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技创新大赛看历史研究性学习

来源 :亚太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shuangjie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前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是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讨的重要话题,历史研究性学习就是以塑造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任务的全新的教学模式,全国青少年科技大赛的课题选择和实施过程更是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这一点。
  关键词:素质教育;创新精神;研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7-0289-01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了,是一个展示中学生科技创新成果,对科学项目进行探讨研究的综合性的科技大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从竞赛的规模到项目的数量和质量都在年年提高,越来越多的学生也满怀热情走进大赛。历史研究性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在参赛过程中自主学习,开拓思维的空间,实现教育理论和实践领域的新型融合,使学生顺利突破大赛,进行科学的探讨和研究。
  一、历史研究性学习,指导学生提出竞赛选题
  每次参加科技大赛如何指导和帮助学生提出竞赛研究课题是长期困扰教师的问题。教师应通过引导学生从身边感兴趣的事情着手,抓住点滴细节,利用各种渠道获得研究问题的方向;同时,教师给学生提供必要的训练,教导学生如何观察,并及时给以示范,帮助学生完成竞赛课题的提取;通过给学生一些实际的案例提示,让学生学会独立提出问题;通过安排学生去实地考察,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观察研究对象,提出自己创造性的想法;学生通过精炼和浓缩想法,渐渐步入方向,并针对自己的创意想法去收集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精炼研究、整理分析、最终提出研究问题和初步研究方法。
  历史研究性学习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挑选出优秀的选题是展开科技竞赛,进行研究学习的最初起点,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决定着竞赛团队下一步思考努力的方向和最终的实现目标,也影响着团队的决策和方法。
  二、历史研究性学习,帮助竞赛团队正确评价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基本上是由学校的竞赛团队或兴趣小组组成,小组中分工明确,相互合作,在指导老师的协助下完成课题的解决过程和评价过程。评价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通过相互评价,学生能够发现自我,学会欣赏他人,懂得自我改进和提高。研究性评价应体现两个精神:全面性和激励性。
  1.全面性。研究性评价的主体可以是教师、学生、小组成员,也可以是兴趣小组整体;评价的形式可以采取教师评价为主,学生自评、互评为辅的形式,也可以采取是个人对小组、对集体的评价相结合等;评价的内容就可以多样化了,个人自评可以谈谈活动的收获和感受,对研究项目实践中的问题和经验进行反思,找出自身的不足;小组评价可以选派组长对活动经过、研究细节、研究结果给予陈述;教师评价可针对学生学生研究中的态度、方式、过程等加以评述,促进学生在研习过程中的提高。
  2.激励性。研究性评价的目的是激发学生深入探究、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从而发现自我,实现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活动中鼓励学生勇敢想象,大胆发挥,提出新的论题和看法,认真对待学生的研究成果,不能轻易否定学生的观点和创新,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既能看到自己的不足,激起奋发学习的斗志,又能了解自己的优点,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自信心,欣赏学生的智慧、特长和个性,激发学生勇于进取、不断探索创新的研究性学习气氛。
  三、历史研究性学习,在竞赛过程中引入新型学习模式
  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是一种脱离教材束缚,解放学生自我意识的历史研究性学习模式,它从根本上摆脱了书本知识为纲,教师为中心,全程以传授和灌输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大赛推陈的是全新的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辅助的立体的、活动的、研究性的学习实践活动,使学生围绕所选课题进行探讨求知、实践交流和研究合作的学习过程,具备以下三个特点:
  1.开放性。科技创新大赛的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全面开放的实践过程。从参赛的选题上,到研究方法的选择上都远远的离开单一学科的限制;从课题的选择上可以就某一个科技项目的单一因素展开研究,也可以对一个事物的一系列变化进行探究;从竞赛的形式上,研究性学习走出课堂的45分钟教学模式,让学生转向生活,利用图书馆、网络、实验和实践,最大限度地获取一手资料,收集相关科学知识;同样在课题的解析上,竞赛的结论不是唯一的,它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模式和研究办法去得出自己的结果,不去追求答案的标准统一。这种开放性的研究模式,有助于学生通过参加创新大赛,建立自己科学的思维品质。
  2.主体性。科技创新大赛自始至终都体现着学生研究课题的主体地位。从课题的选择、计划的制定、资料的搜集、过程的实施等,学生都全程参与,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整个竞赛过程中学生都处在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学习的内在动力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只是一个指导者,不能代替学生去研究,更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
  3.探究性。科技创新大赛关注的是学生探究的过程,即研究学习活动中学生思维的拓展、方法的实施、资料的归纳和经验的总结等。通过课题研究,使学生学会获取资料,提炼观点,形成结论。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结语
  科技创新大赛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问题意识,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探究精神。学生在科技创新大赛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的收获远远超出竞赛本身的价值,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荣誉,更多的是基本素质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第二中学)
  参考文献:
  [1]谭志昌. 试述研究性学习选题的科学性——从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奖作品的视角探讨[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08:81-82.
  [2]林泳许,魏琳. 学会在创新活动中继续创新——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选题途径的可持续探讨[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8,12:65-67.
其他文献
空腹夹层板结构体系作为一种新型建筑结构体系,能够有效地降低结构自重,减少用钢量,并在装修时无需设吊顶,尤其在大面积楼盖施工过程中,采用大面积塑料模壳定型模板,可有效的
当今城市空间和建筑设计往往是千篇一律和毫无特色,特别是一些旧城改造项目,忽视传统街区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凝聚力,导致人们归属感的模糊,安全感的降低,以及对自身所居住环境
本文就钢筋混凝土较常出现的几种裂缝的形成原因、形态特征以及鉴别方法作一初步的探讨,以引起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视.
如何建立合作小组,小组如何有效运作,以及如何及时校正、完善小组,就成为新课程背景下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环节,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作者简介:刘昳(1977.08—),女,汉族,甘肃张掖人,河西学院历史性文化与旅游学院 公共管理硕士,助理研究员,从事学生思想政治研究。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8-0195-0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大学校园是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西部和谐的大学校园,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也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和谐校园的建设离不开校
摘 要:根据范梅南的教学机智的思想,可以发现教师的专业发展是由无数个可以运用教学机智的情境组合而成的,但在这些情境中,并不是每一个教师都可以恰当地运用教学机智的。教学机智可以将教师的教学活动中普通的、看似平常的甚至危机的时刻转化为教育的转机。教学机智的运用可以表现出教师的教育观、教师观、教学观,它是教师自身综合能力的外在表现。教学机智属于教师的专业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拥有教学机智的教师会快
本文介绍合肥大房郢水库闸门计算机监控系统的设计,着重阐述了该系统的结构、功能及特点.
本文从某工程实例出发,对砖混结构住宅顶层墙体产生温度裂缝的原因给予分析、论证,并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