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眼中的周恩来

来源 :领导文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dah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斯大林是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苏联大元帅,是在苏联执政时间最长的最高领导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筹建时,斯大林曾对中共代表团说:“你们将来一建国,现成就有个总理,周恩来。”
  1950年2月17日,毛泽东和周恩来圆满完成莫斯科之行,启程回国。当晚,毛泽东和周恩来举行盛大招待会,斯大林破例率苏联领导人出席。周恩来充满激情的祝酒词,赢得了全场经久不息的掌声。斯大林向毛泽东敬酒后,举杯来到周恩来面前,用饱含尊敬的口气说:“周恩来同志,我祝你万事如意。”此次苏联之行,周恩来娴熟的外交艺术受到斯大林以及中外外交家的高度赞扬,他在世人面前成功地树立起新中国的外交形象。
  1949年12月16日,经过10天的长途旅行,毛泽东到达了他向往已久的莫斯科。在莫斯科北站举行的欢迎仪式隆重而简短。当天下午6时,斯大林及苏共全体政治局委员在他的小会客厅恭候毛泽东一行。
  会谈持续了两个多小时,双方海阔天空,无所不谈。快结束前,斯大林说:“你这次远道而来,不能空手回去,咱们要不要搞个什么东西?”事实上,从会谈一开始,斯大林就在揣摩毛泽东此行的意图和愿望。
  毛泽东说:“恐怕是要经过双方协商搞个什么东西,这个东西应该是既好看,又好吃。”
  毛泽东的幽默使在座的苏联人一个个目瞪口呆。
  毛泽东不想做更多的解释。他对斯大林说:“我想叫周恩来总理来一趟。”
  斯大林更摸不透毛泽东的意图了,他反问道:“如果我们不能确定要完成什么事情,为什么还叫他来,他来干什么?”在斯大林看来,两国最高领导人都在一块,应该什么都能定,想完成的都能完成。他们做不了的,谁也不可能代替他们做。显然,斯大林不了解毛泽东的心思。
  在毛泽东看来,周恩来的外交才能超群蓋世,与外国人打交道的本领比他更在行,同时毛泽东认为斯大林担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相当于总理,自己不是总理,也不是外交部长,对不上口径,如果要签订中苏友好条约,就只好请周恩来来莫斯科了。
  毛泽东见斯大林仍不明白自己的意思,不高兴地说:“周恩来到了,就可以商量这件事情了。”
  在要不要请周恩来的问题上,两位历史巨人出现了分歧,双方都闷闷不乐。毛泽东还对苏联专家总负责人柯瓦廖夫发了脾气,此后也很少参加活动……
  外界造谣说,毛泽东被斯大林软禁了。
  斯大林对此忧心忡忡,派外长莫洛托夫、驻华大使罗申拜访毛泽东。在了解了毛泽东的真实意图后,才同意请周恩来赴莫斯科。
  1950年1月2日晚,毛泽东致电中共中央说:“斯大林同志已同意周恩来同志来莫斯科。”
  这样,周恩来赴苏便成了中苏关系能否向前发展的关键。
  1月10日,周恩来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代表团离开北京前往莫斯科。20日,周恩来一行抵达莫斯科,并在欢迎仪式上发表演说。
  22日,毛泽东、周恩来与斯大林举行会谈。刚开始不久,斯大林就在东北问题上放出试探气球:要中国承诺,除了苏联人以外,不许第三国公民进入东北,不许他们居留于中国东北和新疆地区。
  突然提出的问题让谈话有些冷场,周恩来略微思考,随即反问道:“东北住有很多朝鲜民族的居民,他们算不算第三国居民?更不用说外来的蒙古人了。”
  这一问使斯大林措手不及,陷入窘境。他尝到了周恩来的厉害,赶紧解释说苏联的本意是禁止美、日、英等帝国主义国家的人进入东北活动。双方不愉快的气氛随即缓和。
  至此,斯大林才明白毛泽东非坚持把周恩来请来不可的原因了。
  (摘自《党史纵览》)
其他文献
《乱世佳人》中有些细节让人过目难忘。当郝思嘉驾着马车穿越战火,历经困苦周折回到自己的陶乐庄园时,她看到的却只有荒废的田野和几近一无所有的家园。随后,她从地里爬起来,手握泥土对天发誓:“上帝啊,你为我见证,做我的见证人!他们不会击败我,我一定要撑住这个家。而且,等一切都过去之后,我绝不再挨饿,我的家人也绝不再挨饿!即使我说谎、偷东西、欺骗、杀人……上帝啊,你是我的见证人,我绝不要挨饿!”  感性层面
