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推拿治疗 中药离子导入
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以青壮年居多。发病部位以L4-5和L5~S1之间居多,发病后,病人腰腿疼痛难忍,活动受限,严重的可丧失劳动能力,该病属中医的“痹证”、“腰痛”范畴。目前治疗方法很多,但疗效评定不一,我院从2007年12月至2009年12月采用针灸推拿配合中药导入治疗2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200例,男性105例,女性95例;年龄最大56岁,最小18岁;病程最长13年,最短2天;体力劳动者106例,占53%,干部及其他工作人员94例,占47%。缓慢发病且无明显诱因者93例,占46.5%,腰部创伤史者107例,占53.5%。
2 诊断依据
2.1 症状和体征有创伤病史慢性劳损或受风寒史,大部分病人有慢性腰痛病史。腰痛伴下肢放射性疼痛;腰背部肌肉痉挛;腰部生理曲线异常。如侧弯、平直、反弓、变形;腰部定向性活动受限;立位或坐位拇指触诊可发现患椎棘突间隙增宽或变窄,该间隙开闭受限或冻结;侧突型间盘突出拇指触诊可发现上位棘突下端和下位棘突上端向患侧或下肢放射;曲颈,闭气挺腹试验阳性;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在受压的神经根分布区有感觉和运动(包括腱反射)功能障碍;病程长者患肢肌肉萎缩,肌力相对减退。
2.2 X线检查 常见腰椎椎体间隙左右宽窄不等,前后间隙平直或后宽前窄,椎间隙相对狭窄,椎体轻度向后,向前移位,椎体边缘增生等,CT显示,腰椎间盘突出或膨出,硬膜囊受压,或侧隐窝狭窄。
3 治疗方法
3.1 我们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的不同病理类型和证候特点,以辨证施治原则为指导,在推拿和中药导入治疗方面采取对症选穴、选药和灵活有效的手法。在治疗方法上,先施用肌肉放松点穴手法,然后行手法复位,最后进行中药导入,在整脊手法复位时,根据患者的痛性和运动功能的表现选择不同手法,如腰活动功能好的选用坐姿定位、旋转复位法;如腰部活动受限的选用腰椎斜扳法和卧姿手法。
3.2 推拿治疗
3.2.1 按揉法:双手拇指自患者背部脊柱两侧足太阳膀胱经循经路线由上而下进行按摩,推拿,点揉,下至臀部连续数次行分筋理筋手法。
3.2.2 点穴按摩法:双手交叉以手掌自胸椎开始,沿督脉向下按到腰骶部反复3~5次,接着用拇指一指禅手法点按肾俞、环跳、承扶、委中、风市、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各1分钟达到解除肌肉痉挛,疏经活络,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的作用。
3.2.3 抖法:术者双手握住患者双踝关节,在用力牵引的基础上,进行上下抖动,但注意用力不宜太猛。
3.2.4 屈膝、屈髋法:使髋、膝关节屈曲到一定角度后加强屈髋程度,下压双腿,达到腰部牵引止痛和肌肉放松的作用。
3.2.5 坐姿定位旋转复位法:(以向右偏歪为例)患者直坐,助手两腿夹住患者左大腿,双手压住左大腿根部,术者坐于患者身后,右手至患者右腋下伸向前,用掌压扣颈后,嘱患者低头,双手抱于头后,臀部不要移动,术者用拇指顶住向右偏歪的棘突,嘱患者前倾90°,向右侧。弯至最大限度时向前上牵引,使患者向后内侧旋转,左手拇指向左顶住偏歪棘突时,觉得指下椎骨有轻微错动和“喀嗒”响声,表示已复位,以此达到解除神经根张力的目的,手法治疗后宜保持脊柱稳定。
3.2.6 床边卧姿侧扳法:适用于腰部,活动重度受限,腰腿疼痛重,用力侧板,同时用力左手拇指向右顶住偏歪棘突时,椎体有错动感,并有“喀嗒”响声,表示已复位。
手法复位后,卧硬板床,或侧卧,或俯卧或仰卧24小时(侧卧则需患肢屈膝在上,健侧下肢在下伸直),1周内减少腰部活动,24小时后除不做复位手法外,按上述手法,每日做1次和中药导入1次。
3.3 中药导入
3.3.1 在中药导入疗法上,根据中医理论,针对不同症状和发病机理在入方药的取舍上略有增减和不同。药物处方根据名老中医的秘方,结合临床经验,自拟处方。主要成份:乳香15g、没药15g、赤芍15g、杜仲20g、羌活15g、川芎15g、川乌15g、地龙15g、红花20g、当归20g、马前子15g、土虫20g壹剂,水煎制成一定量的药液备用。
