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推广“经典诵读”,大力推进文化建设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m9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2007年,教育部、国家语委等部门开始倡导并推进中华经典诗文诵读系列活动。两年多来,“中华诵”传统节日诵读晚会、中华诵·经典诵读比赛、中华赞·诗词歌赋创作大赛、中小学生“中华诵”夏令营……各项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为配合这一活动的开展,《语文建设》特开辟“经典诵读”专栏。该栏宗旨是:为经典诵读活动服务,宣传、报道经典诵读活动,为活动参与者提供交流和讨论的平台。欢迎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栏目,给我们提建议,给我们撰稿。
  在全国不同阶层推广经典诵读,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其意义非同小可。我们可以从个人和国家两个层面来考察其价值。
  从个人层面来看,开展经典诵读有利于增进人的语言积累,丰厚其文化底蕴,提高其语文应用能力。一个人倘能熟读乃至背诵两三百篇古今优秀诗文,他的语文水平定然不会低,特别是在书面表达上,更能显示其丰厚典雅的优长。过去一些年,语文教育水平不高,与中小学教育中忽视诵读不无关系。此外,诵读对于人的影响还远远不止于语文能力。一个人在诵读的过程中,必然会在思想、情感、文化和审美方面受到优秀诗文的熏陶,其审美趣味、文化品位和思想修养定能在诵读中得到提高。从前有一句十分流行的名言“铭记在头脑中,融化在血液里,落实在行动上”。认真的诵读当能取得这样的功效。
  从国家层面来看,这一举措有利于提高国民的文化素养,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世界各地华人的文化认同感,也有利于吸收人类古今思想文化的精华。有人质疑:熟读诗文,能带来粮食、住房、汽车吗?诚然,亿万国民熟读几百篇优秀诗文,不能带来各种物质产品,但是,却可以塑造一颗颗赤诚的中国心,可以产生无形而强大的中华文化向心力,可以帮助国人拓展视野,开阔胸怀。任何人有了这样的文化底子,即使不生活在祖国,他的心里始终会惦念故土和中华文化,而且会让他的子孙也来学习祖国的优秀文化,同时还能乐于和善于接受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广大中国人民都有这样的文化底子之时,当是我们所向往的一种“软实力”真正提升之时。
  国家的治理和稳定,要靠法制,也要靠深入人心的思想道德教化。历来中国的思想道德教化,不是靠宗教,而是靠古今优秀思想文化综合的多种手段的传播,而优秀诗文的诵读是我们民众奠定精神底子的一个重要途径。千百年来,人们修身养性,在相当程度上是靠那些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的感召,社会群体的文化心理也是在这样的活动中建设起来的。今天,我们要在中华民族的信念和理想遭到严重破坏的时候重构新的共同价值观,在社会发生重大转型的关键时期重新进行文化心理建设,引导和推广诵读古今优秀诗文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举措,同时也应该是能够受到广泛欢迎的举措。
  推广诵读,能不能实现我们所期望的目标,关键在推行的方式、力度和选择诵读的内容。为了进一步搞好中华经典诵读,我们建议,首先,在大中小学大力推行,同时根据具体情况在其他各个阶层积极引导。其次,推荐一批古今中外的优秀诗文,里面包含三百来篇基本篇目和若干拓展选读篇目,内容比近年来有的人宣传的“国学经典”更有开放性和时代性。既要注重从千百年来流传的古代经典中选择,又要重视开发新经典,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改革开放以来中外优秀诗文,把继承优良传统和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统一起来,使诵读活动成为吸纳和传播古今中外优秀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文化建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他文献
教育部考试中心制定的《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语文》(以下简称“考试大纲”)在写作发展等级中对“有文采”的表述有重大修改:将原来的“用词生动”改为“用词贴切”。鼓励写作中用词有华丽倾向的考生发挥其个性特长,用词更生动一些,原本也是正确的,为什么要改为“用词贴切”呢?  原来的考试大纲写作发展等级中共有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四项,而有文采一项最容易达到。不就是用词生动一些、句
[摘要] 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田径教学所面临困境的研究,提出目前高校田径教学应从课程教学目标的定位、提高田径教学趣味性和娱乐性、建立一个科学的田径课考核标准与评价体系,以求改变田径教学在高职院校中岌岌可危的现状。  [关键词] 高职院校 田径教学困境 对策分析    田径运动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形式,能有效地发展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灵敏、协调性等一系列身体素质,增强体质,获得基本的运动技能,提高运
摘 要:大学本科专业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对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大学本科专业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目标和实施要求,并提出了配套教学改革建议。  关键词:大学本科专业 研究性学习 教学改革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自主学习、开放性学习、研究性学习重构教学已成为许多国家教学改革的突破点。国内关于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首先从中学开始。
在推行和实施语文新课程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系列的政策活动。探讨这些活动的理论基础,有利于推动活动的开展和语文新课程的实施。    一、语文新课程政策活动的厘定    关于语文新课程政策,从不同角度看会得到不同的认识:从静态的角度看,是指关于语文新课程的准则、计划、法规、方案和措施等,即一种人们必须执行和遵守的文本;从动态的角度看,是指有目的地进行语文新课程价值分配、处理问题和实现目标的复杂过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