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有一条鲜明的教学理论:以学定教。这一基本理念将教学活动牢牢定位于学,学生学先于教,即以学生的预习活动启动教师的教学活动。每一教学过程是从学生的自学开始的,教师则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施教,有学有教,不学则不教。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教师“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叶圣陶先生也曾指出:在精读指导前,得先令学生预习。但在我们的实现教学过程中,预习却出现了很多问题,需要我们不断思考探索。
存在问题:
一、学生对预习任务的不重视。
三年级的小朋友,自身的控制能力比较差,特会专空子,对有弹性的作业,都会选择不去理睬,能不做的就不做了。比如说:朗读课文3遍以上,有些同学就读三遍,甚至有人就只读一遍或不读等等。学生对预习作业的不重视,是导致预习质量不好的一个原因。
二、教师对预习要求的单一化。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交给孩子的预习方法过于单一,一般都是标上自然段、圈出生字、划出词语、读课文等。语文教学实践表明,预习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缺少了具体而有效的预习要求,那么学生的预习效果,当然就会大打折扣。
尝试解决:
一、激发兴趣——引导积极预习的意识
预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事实上因为懒惰习惯影响,大多数学生不爱阅读、不善思考、不求甚解,缺乏学习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在预习时存在一定程度的随意性。大多数同学即使做预习,基本上也就是完成字词部分,而对有思考价值的、需要动脑思索探究的问题,则搁置起来,完全等着课堂上老师来分析讲解。在这种情况下,许多教师被动迁就,只好布置一些浅显的像注音、划词语这样的作业,久而久之,使预习流于形式。
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激发兴趣是根本。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把学习搞好的先导。学生只有对预习有兴趣,才能使预习活动成为他们自觉的行动。
(一)利用表扬,诱发学生预习的兴趣
在指导学生预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有一双慧眼,要善于发现学生点滴的进步,特别是后进生的进步时,我们都应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对于预习到位的学生进行奖励,比如奖励一个笑脸、一颗星星等,从而督促学生持之以恒地认真预习。当然,预习一开始还需要得到家长的配合。我们在预习表格中,设置“家长评价”一栏,引导家长及时监督孩子的预习情况。一段时间下来,学生预习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了,预习能力也比以前强了很多。
(二)引入竞争,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
小学生有争强好胜的心理,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这一心理特点,在预习中适当的采用竞赛的形式,激发他们的预习兴趣。在学习新课前,我们可根据布置的预习提纲举行一个小小的5分钟“知识竞赛”。例如学生在完成《盘古开天地》的预习后,在学习新课前,可以在课堂上开展了“神话故事知多少的擂台赛”。学生通过预习,查到了很多的神话故事。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情况,及时进行评价和表扬。学生尝到了预习的甜头,预习的兴趣就更大了。
(三)体验成效,引发学生预习的兴趣
预习与不预习有区别吗?一开始学生很关注这一点,如果他们觉得课前进行认真预习之后的确给后一天的课堂学习带来好处,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预习的积极性就会提高很多。所以一开始教师要有意改变课堂的某些环节,以体现预习的实效性。如第一课时中就可以省去标自然段、给生字注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等问题,因为这些内容学生已经预习过了。关于生字的教学,一般老师只要讲解笔画较多或容易写错的生字。学生预习时掌握的内容在课堂得到了展示,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认可,预习的热情才会提高。
二、教给方法——进行有效的预习
(一)、常规预习法。即让学生习惯于这样的预习程序:读课文,圈生字,查字典,划句子,抄生字。这种方法适宜于每篇课文。
(二)、 以写促读法。
例:《荷花》。在上课前,我们可以布置学生预习的方法是仿照本文写法写一种熟悉的事物,上课时从评讲好、中、差几篇习作入手,既检查预习效果,又巧妙引入新课,以写作来督促初读课文。
(三)、读文解课法。
例:《掌声》。教给学生就题设疑的方法,预习时先就题设问,再读文解答。学习《掌声》我们可以问:谁给谁掌声了?为什么给英子掌声?文中有几次掌声?两次掌声一样吗?
