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品德课外作业是将课堂教学与生活紧密连接,将课堂教学效果辐射到学生生活中去,实现品德课程“源于生活、回归生活”理念的重要途径。然而,小学生完成品德课外作业的态度是不尽如人意的。每次作业,只有少数学生完成。问之原因,或是告诉老师,没做;或是说忘记了;也有讲爸爸妈妈说只要把语文、数学、英语作业完成好就行了。我也访问了一些家长,80%家长坦言,他们一直认为小学里品德作业做不做无所谓。可见转变学生的作业态度是提高品德教学效益不可或缺的一步。如何有效转变学生的作业态度呢?笔者现提出一些有效的方法,以供参考。
一、追问法
几乎是每一节课,教师都会在教学活动完成之后,布置课后活动作业,意在引领学生将课堂中得到的生活经验和对社会的认识服务于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可是,很多学生走出教室,对活动作业的热情、欲望也便消失了。其实老师只要善于对活动作业进行追问,便能达成我们设计活动作业提升生活、发展学生的初衷。 学生活动了,教师要勤于追问学生的活动情况。比如教学二下《春天的种植》一课,我布置学生栽培一个小盆栽美化自己的一方小天地,并积累养护这种植物的经验。作业布置后的第二天,我就去问孩子们:“有哪些小朋友已经种植了小植物的?你种植的是什么?”就这样很简单的一问,便激起了那些已经种植的小朋友的兴奋劲,他们围过来告诉我这,告诉我那。还有的孩子与身边的同学聊开了:“我知道花盆底下为什么要有一个托盘了……”“我知道给花浇水不能浇在花心里,要……”“我妈妈叫我把吊兰放在水杯里养,不知道能不能养活……”当然,这一问,那些还没有种植的孩子便会远远地看着这一群围着我叽叽喳喳的孩子们,他们有着被“冷落”的尴尬,有着对我身边孩子的羡慕。这时我的目光落向他们,轻轻问一句:“你们忘了?今晚回去能补上吗?”这一问,他们有如被老师召回集体的感觉,在他们心底泛起的是一丝被关注的感动和没有完成作业的羞愧,带着这一份感动与羞愧,此刻他们完成品德作业的欲望便很强烈。次日,还没等我再去问孩子们作业情况时,他们就跑我这儿报喜了:“老师,我昨天做了作业啦。”追问,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建立和进行自我反思。转变学生作业态度,追问要比训斥效果好多了。
二、领受法
人有一种心理,总以为得不到的是最好的,越是得不到就越想得到。我时常利用学生这种心理去改变他们对品德作业的消极态度。“孩子们,这次的品德作业不是每一个人都有的哟。”每当孩子们听到我的这句话,就会争先恐后地问我要作业。也许他们真心要的,不是作业本身而是这种作业纸。当我觉得布置的作业不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我就会精心设计作业纸的版面,比如作业纸上除了作业内容和要求外,我还会插入孩子们喜欢的卡通、边框线条图。同学们拿到这张作业纸可以用彩笔涂上颜色,美化作业纸。另外,我会帮学生收集这样的作业纸,收集到一定数量,我就会帮助他们满足心中的一个愿望。当然,要认真完成作业纸上的作业,得到老师的肯定,才符合被收集的条件。无论是作业纸上的画,还是能满足心中的愿望,都对学生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因此,孩子们特别喜欢这样的作业纸。我便欲擒故纵,我不会把这样的作业人手一张发下去的。我要让学生把这样的作业作为老师送给他们的礼物一样来领受。这种作业布置的方式,能让孩子们从被动接受老师布置的作业变为主动向老师要作业做,有效地激发了孩子们做作业的主动性、积极性。
三、铺路架桥法
小学“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课程是生活性、实践性、开放性很强的课程。品德作业多是实践性的作业,是一种特别注重学生亲身在生活、社会中获得体验、感悟的作业,它需要学生走进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人、事、物。从某种程度上讲,学生完成品德作业要比语数作业复杂得多,这也是学生怕做品德作业的主要原因。对此,老师在设计作业时,要想想学生在完成这项作业时会遇到哪些障碍,需要老师做些什么。如是一问,提前为学生的活动铺路架桥,便能帮助学生甩掉对品德作业的“怕”字。如教学《在爸爸妈妈关心下成长》一课,我布置这样一个前置性作业:拿出你的成长相册,请爸爸妈妈讲讲藏在成长相册里的故事。考虑到一部分家长对品德学科不够重视,爸爸妈妈不给予很好的配合,学生便不能顺利完成这项作业。作业布置后,我就通过校信通和QQ把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和这一作业的设计意图发给家长。有很多家长看了信息后告诉我,他们觉得这样的作业太有意义了。每位家长都很好地配合孩子完成了作业,孩子们也能享受到作业的乐趣。学生就热情饱满地真正行动起来了。我们为学生的作业“铺好路架好桥”,学生便不再怕做作业,反而能乐在其中了。
课程标准强调:“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是课程的追求。”学生认真完成适量的品德作业对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有着重要意义。让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寻找更多的方法端正学生的作业态度,以提高作业质量,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吧!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中市第二实验小学)