3.3.2 我们选用GZ-IIIA型骨质增生中药导入治疗仪,该仪器除中药导入直接作用病灶外,而又具有脉冲低频、加热、按摩的优点,是一般导药机导人深度的10倍。具体方法是:把制好的药垫正极放于腰间盘突出部位,负极放于委中穴。
除复位手法外,以上三种疗法,综合治疗,每天1次,10天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评定疗效。
4 治疗结果
治愈:腰腿疼痛消失,直腿抬高70°以上,能恢复原来工作者,149例占74,5%;好转:腰腿痛减轻,腰部活动功能改善,直腿抬高70°以下,可做轻工作35例占17.5%;未愈:症状体征无改善16例,占8%。
5 讨论
5.1 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中医学的“痹证”、“腰痛”等范畴,由于肝肾气血不足,外力伤及筋骨,致瘀血内阻,气血运行失调,或因风寒湿邪外袭,邪滞经络,导致人体整体功能阴阳平衡失调而引发本病,对于腰腿痛的推拿治疗,中医具有悠久的历史,腰腿痛又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症状,因此,推拿手法具有行气活血,舒筋通络,止痛通痹等功能,对改善血液循环,镇痛解痛,有一定的治疗作用,研究表明手法复位及手法治疗可使腰部小关节产生位移,使椎间孔的形态得到改善,有利于神经根与局部组织粘连得到松解,使腰部软组织痉挛得到缓解,手法治疗还可以促使神经根周围的水肿及无菌性炎症消退,明显改善受累神经的功能。
5.2 手法机理在《医宗金鉴》曾记载:“手法是正骨之首务”“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由于椎间盘的髓核有较大的弹性,因而利用髓核这一弹性特点,使脊柱作被动活动,致使突出患椎间隙的髓核变形,迫使髓核跟随变形产生一种弹性回缩力,这样有利于突出的髓核与神经根的位置发生分离,然后再使脊柱处于侧弯位,改变椎间平衡主要受力点,使棘突偏向歪侧的关节为持重支点,在脊柱暂时失去稳重的情况下,沿纵轴旋转,可将突出的髓核拉向纤维环,裂隙闭拢,使两椎体恢复原位,关节突关节面对位。消除了对椎间韧带的刺激,恢复了原来椎间力的平衡,解除对神经根的压迫。再结合中药导入,具有活血化瘀、止痛消炎的功效,消除无菌性炎症和病灶的粘连,促使局部血液循环,消除肌紧张与痉挛,使受损伤的神经根功能恢复,而达到治愈目的。
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以青壮年居多。发病部位以L4-5和L5~S1之间居多,发病后,病人腰腿疼痛难忍,活动受限,严重的可丧失劳动能力,该病属中医的“痹证”、“腰痛”范畴。目前治疗方法很多,但疗效评定不一,我院从2007年12月至2009年12月采用针灸推拿配合中药导入治疗2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200例,男性105例,女性95例;年龄最大56岁,最小18岁;病程最长13年,最短2天;体力劳动者106例,占53%,干部及其他工作人员94例,占47%。缓慢发病且无明显诱因者93例,占46.5%,腰部创伤史者107例,占53.5%。
2 诊断依据
2.1 症状和体征有创伤病史慢性劳损或受风寒史,大部分病人有慢性腰痛病史。腰痛伴下肢放射性疼痛;腰背部肌肉痉挛;腰部生理曲线异常。如侧弯、平直、反弓、变形;腰部定向性活动受限;立位或坐位拇指触诊可发现患椎棘突间隙增宽或变窄,该间隙开闭受限或冻结;侧突型间盘突出拇指触诊可发现上位棘突下端和下位棘突上端向患侧或下肢放射;曲颈,闭气挺腹试验阳性;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在受压的神经根分布区有感觉和运动(包括腱反射)功能障碍;病程长者患肢肌肉萎缩,肌力相对减退。
2.2 X线检查 常见腰椎椎体间隙左右宽窄不等,前后间隙平直或后宽前窄,椎间隙相对狭窄,椎体轻度向后,向前移位,椎体边缘增生等,CT显示,腰椎间盘突出或膨出,硬膜囊受压,或侧隐窝狭窄。
3 治疗方法
3.1 我们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的不同病理类型和证候特点,以辨证施治原则为指导,在推拿和中药导入治疗方面采取对症选穴、选药和灵活有效的手法。在治疗方法上,先施用肌肉放松点穴手法,然后行手法复位,最后进行中药导入,在整脊手法复位时,根据患者的痛性和运动功能的表现选择不同手法,如腰活动功能好的选用坐姿定位、旋转复位法;如腰部活动受限的选用腰椎斜扳法和卧姿手法。
3.2 推拿治疗
3.2.1 按揉法:双手拇指自患者背部脊柱两侧足太阳膀胱经循经路线由上而下进行按摩,推拿,点揉,下至臀部连续数次行分筋理筋手法。
