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心课堂传递正能量

来源 :中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ydc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能量是一种精神,一种信念,一种理想。在学校,品德课堂应该是学校传递正能量的“沃土”,为此品德课教师一定要耕好这块“地”。品德课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关键不在于演示和传导知识,而在于让知识内化为“见识”,感悟为“思想”,为知识的“价值化”“人格化”提供正能量。它不是浅尝辄止的表面“作秀”,不是为刻意追求“亮点”而设的“应景之作”,也不是明知不可为或不必为而为之的故弄玄虚,而是对教材、学生、环境深刻理解和把握后自然而巧妙的“创设”。教师要用良好的职业修养、开放的胸怀去创造理想的教学情境,才会在课堂生成“正能量”,转“负”为“正”,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阳光教师释放正能量
  课堂教学成效取决于教师自身所携带正能量的多少。阳光教师必然携带正能量,释放正能量。
  教师一举一动深深影响着学生。笔者对武江区19所小学教师进行的“关于品德教师言行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言行不一致”的教师占25.5%,主要表现为要求学生做的事情,教师没有做到,如上课不迟到、不乱扔垃圾等。“容易把对社会的不满情绪传递给学生”的老师占61.2%。此外,在教学中,部分学校的教师还会使用讥讽性和威胁性的语言。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情感表达=7%的语言 38%的声音 55%面部表情。教师的这些不当行为传递给学生的是负能量,会产生负面影响。如果教师脾气暴躁、待生冷漠,很容易形成对立,僵化师生关系;教师的病理性言语不仅伤及学生的人格尊严,还挫伤他们上进的积极性;教师言行不一,会让学生不知所措,长此以往,还会逐渐失去对教师的基本信任;如果教师总是把对社会的不满带到课堂上,学生将自然而然地产生愤世、怨世的情绪,极易对社会、人生失去信心。
  因此,在课堂上,要想让品德课堂释放正能量,切实提升学生品德素养,教师不仅要做到言行一致,以身示范,还要用积极正面的语言赏识、激励学生,更要用充满阳光的人格魅力感染、鼓舞学生。
  一个成功的教师必须有一双善于捕捉学生优点的“火眼金睛”,适度的赞赏与激励,能使学生感受到自己受到重视,获得认可,从中获得积极向上的能量。而最好的激励不是表扬,不是物质奖励,而是分享。学生若能感受到教师因他快乐而快乐,会增加成功后的自信感和愉悦感。例如,学生李某由于表达、理解能力差,课堂上回答问题文不对题。笔者没有批评他,而是根据他的行为表现找出亮点表扬他,再以“如果你能这样做就更好了”的语言提醒、帮助他。有了多次赏识和鼓励,他产生了自信,逐渐形成了积极进取的心态。此后,他每回答问题前都绞尽脑汁,争取答得更好。其实每个学生的内心都有颗潜藏巨大能量的种子,只要教师善于唤醒,学生在温暖的阳光之下,不断地向上成长。
  当教师习惯了用正面积极的心态看待学生,会换一个角度来看待学生,常常会发现意想不到的教育契机。有一节品德课,当笔者走进教室时,看到讲台上有一大堆垃圾,当时很是气愤,后来转念一想:如果追问下去势必会影响教学,何不就此导入新课呢?于是以《换个角度想一想》(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这课的题目巧妙地导入新课。笔者用手指了指那堆垃圾,然后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到:请同学们讨论“如果我是你”。由于态度温和,教室里的紧张气氛立即缓解下来,学生进入积极思考状态,踊跃发言。讨论还没有结束,那个故意把垃圾丢到讲台的学生便主动上来清理,并当众道歉。如此,既化解了课堂上师生之间僵持紧张的关系,又为导入新课寻找了一个良好的素材。
  二、正向引导传递正能量
  品德课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形成正向的价值观。在教学中,由于价值观、人生观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如果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认知特点,以巧妙的方法渗透价值观的教育,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故事迁移法是引导学生价值观常用的一种方法。例如,某学生由于父母离异,一次考试在试卷空白处写了这样一段话:“我不是不努力,可老天爷偏偏如此捉弄我。我真想解脱,真的……”笔者看完后,在惊讶之余积极想办法如何帮助他。于是,在一次课堂上讲了一则《走出人生的“枯井“》的故事,主要描述了一只驴子如何走出“枯井”的历程。在故事的暗示下学生有所感悟。此后,经过多次私下交流,他逐渐开朗。
  小学生还没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受社会、家庭的负面影响,他们容易造成价值混乱。教师应该用正向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帮助他们形成自主判断问题的能力。