政治型将军  严格说起来,罗瑞卿并不是一个纯军事的将才。  自从中国军队建立政治工作制度后,中国军队的将军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政治型的将领,另一类是军事型将领。由于中国军队从事的战争是一场“流血的政治”,由于政治斗争比军事斗争更复杂、更微妙,由于领导这支军队的共产党内部纷争不断,由此统帅这支军队的领袖们往往更注重于从政治角度观察和选拔将领。现在的年轻人翻开《将帅名录》,也许感到难以理解:为什么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深刻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影响到全球供应链,使世界经济出现了“中国打喷嚏,世界患感冒”的局面。甚至有评论认为,新冠肺炎已成为“全球化游戏规则的改变者”“新冠肺炎疫情正逐步演变为全球政治风险”。那么,如何客观理性地评估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影响?如何为下一阶段中国与世界关系开启良性互动模式预为之谋?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
当今世界出现了百年未遇的格局变化,这是中国领导人对当前形势的基本判断。这百年未遇的格局变化中,关键的一点就是美国的行为突然出现了变化,不仅特朗普的当选令人意外,其当选后的一系列政策更加让人摸不着头脑:美国怎么了?美国发生了什么?我们从前所认识的美国是不是真正的美国?这不禁让人想起70年前的一段往事。  中国学界急需“新时代的《菊与刀》”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对日本宣战,正式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
家规家训家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内容是传承长辈对子孙后代的种种家庭规范、标准和训诫。结合永和镇优秀家规家训家风文化传承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形成全社会重视家规家训家风文化热潮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家风,他在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上指出:“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习总书记不仅重视家风建
遇到好的朋友令人感恩、庆幸,遇到好的对手也如此。其实,对手也分两种。如果对手是个小人,那当然谨慎为妙。但如果对手是位君子,那么你开挂的人生就要开始了。不信的话,我们来看看古代那些彼此成全的对手们。管仲与鲍叔牙:举贤不避亲,也不避对手  他们算不上敌人,但绝对是对手。在那个历史上以乱著称的春秋时期,有一个齐国。齐国有个国君,叫齐襄公。齐襄公有个缺点,叫昏庸残暴。除此之外,齐襄公还有个遗憾,膝下无子。
国际舆论场的博弈处于弱势  中美贸易摩擦恐怕是冰山一角,反映的是中国与美国乃至西方关系的大调整、再定位。这是一个复杂的博弈,既是经济战、外交战,也是舆论战,而舆论战的主战场在国际上。坦率地说,中国目前在舆论战方面还处于弱势。  为什么这么说?众所周知,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取得了伟大成就,也为世界经济尤其是西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但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国际上尤其是美国对中国的指责反而上升了,这让
说到创新是什么,有人说创新是无中生有,这个大概念我就反对,我自己的创新概念是,有中生无。  无中生有特别容易让我们产生一种天才的感觉,它忽略了勤奋和掌握所有的事实,忽略了路径。如果是无中生有,相当多的人做不到。  有中生无,是一个诞生的路径。创新是别人做了什么, 已经提供了什么,这个过程中我可以拿出什么。所以一定是有中生无。  创新在我这里的大定义是有中生无。但是,怎么创新?下面有几个我自己的看法
古代王朝大体是依材料治国的。八九成皇帝都生于深宫之内,长于妇人之手,他何以知晓民情民生?没办法嘛,只能看材料。  知县,古称亲民官(皇家离民千万里,县官离民百十里,是谓亲),踏出门槛便可见稻花,但大都不想迈足,何况知府、巡抚?官府与民间联系,便只好全托汇报材料了。文字材料报上去,领导批示发下来,帝国管理体系,便全拜托一扎扎、一本本、一捆捆的材料了。古来称某皇上勤民听政、宵衣旰食,无非是说喜欢看材料
鲁迅在《伪自由书》中,讲过一则笑话:夏日正午,一农妇做事做得正苦,忽然叹息,“皇后娘娘真不知道多么快活,这时,还不是在床上睡午觉。醒过来的时候,就叫道‘太监,拿个柿饼来!’”娘娘都如此奢侈,皇帝自然可以“饿了吃油条,渴了喝香油”,肯定“想咋着就咋着”!  这是个看事物的角度问题。站在“农妇”角度,猜“想咋着就咋着”的皇帝,中间隔着长城一样的“阶层固化”,结果如“哥德巴赫猜想”难解。换做皇帝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