》(Ladéfaitedelapensée,1987)。该书对西方启蒙运动以来,围绕“民族精神”(德文:Volksgeist)与“世界主义”这两条线索的交织和互为消长,作了一番历史的评说。  从西方历史上看,“民族精神”(亦即民族主义)主要是与一种超越本民族、信奉人类同一性的世界主义相对立而存在。
《怀着乡愁,寻找家园》(载《读书》一九九五年第四期)是一支人文忧思曲,如悠悠的笛声,“吹”出几多感叹,几多乡愁!  其实,对“家园”的寻找数知识分子最为敏感。八十年代中期,台湾诗人余光中的那首《乡愁》小诗就已经透露出流水一般的愁滋味。事情绝非偶然,我们由“心远地自偏”的悠闲步入到“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心灵驿站,再到变本加厉的工业化所布下的无形的“网”的今天。这是一个患得患失的过程。尽管不情愿,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