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脉夹层的核磁共振诊断与临床

来源 :中原医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rin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核磁共振(MRI)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与临床意义。方法 96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MRI与三维增强MR血管造影(3DCE—MRA)检查,其中10例行经皮开窗术治疗,20例接受腔内隔绝术行DSA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结果 ①96例均能显示明确的真假腔内及内膜片Ⅰ型16例,Ⅱ型1例,Ⅲ型79例;②67例可见到明确的初始破裂口,与DSA比较3DCE—MRA对初始破裂口的显示率为100%;③Ⅰ型夹层中3例(3/16)右无名动脉受累,Ⅲ型夹层中10.1%(8/79)左锁骨下动脉受累,Ⅰ、Ⅲ型腹主动脉分支
其他文献
介绍了TXJK驼峰自动控制系统的功能和特点,系统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方案,及实现这些方案采取的措施.
目的 比较高频线阵探头(HFLP)与低频凸阵探头(LFCP)对颈部动脉扭曲的检测结果,探讨凸阵探头对颈动脉扭曲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005年9月至2006年10月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诊断的34例有颈部动脉扭的患者,比较扭曲颈内动脉与椎动脉的显示长度,扭曲的颈内动脉及椎动脉起始段显示率,扭曲前与扭曲远端的峰值速.结果 对颈内动脉、椎动脉起始段,利用LFCP检测长度较HFLP明显增加,对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