一、追问法
几乎是每一节课,教师都会在教学活动完成之后,布置课后活动作业,意在引领学生将课堂中得到的生活经验和对社会的认识服务于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可是,很多学生走出教室,对活动作业的热情、欲望也便消失了。其实老师只要善于对活动作业进行追问,便能达成我们设计活动作业提升生活、发展学生的初衷。 学生活动了,教师要勤于追问学生的活动情况。比如教学二下《春天的种植》一课,我布置学生栽培一个小盆栽美化自己的一方小天地,并积累养护这种植物的经验。作业布置后的第二天,我就去问孩子们:“有哪些小朋友已经种植了小植物的?你种植的是什么?”就这样很简单的一问,便激起了那些已经种植的小朋友的兴奋劲,他们围过来告诉我这,告诉我那。还有的孩子与身边的同学聊开了:“我知道花盆底下为什么要有一个托盘了……”“我知道给花浇水不能浇在花心里,要……”“我妈妈叫我把吊兰放在水杯里养,不知道能不能养活……”当然,这一问,那些还没有种植的孩子便会远远地看着这一群围着我叽叽喳喳的孩子们,他们有着被“冷落”的尴尬,有着对我身边孩子的羡慕。这时我的目光落向他们,轻轻问一句:“你们忘了?今晚回去能补上吗?”这一问,他们有如被老师召回集体的感觉,在他们心底泛起的是一丝被关注的感动和没有完成作业的羞愧,带着这一份感动与羞愧,此刻他们完成品德作业的欲望便很强烈。次日,还没等我再去问孩子们作业情况时,他们就跑我这儿报喜了:“老师,我昨天做了作业啦。”追问,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建立和进行自我反思。转变学生作业态度,追问要比训斥效果好多了。
二、领受法
人有一种心理,总以为得不到的是最好的,越是得不到就越想得到。我时常利用学生这种心理去改变他们对品德作业的消极态度。“孩子们,这次的品德作业不是每一个人都有的哟。”每当孩子们听到我的这句话,就会争先恐后地问我要作业。也许他们真心要的,不是作业本身而是这种作业纸。当我觉得布置的作业不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我就会精心设计作业纸的版面,比如作业纸上除了作业内容和要求外,我还会插入孩子们喜欢的卡通、边框线条图。同学们拿到这张作业纸可以用彩笔涂上颜色,美化作业纸。另外,我会帮学生收集这样的作业纸,收集到一定数量,我就会帮助他们满足心中的一个愿望。当然,要认真完成作业纸上的作业,得到老师的肯定,才符合被收集的条件。无论是作业纸上的画,还是能满足心中的愿望,都对学生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因此,孩子们特别喜欢这样的作业纸。我便欲擒故纵,我不会把这样的作业人手一张发下去的。我要让学生把这样的作业作为老师送给他们的礼物一样来领受。这种作业布置的方式,能让孩子们从被动接受老师布置的作业变为主动向老师要作业做,有效地激发了孩子们做作业的主动性、积极性。
三、铺路架桥法
小学“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课程是生活性、实践性、开放性很强的课程。品德作业多是实践性的作业,是一种特别注重学生亲身在生活、社会中获得体验、感悟的作业,它需要学生走进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人、事、物。从某种程度上讲,学生完成品德作业要比语数作业复杂得多,这也是学生怕做品德作业的主要原因。对此,老师在设计作业时,要想想学生在完成这项作业时会遇到哪些障碍,需要老师做些什么。如是一问,提前为学生的活动铺路架桥,便能帮助学生甩掉对品德作业的“怕”字。如教学《在爸爸妈妈关心下成长》一课,我布置这样一个前置性作业:拿出你的成长相册,请爸爸妈妈讲讲藏在成长相册里的故事。考虑到一部分家长对品德学科不够重视,爸爸妈妈不给予很好的配合,学生便不能顺利完成这项作业。作业布置后,我就通过校信通和QQ把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和这一作业的设计意图发给家长。有很多家长看了信息后告诉我,他们觉得这样的作业太有意义了。每位家长都很好地配合孩子完成了作业,孩子们也能享受到作业的乐趣。学生就热情饱满地真正行动起来了。我们为学生的作业“铺好路架好桥”,学生便不再怕做作业,反而能乐在其中了。
课程标准强调:“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是课程的追求。”学生认真完成适量的品德作业对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有着重要意义。让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寻找更多的方法端正学生的作业态度,以提高作业质量,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吧!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中市第二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