3.2.2 点穴按摩法:双手交叉以手掌自胸椎开始,沿督脉向下按到腰骶部反复3~5次,接着用拇指一指禅手法点按肾俞、环跳、承扶、委中、风市、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各1分钟达到解除肌肉痉挛,疏经活络,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的作用。
3.2.3 抖法:术者双手握住患者双踝关节,在用力牵引的基础上,进行上下抖动,但注意用力不宜太猛。
3.2.4 屈膝、屈髋法:使髋、膝关节屈曲到一定角度后加强屈髋程度,下压双腿,达到腰部牵引止痛和肌肉放松的作用。
3.2.5 坐姿定位旋转复位法:(以向右偏歪为例)患者直坐,助手两腿夹住患者左大腿,双手压住左大腿根部,术者坐于患者身后,右手至患者右腋下伸向前,用掌压扣颈后,嘱患者低头,双手抱于头后,臀部不要移动,术者用拇指顶住向右偏歪的棘突,嘱患者前倾90°,向右侧。弯至最大限度时向前上牵引,使患者向后内侧旋转,左手拇指向左顶住偏歪棘突时,觉得指下椎骨有轻微错动和“喀嗒”响声,表示已复位,以此达到解除神经根张力的目的,手法治疗后宜保持脊柱稳定。
3.2.6 床边卧姿侧扳法:适用于腰部,活动重度受限,腰腿疼痛重,用力侧板,同时用力左手拇指向右顶住偏歪棘突时,椎体有错动感,并有“喀嗒”响声,表示已复位。
手法复位后,卧硬板床,或侧卧,或俯卧或仰卧24小时(侧卧则需患肢屈膝在上,健侧下肢在下伸直),1周内减少腰部活动,24小时后除不做复位手法外,按上述手法,每日做1次和中药导入1次。
3.3 中药导入
3.3.1 在中药导入疗法上,根据中医理论,针对不同症状和发病机理在入方药的取舍上略有增减和不同。药物处方根据名老中医的秘方,结合临床经验,自拟处方。主要成份:乳香15g、没药15g、赤芍15g、杜仲20g、羌活15g、川芎15g、川乌15g、地龙15g、红花20g、当归20g、马前子15g、土虫20g壹剂,水煎制成一定量的药液备用。
3.3.2 我们选用GZ-IIIA型骨质增生中药导入治疗仪,该仪器除中药导入直接作用病灶外,而又具有脉冲低频、加热、按摩的优点,是一般导药机导人深度的10倍。具体方法是:把制好的药垫正极放于腰间盘突出部位,负极放于委中穴。
除复位手法外,以上三种疗法,综合治疗,每天1次,10天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评定疗效。
4 治疗结果
治愈:腰腿疼痛消失,直腿抬高70°以上,能恢复原来工作者,149例占74,5%;好转:腰腿痛减轻,腰部活动功能改善,直腿抬高70°以下,可做轻工作35例占17.5%;未愈:症状体征无改善16例,占8%。
5 讨论
5.1 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中医学的“痹证”、“腰痛”等范畴,由于肝肾气血不足,外力伤及筋骨,致瘀血内阻,气血运行失调,或因风寒湿邪外袭,邪滞经络,导致人体整体功能阴阳平衡失调而引发本病,对于腰腿痛的推拿治疗,中医具有悠久的历史,腰腿痛又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症状,因此,推拿手法具有行气活血,舒筋通络,止痛通痹等功能,对改善血液循环,镇痛解痛,有一定的治疗作用,研究表明手法复位及手法治疗可使腰部小关节产生位移,使椎间孔的形态得到改善,有利于神经根与局部组织粘连得到松解,使腰部软组织痉挛得到缓解,手法治疗还可以促使神经根周围的水肿及无菌性炎症消退,明显改善受累神经的功能。
5.2 手法机理在《医宗金鉴》曾记载:“手法是正骨之首务”“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由于椎间盘的髓核有较大的弹性,因而利用髓核这一弹性特点,使脊柱作被动活动,致使突出患椎间隙的髓核变形,迫使髓核跟随变形产生一种弹性回缩力,这样有利于突出的髓核与神经根的位置发生分离,然后再使脊柱处于侧弯位,改变椎间平衡主要受力点,使棘突偏向歪侧的关节为持重支点,在脊柱暂时失去稳重的情况下,沿纵轴旋转,可将突出的髓核拉向纤维环,裂隙闭拢,使两椎体恢复原位,关节突关节面对位。消除了对椎间韧带的刺激,恢复了原来椎间力的平衡,解除对神经根的压迫。再结合中药导入,具有活血化瘀、止痛消炎的功效,消除无菌性炎症和病灶的粘连,促使局部血液循环,消除肌紧张与痉挛,使受损伤的神经根功能恢复,而达到治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