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运用概念突破思维瓶颈的研究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reef6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必须重视思想品德概念教学的系统完整性、全面发散性和德育实践性。在认识了思想品德概念教学特点的基础上,教师要厘清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培养学生系统完整的思想品德思维;比较概念的异同与联系,培养学生全面发散的思想品德思维;注重概念的德育与实践,培养学生由知转行的思想品德思维。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概念;思维瓶颈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22006601
  为了让学生牢固掌握思想品德课的基础知识,不少思想品德课堂根据教材内容进行“扫描式”的详细讲解或圈画,甚至给出了若干个引导问题,要求学生对照问题和上课时圈画的答案认真地读、记,并运用提问、默写等多种方式进行检查。这样,学生通过反复记忆也能默出或背出一些思想品德知识,但如果要求学生对所记忆的思想品德知识进一步理解,并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就显得不知所措、思维僵化了。这一问题归根到底是我们对思想品德概念教学的特点或方法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那么,我们应如何运用思想品德概念突破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思维瓶颈呢?
  一、厘清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培养学生系统完整的思想品德思维
  任何一个事物的概念都包括内涵和外延两个组成部分,他们既相互联系又互相制约。为了培养学生具备完整、系统的思维品质,我们必须重视思想品德概念教学,让学生在掌握思想品德概念的过程中不断形成系统、全面地思维的习惯。首先,我们要努力引导学生分析思想品德概念的内涵,相关概念表述可以分为几层,每层的关键词是什么,各层之间有什么逻辑联系等等。如此层层剥离,层层剖析,把每层含义都和学生说清楚,一个比较丰满的、具备立体感的思想品德概念就呈现到学生眼前了。其次,我们要引导学生仔细研究思想品德概念的外延。外延是由内涵逐步延伸发展的,概念内涵厘清后,就要针对不同生活情境或社会背景正确把握概念的外延,以免学生将此概念与其他概念混淆不清,影响其在情境中的灵活运用。再次,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将思想品德概念放到不断变化的时代背景下进行理解和把握,以便全面准确理解思想品德概念的内容。如我们在引导学生理解“艰苦奋斗”这样的思想品德概念时,就要结合时代发展让学生认识我们现在强调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不是提倡去做苦行僧,而是要反对奢侈浪费,磨砺坚强意志,培养刻苦钻研精神等等。这样下次学生再在试题中看到奢侈浪费的现象时,马上就会调出“艰苦奋斗”这个思想品德概念。总之,学生准确并深刻理解了思想品德概念,才会具备立体、全面的思维品质,对思想品德知识的运用才会更加灵活、自如。
  二、比较概念的异同与联系,培养学生全面发散的思想品德思维
  在思想品德概念教学中,对思想品德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要通过多角度、发散化的延伸、扩展等方式,尽力构筑具有立体性、全面性的思想品德概念的框架结构,使之层次分明、一目了然、十分形象地呈现在学生眼前。首先,我们要让学生從思想品德概念的定义中提取关键词,作为理解思想品德概念的辐射中心。根据提取的关键词,我们要求学生回忆出与之类似或有联系的其他概念,并将回忆出来的概念与新学概念进行联系比较。其次,在学生比较新旧思想品德概念时,要让学生从新概念的表述中归纳其正确的本质特征,以准确比较其与其他概念的不同。如公民与人民、权利与权力、法治与法制、责任与义务、国策与战略、基本国情与重要国情、改革开放与对外开放、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共同理想与最高理想等概念的区别,我们只有通过细致的比较,找出他们的异同或联系,才能准确全面理解。在比较的过程中,学生既加深了对概念外延与内涵的印象,又知晓了新旧概念的联系与区别;既掌握了新概念的本质特征,也弄清了它与旧概念的不同之处。学生学习了新知识的同时,对旧知识也进行了复习。学生对新旧知识都很熟悉之后,解题时调动知识的全面性与发散性将会明显增强。
  三、注重概念的德育与实践,培养学生由知转行的思想品德思维
  思想品德课程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方面责无旁贷。我们要充分挖掘思想品德概念中的德育因素,充分发挥思想品德学科的育人功能,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学习思想品德学科时不仅要掌握一定的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如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文明礼貌、坚守诚信、遵纪守法等。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思想品德概念是人们在实践中总结形成的,因此,我们引导学生认识思想品德概念时,除注重其德育功能之外,还应特别注意充分发挥其实践功能,以不断引导学生联系社会实际和时代发展学习思想品德课程。只有学生深切感受到了思想品德概念的德育功能和实践功能,才会在具有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基础上不断培养实践能力,实现由知向行的转变。
  综上所述,我们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必须重视思想品德概念教学的系统完整性、全面发散性、德育实践性。认识了这些思想品德概念教学的特点,我们才能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组织学生进行高效有序的思想品德学习,取得较好的教学效益。
  (责任编辑袁妮)
其他文献