(四)、勾划图解法。
例:《花钟》。学生通过读文,根据文中表述绘制出一个花鐘,这样就明确的知道了什么花在什么时候开放。
(五)、填空填表法。
例:《美丽的小兴安岭》。此法要在平时阅读教学中经多次示范而训练学生掌握,从而在预习课文时加以运用,要指导学生,设计填空,填表题时主要依据课文主要内容,纲目,或课后针对内容或中心出的思考题,预习《美丽的小兴安岭》可设计填表,填写好“时间”(填“春”“夏”“秋”“冬”),“景色特点”等。
(六)、参读资料法。
例:《我不能失信》。预习的时候要查找一下关于宋庆龄奶奶的事迹,她毕生关注少年儿童的成长,她有美好的品质,从小就是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七)、温故“习”新法。
例:《望天门山》。预习这首诗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先回忆学过的关于李白的诗,第三册中的《赠汪伦》,第一册中的《静夜思》,也可以找一找李白其他有名的诗等。
(八)、批注阅读法。
指导学生真正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要经过训练使学生学会在文中空白处、天头、地脚写一写评语,如初读概括出的段落层次大意,对某些优美词句的心得体会、评价,以及不大明白意思的地方,还有把查到的字音、词义写在书中文字旁边。这样提起笔字斟句酌地阅读,作上各种记号批注,可以为课堂的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九)、试述试背法。
例:《女娲补天》。这个神话故事后面有这样一个习题,我来讲讲这个故事。这些需要复述的课文,可在布置预习时要求学生试着编制复述提纲,简述比主要内容稍详细的内容梗概。试着复述是为课内深入研读课文打下基础,以保证最佳教学效果。
总之,我相信,只要我们老师课前自己进行预学,结合课文实际,教给孩子有效的预习方法,注重预习的反馈,循序渐进,孩子们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我们的阅读教学会更具实效性。
存在问题:
一、学生对预习任务的不重视。
三年级的小朋友,自身的控制能力比较差,特会专空子,对有弹性的作业,都会选择不去理睬,能不做的就不做了。比如说:朗读课文3遍以上,有些同学就读三遍,甚至有人就只读一遍或不读等等。学生对预习作业的不重视,是导致预习质量不好的一个原因。
二、教师对预习要求的单一化。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交给孩子的预习方法过于单一,一般都是标上自然段、圈出生字、划出词语、读课文等。语文教学实践表明,预习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缺少了具体而有效的预习要求,那么学生的预习效果,当然就会大打折扣。
尝试解决:
一、激发兴趣——引导积极预习的意识
预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事实上因为懒惰习惯影响,大多数学生不爱阅读、不善思考、不求甚解,缺乏学习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在预习时存在一定程度的随意性。大多数同学即使做预习,基本上也就是完成字词部分,而对有思考价值的、需要动脑思索探究的问题,则搁置起来,完全等着课堂上老师来分析讲解。在这种情况下,许多教师被动迁就,只好布置一些浅显的像注音、划词语这样的作业,久而久之,使预习流于形式。
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激发兴趣是根本。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把学习搞好的先导。学生只有对预习有兴趣,才能使预习活动成为他们自觉的行动。
(一)利用表扬,诱发学生预习的兴趣
在指导学生预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有一双慧眼,要善于发现学生点滴的进步,特别是后进生的进步时,我们都应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对于预习到位的学生进行奖励,比如奖励一个笑脸、一颗星星等,从而督促学生持之以恒地认真预习。当然,预习一开始还需要得到家长的配合。我们在预习表格中,设置“家长评价”一栏,引导家长及时监督孩子的预习情况。一段时间下来,学生预习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了,预习能力也比以前强了很多。
(二)引入竞争,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
小学生有争强好胜的心理,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这一心理特点,在预习中适当的采用竞赛的形式,激发他们的预习兴趣。在学习新课前,我们可根据布置的预习提纲举行一个小小的5分钟“知识竞赛”。例如学生在完成《盘古开天地》的预习后,在学习新课前,可以在课堂上开展了“神话故事知多少的擂台赛”。学生通过预习,查到了很多的神话故事。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情况,及时进行评价和表扬。学生尝到了预习的甜头,预习的兴趣就更大了。
(三)体验成效,引发学生预习的兴趣
预习与不预习有区别吗?一开始学生很关注这一点,如果他们觉得课前进行认真预习之后的确给后一天的课堂学习带来好处,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预习的积极性就会提高很多。所以一开始教师要有意改变课堂的某些环节,以体现预习的实效性。如第一课时中就可以省去标自然段、给生字注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等问题,因为这些内容学生已经预习过了。关于生字的教学,一般老师只要讲解笔画较多或容易写错的生字。学生预习时掌握的内容在课堂得到了展示,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认可,预习的热情才会提高。
二、教给方法——进行有效的预习
(一)、常规预习法。即让学生习惯于这样的预习程序:读课文,圈生字,查字典,划句子,抄生字。这种方法适宜于每篇课文。
(二)、 以写促读法。
例:《荷花》。在上课前,我们可以布置学生预习的方法是仿照本文写法写一种熟悉的事物,上课时从评讲好、中、差几篇习作入手,既检查预习效果,又巧妙引入新课,以写作来督促初读课文。
(三)、读文解课法。
例:《掌声》。教给学生就题设疑的方法,预习时先就题设问,再读文解答。学习《掌声》我们可以问:谁给谁掌声了?为什么给英子掌声?文中有几次掌声?两次掌声一样吗?
(四)、勾划图解法。
例:《花钟》。学生通过读文,根据文中表述绘制出一个花鐘,这样就明确的知道了什么花在什么时候开放。
(五)、填空填表法。
例:《美丽的小兴安岭》。此法要在平时阅读教学中经多次示范而训练学生掌握,从而在预习课文时加以运用,要指导学生,设计填空,填表题时主要依据课文主要内容,纲目,或课后针对内容或中心出的思考题,预习《美丽的小兴安岭》可设计填表,填写好“时间”(填“春”“夏”“秋”“冬”),“景色特点”等。
(六)、参读资料法。
例:《我不能失信》。预习的时候要查找一下关于宋庆龄奶奶的事迹,她毕生关注少年儿童的成长,她有美好的品质,从小就是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七)、温故“习”新法。
例:《望天门山》。预习这首诗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先回忆学过的关于李白的诗,第三册中的《赠汪伦》,第一册中的《静夜思》,也可以找一找李白其他有名的诗等。
(八)、批注阅读法。
指导学生真正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要经过训练使学生学会在文中空白处、天头、地脚写一写评语,如初读概括出的段落层次大意,对某些优美词句的心得体会、评价,以及不大明白意思的地方,还有把查到的字音、词义写在书中文字旁边。这样提起笔字斟句酌地阅读,作上各种记号批注,可以为课堂的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九)、试述试背法。
例:《女娲补天》。这个神话故事后面有这样一个习题,我来讲讲这个故事。这些需要复述的课文,可在布置预习时要求学生试着编制复述提纲,简述比主要内容稍详细的内容梗概。试着复述是为课内深入研读课文打下基础,以保证最佳教学效果。
总之,我相信,只要我们老师课前自己进行预学,结合课文实际,教给孩子有效的预习方法,注重预习的反馈,循序渐进,孩子们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我们的阅读教学会更具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