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膜外麻醉两种注药方法在剖宫产术中的效果比较

来源 :中国基层医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ai89478169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比较两种注药方法在剖宫产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ASA Ⅰ~Ⅱ级剖宫产术22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格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13例,观察组:硬膜外腔穿刺成功后针尖斜面向尾端注入1.7%碳酸利多卡因注射液5 mL,然后针尖斜面转向头端,观察3~5 min无全脊髓麻醉等异常情况再注入1.7%碳酸利多卡因注射液5 mL,之后置入硬膜外导管,改平卧位后继续注入1.7%碳酸利多卡因注射液5 mL。对照组:硬膜外腔穿刺成功后向头端置管按传统教学方法给药。记录两组产妇阻滞平面、术中疼痛强度及胎儿娩出时间,观察两组术中生命体征变化和胎儿娩出后Apgar评分。结果观察组麻醉阻滞平面为(14.43±1.21)、术中疼痛评分(1.61±0.92)分、胎儿娩出时间(1.8±0.6) min,均优于对照组( t=12.76、13.07、12.86,均P<0.05);两组间MAP、HR、R、SpO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F=4.32、2.73、3.54、3.06,均P>0.05);两组术中生命体征变化和新生儿Apgar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向硬膜外腔两端注药方法用于剖宫产术比传统给药方法具有更好的麻醉效果。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硬膜外阻滞麻醉技术用于无痛分娩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4例单胎头位初产妇,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产科常规的分娩方法进行生产,观察组采用硬膜外阻滞麻醉技术进行无痛分娩,比较两组的镇痛效果、产程及母婴状况。结果对照组镇痛效果总有效率为76.2%,观察组为92.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83,P<0.05);观察组第一、第二产程时间分别为(25
目的 探讨急诊动脉介入栓塞术在肝脾破裂救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为临床治疗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对58例肝脾破裂患者采用急诊动脉介入栓塞术进行治疗。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导管造影诊断成功率、血管栓塞的情况、患者术后的存活率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同时通过随访,记录患者后遗症的发生情况。结果58例患者中,55例一次栓塞成功,占94.8%;3例二次栓塞成功,无栓塞失败病例,导管造影诊断成功率为100.0
目的 探讨纳米碳用于甲状腺手术中对甲状旁腺的保护作用。方法将7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6例,对照组按甲状腺手术常规进行;观察组在甲状腺手术中,于甲状腺上下取2~5个点,在真被膜下方注入0.1~0.2 mL纳米碳混悬液,待甲状腺和周围淋巴组织染色后,完整游离甲状腺外科包膜,保护未染色组织,再常规行甲状腺手术。结果观察组术后发生低钙血症2例(5.6%),对照组6例(16.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目的 分析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患者80例,根据米非司酮用量5 mg、10 mg及25 mg分别分为低剂量组26例、中剂量组26例及高剂量组28例,分别观察治疗3个月后的临床效果、子宫内膜厚度变化、性激素水平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经治疗后,中剂量组(有效率92.3%)和高剂量组(有效率82.1%)的治疗效果优于低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