[摘 要]在初中英语教学特别是语法教学中,通过情境教学让学生切实感悟语言的内在规律,并灵活应用该规律进行英语语言规律的总结分析,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关键词]情境认知理论;初中英语;语法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獻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07-0030-02  初中英语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在初中阶段形成综合英语运
[摘 要]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学习鲁迅作品对青少年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但不少学生却对鲁迅作品心存畏惧,无法体悟鲁迅所写的文章所传达的思想,所以必须突破他们对鲁迅的固定看法,将鲁迅“拉下神坛”,让学生了解鲁迅和他的作品,不再害怕鲁迅。  [关键词]鲁迅;作品;害怕;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19-0003-0
[摘 要]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需以学科知识的教学为基础,因此深入研究学科知识,特别是厘清学生的一些认识误区具有重要意义。以唐朝藩镇割据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为例,学生中存在着将藩镇等同于藩镇割据、夸大安史之乱对藩镇割据的影响等问题。教师要认真分析上述认识误区出现的原因,运用严密的思维及严谨的逻辑,帮助学生排除认识上的误区,最终使学生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对历史形成相对客观正确的认识。  [关键词]历史核心
[摘 要]文言文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模块,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也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载体之一。新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就需要教师创新教学方法,脱离以往烦琐的只重视词语、语法和习题的讲解模式,优化教学步骤,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从背景讲解、举一反三、温故知新、组织活动四个方面论述如何有效地教学文言文,使学生真正受益于语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综合能力  
[摘 要]深度学习对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具有重要实践意义。文章提出在初中地理课堂中开展深度学习的基本步骤,并提出合理化的实施建议。  [关键词]深度学习;初中地理;教学;海陆分布  [中图分類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0)28-0091-02  自《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以来,在教学实践中落实核心素养成为当前学科教学
[摘要]新课标明确把地理实践力归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文章以初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教学为案例,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提升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地理实践力;核心素养;地球的运动;初中地理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 2020)16-0089-02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把地理实践力归为地
[摘 要]在学科综合、艺体特色办学道路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背景下,语文教师应该把握契机,开拓创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与融合艺术与体育,给语文插上艺体的翅膀,追求语文教学与艺术体育专业课教学的平衡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关键词]语文教学;美术;音乐;体育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22-0018-02  学科综
[摘 要]杜甫的《春望》是五言律诗的佳作。诗人眺望真实的自然景物,眺望国家的真实现状,在眺望中流露真实的情感。诗人期望家中平安,期望国泰民安,以及守望着内心之情。《春望》中“望”字统摄全诗,眺望真实之景,期望想念之事,守望内心之情,融情于景,融情于事,抒发了诗人忧国之情、爱国之情和思家之情。  [关键词]杜甫;《春望》;眺望;期望;守望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摘 要]新课程标准要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活动的开展应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合作学习的开展让学生在合作中提升自身的语文学习能力。但是目前的语文课堂开展的合作学习活动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文章就初中语文课堂中开展合作活动的案例进行了分析,并对初中语文合作学习活动情况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陋室铭》;案例;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
[摘 要]如火如荼的教育改革,更新着教育教学的形式和内涵。为了挖掘微课在实际教学中的价值,教师立足新时代的发展,结合新课标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按照高中政治“三段式”问题驱动教学模式,通过创设情境、精致选材与科学编制问题等途径来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打造师生有效互动的高效课堂。  [關键词]翻转课堂;微课;高中政治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