  如人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我和动物交朋友》一课,其目标是使学生明白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学会和动物和谐相处,懂得爱护、保护动物。可是,课堂上,有一位体弱的学生却提出这样的问题:“昨晚,我爸爸带我去吃天鹅肉,他说天鹅肉能帮助我提高免疫能力,让我不生病,我该怎么办?”笔者没有直接回答他的问题,而是进行现场调查,结果发现,很多学生都有相似的困惑。于是,笔者提了两个问题:白天鹅是国家哪一级保护动物,为什么要保护白天鹅?让学生带着问题回去搜集资料。第二次,笔者专门上一堂保护珍稀动物的课,邀请一些家长参加。在分享、交流白天鹅的信息时,学生达成共识:白天鹅是全球易危物种,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当被问到“该不该吃天鹅肉”时,学生一致否认。笔者再趁机列举出一些珍稀动物,展示它们的生存状态,通过逐步引导,学生初步理解保护动物的深意。笔者此时故意提及体弱学生的问题:“不能吃天鹅肉,那么,有哪些办法可以提高免疫力呢?”学生纷纷献策:锻炼身体、加强运动、饮食均衡、多吃主食、多吃蔬菜、水果。课堂最后安排学生与家长沟通交流,听课的家长深受感动,纷纷表示要和学生一起保护动物。
  可见,为了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当教师无法改变不良的社会环境时,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家校关系,集聚正能量,如定期在家长会上与家长及时交流,或请家长走进课堂等。只有让课堂的正能量拓展到家庭、社会上去,才能为学生心灵的健康成长开辟一片绿洲。
  (作者单位:韶关市武江区教育局
  广东韶关 512026)
  责任编辑 王清平
其他文献
反复碰撞,多次尝试,我小结了一些有趣、实效的摇曳多姿的古典诗词教学方法。  一、形式灵动,串讲到位  教师要学会变通,对不同的诗歌用不同的设计形式,不同上课模式,不同的品读方法。要串讲到位,讲出诗的味道,讲出诗的情调。教师要对诗歌反复琢磨,细腻研读,烂熟于心,品评拿捏中尽显诗词风流,大展教师内涵和诗歌气质。  选点切入,一线贯穿。用有趣又充满诗情画意的字词句,逐步推进,如剥春笋,越讲越有趣,越讲越
亚里斯多德说过:“思维自问题和惊奇开始。”过去学生往往习惯于凡出自教师之口的,即为标准答案;凡上了书的,即为真理。盲从必然束缚求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无疑”,就要激疑。要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就要设疑置难。所以,我们应当如实地把学生看作是主动学习的有血有肉的有思想有智力的人,应当在激疑中点燃智慧火花,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敢于质疑,培养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努力营造一个让学生敢于发表自
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实现善治,是民众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石,将直接关系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目标能否真正实现.针对当前善治中存在的治理主体单一、治理方式传统、治理价值错位等
早上第一节语文课,我照例提前五分钟来到教室,站在讲台上,酝酿情绪,静待上课铃声响起。为了不显得突兀,我习惯性地捧起语文书,轻声朗读起来。  教室里乱哄哄的,犹如早晨的集市,没有人注意我。我也从不干涉他们,只要不做坏事,想干啥干啥。这样的“生态环境”,他们早已习以为常,见怪不怪。  课文还未读到一半,右边前排靠窗的位置传来一阵刺耳的声音。我抬起头,循声望去。哟!两个小不点闹矛盾了。龙辉,一个黑黑瘦瘦
为了更好地了解中职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及时的咨询和指导,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预防性和发展性功能,本研究开展了此次心理健康调查。  一、对象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  采用方便取样的方式,抽取广州市三所中职学校的学生500人作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500份,收回496份,有效问卷473份,回收率为99.2%,有效率为94.6%。  (二)研究工具  1. 自尊量表( SES) 该量
近年,社会对英语教学的实效提出了较大质疑,甚至对英语学科开设的价值和必要性都提出了质疑和探讨。在这些热议的背后,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的持续发展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于是,伴随着课改的深化,各级教育主管和指导部门进一步加强了英语教师的专业培训,例如增大继续教育课时数量、加强在职进修、专题培训、专业引领以及加大奖惩力度、加强自我反思、加大研讨时间等等。然而在落实到教师教学的实践过程中
广州市幼儿师范学校秉承“师范·艺术·华文”办学特色,历来重视学校语言文字教学和应用的规范化工作。近年来,在语言文字教学工作方面,突出“华文”传承,主动构建平台,努力寻求内涵发展,不仅进一步提高了全校师生的人文素养、加强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同时大胆创新,走特色办学之路,为推广语言文字工作规范化和传承中华文化做出了贡献。  一、突出“华文”传承,夯实汉语教学培训基础  我校以教学为主、培训为辅,在校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