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学汇学助学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in123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传统的高三语文复习忽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若想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根据李仁甫提出“预学→汇学→助学”生成性学习过程理论,高三语文的专题复习可采用“独自归纳,先学提疑”→“汇学释疑,共同探究”→“助学提升,难点突破”的教学流程。
  关键词:复习课;诗词赏析;预学;汇学;助学
  在高三教学后期,教师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对基础知识的系统梳理和对高考各类考点的专题复习。传统复习课的教学形态主要是习题课和试卷讲评课,教师围绕着一个考点不知讲了多少次,学生不知做了多少遍,但结果经常是“一做就错,一讲就会,再做还错”。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教师讲得过多、过透、过细,没有给学生留下反思、归纳的空间,忽略了他们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若想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李仁甫老师认为“好的课堂离不开一个‘学’字”,继而提出生成性学习的过程:预学→汇学→助学。以下笔者试图以这一学习理念为指导,以诗词结句赏析教学为例,对高三语文专题复习进行分析探讨。
  一、独自归纳,先学提疑
  “预学”就是学生自主先学,它是下阶段学习的前提和保障,是保证课堂高效的关键。谭顶良教授认为:“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只要具备相应的原有知识经验,并利用这些已有观点与新知识相互作用,即发生同化过程,学生照样可以理解新知识的本质意义。”所以,高三语文的复习,应让学生自主先学,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对旧知识进行梳理归纳,抽取规律,获得方法,学会“能学会的”;然后对旧知识进行大胆质疑,多方比较,提出问题,找出“未学会的”。遇困、疑困、解困而得来的知识无疑会使学生记忆深刻。
  如在探讨诗歌鉴赏结句的答题规范之时,笔者把学生已学过的诗词结句整理后,让学生课前“裸做”,即不翻看课文或鉴赏辞典独立完成。完成后,再查阅资料,仔细分析自己的赏析与相关资料上的异同,并多问几个为什么,进行自我修正,重新梳理自己的答案,得出自己做这类题目的方法。对在比较过程中产生的困惑,先试着去解决它,再选出需优先处理的问题,以备课堂上进行汇学。以下是笔者从必修和选修教材中选出的十句结句:
  ①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②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③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④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⑤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⑥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⑦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⑧ 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⑨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⑩ 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学生通过课前独立赏析,归纳出诗词结句的三种类型:形象类、情感或主旨类、炼字类。一般而言,学生对形象类结句进行赏析,会注意到形象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注意到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及其中包孕着作者怎样的情感。对情感类结句赏析,会先确定诗歌内容是咏史怀古诗还是托物言志诗,是边塞征战诗还是送别留念诗,是田园山水诗还是闺怨闺愁诗,然后看结句写了什么内容、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抒发什么情感。对炼字类结句的赏析,要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点出其塑造了怎样的形象、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通过学生的课前赏析,教师能了解学生目前的知识水平和已掌握的鉴赏方法,了解学生对已有的学习方法是如何选择、运用的。这样,教师无须过多地给学生归因、归谬,找短板,而是“逐渐将学习的责任转向学习者本人”,让他们在下阶段的汇学中展示、交流、探讨,由自知转向自觉。
  二、汇学释疑,共同探究
  在“预学”阶段,学生已经对知识和方法进行了归纳和整理,但是归纳和整理的知识和方法不是知道即可灵活运用、准确运用的,而且是空泛的。教师只要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方法实践一两回,他们就会感到已知的其实未知,有法的其实无法,已会的其实不会,这样他们就会不断修正自己的看法,使自己已会的能够灵活运用,未知的通过思维碰撞能够真正成为自己的知识或方法。若想达到这一效果,就需要学生充分展示自己,进行合作交流,共同分享进步。这就需要进行汇学。
  汇学是学生带着“预学”的成果和问题集中起来进行展示、交流、分享,进而释疑解难、互相提高,能起到固化学生学习成果、拓展学生思维、提升学生认知水平的作用。汇学以学生为主体、为中心,但不能忽视教师的作用,表现在高三复习课上,教师要事先预备大量的典型试题,按照学生“预学”时特定的认知需求进行试题“互联”,然后再呈现给学生,也就是“看生点菜”。例如针对形象类结句的教学,笔者根据学生在“预学”时的归纳,选择了温庭筠的《梦江南》中的“摇曳碧云斜”让学生定时完成赏析,然后选择几例典型的答案写到黑板上进行“错例展误”,再让他们讨论、交流,看看自己以前的结论是否正确以及还要注意什么。以下是学生的三个答案:
  生1 以景作结,借景抒情,表达作者不得志的惆怅,写碧云在风中摇曳,含蓄地表达出作者对自己前途的迷茫。
  生2 通过写碧云摇曳,表达心绪不宁,以景作结,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无尽的想象。
  生3 通过对碧云“摇曳”和“斜”的描写表达词人思念远隔天涯的心上人的怅恨之情。
  学生回答得好固然可喜,但那些有瑕疵的答案更有“含金量”,拿这样原汁原味没有任何修改的答案让学生去诊断、分析、解释,必然会有“惊奇”和“意外”。学生在分析交流中认为:
  第一个答案没有全篇意识,没有注意到开头的直抒胸臆“千万恨,恨极在天涯”,不清楚“恨在天涯”是何恨?忽视了作者,没联系作者是“花间派”的鼻祖,没有做到知人论世,所以出现了对情感的误判。“摇曳碧云斜”五个字,“碧云”是形象,“摇曳”和“斜”是作者对“碧云”的描绘。所以分析“碧云”这一形象就要分析“摇曳”和“斜”体现了“碧云”怎样的特点;而且诗歌的形象是作者情感的寄托,我们要从碧云所展现的特点来和作者的情感进行联系,找出它们的联结点。   第二个答案缺少分析,浮光掠影,不全面。
  第三个答案要点不全,有“象”有“意”但缺少“手法”。
  在“分享与交流”中,学生对答题规律有条理地进行了细致分析,解决了各自的疑问点、分歧点,修正了思维上的偏颇。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汇学就是互相摇动,使学生暴露在知识点上的缺漏;就是互相推动,使学生获得认知的提升;就是互相唤醒,使学生找到提高自己水平之路。
  三、助学提升,难点突破
  若要学生的阅读或者解题能力由自觉转为自如,使课堂更高效,还需要通过助学进行提升和突破。助学重在“助”上,既可以生生互助,又可以师生相助。生生互助,要助在有疑处,助在困难处,助在同学情绪消极时;师生相助,要助在能力提升处,助在思维偏离处,助在方法受困时。
  学生在“汇学”过程中已经了解对结句的鉴赏要关注题目、作者和关键词,还要通观全篇进行精准分析。但分析精准却不那么容易做到。此时,教师就应该把课堂教学内容聚焦此处,来提升学生的能力。教师可以找一些规范的答案,让学生揣摩、交流,找出各个答案之间的关联,如:
  (1)温庭筠《梦江南》的结句“摇曳碧云斜”赏析答案:借景抒情。把天涯之思投向无边天际,以碧云摇曳表现心绪的不宁,以碧云斜落表现心情的低沉。
  (2)李白《夜泊牛渚怀古》的结句“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赏析答案:最后两句运用了虚实结合、想象、寓情于景和以景结情的手法。想象明天秋风萧瑟,枫叶飘落,自己挂帆远去的情景,以寂寥、凄清的环境氛围,烘托诗人因不遇知音而产生的孤寂、凄苦之情。
  (3)李商隐《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的结句“沧江白石渔樵路,日暮归来雨满衣”赏析答案:傍晚回来,山雨打湿了所有的衣衫,想象(或虚写)友人整天与山为伍、与自然相融的隐逸情趣,表达作者对友人隐逸生活的羡慕之情。
  从这些答案中,学生可以轻易分析出诗歌结句鉴赏是注重诗歌本身的理解,无须旁征博引、引经据典。它们包含语言、表达技巧和意蕴等三个层面。语言层面,如答案中的“明天秋风萧瑟,枫叶飘落,自己挂帆远去”和“傍晚回来,山雨打湿了所有的衣衫,想象(或虚写)友人整天与山为伍、与自然相融”等。表达技巧层面,如答案中的“借景抒情”“虚实结合、想象、寓情于景和以景结情”等。意蕴层面,就是诗词所描绘的意境和所渗透的理性内涵或情感,如答案中的“寂寥、凄清的环境氛围”“心绪的不宁”和“心情的低沉”“不遇知音而产生的孤寂、凄苦之情”“对友人隐逸生活的羡慕之情”等。让学生梳理这些答案,找出答案之间的关联,他们就能知道这类题目应该分析什么、怎么分析,以后就能由自知转为自觉,若再经过适当训练,就会由自觉转为自如。
  (责任编辑:方龙云)
其他文献
刘亮程先生的《今生今世的证据》放在教材“乡关何处”这一板块,指向性显而易见。文章最后一段是:  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  对此,“教参”解释为:  当烙上一个人生命印记的故乡不复存在时,人就像失去了根的浮萍,这就意味着它失去了精神寄托和归宿之地,没有通向未来的方向。这句话体现了一种精神流浪。  刘亮程被誉为“乡村哲学家”,他把文字指向乡村,给予了乡村更多的关
期刊
读郑杰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大有益处,即使不同意书中一些观点,但至少这些观点可以触发我们去思考更多的东西。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里,更多的是关注“教什么”“怎么教”“怎样相处”等问题,是从知识层面和人际关系层面给教师提建议,是基于自己多年的教育实践所得。而郑杰此书,更多地是关注“人”,关注“生命的质量”,关注教育的“服务性”,既有对现实教育的批判,又有对教育的憧憬,更多
期刊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跨媒介学习与交流”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旨在引导学生学习跨媒介的信息获取、呈现与表达,对跨媒介的语言文字现象、特点、规律进行梳理、探究与评价,提高理解、辨析、批判媒介传播内容的能力和利用跨媒介进行分享与交流的能力。根据这样的理念,笔者进行了借用电影镜头语言开展特色写作教学的尝试。  电影镜头语言,是一种独特的视像语言,它的呈现方式与文本语言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作为一
期刊
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可以分为言传与身教。身教主要是教师以自身高尚的品德和个人的魅力来影响学生。与之相比,言传则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尤其是在课堂上,教师一方面利用恰当的教学语言向学生传递知识,另一方面也通过语言显示出一个教师的文学或者职业内涵,进而影响学生对语文学科的热爱。  曾经看过一篇有关闻一多先生讲课的文章,说的是留着长髯、穿着灰色大褂的闻一多先生给学生讲屈原的《九歌》的情形,偌大的教室里只
期刊
摘 要:文本体式是制约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维度。戏剧教学主要应关注戏剧冲突和人物语言。就戏剧冲突而言,教学应揭示戏剧冲突的过程,把握戏剧冲突的性质,分析戏剧冲突中的人物性格;就人物语言而言,教学应抓住人物身份体会语言的个性化特点,抓住“潜台词”理解语言的丰富意蕴,抓住作者语言的特点体会作者语言的个性。  关键词:戏剧教学;教学内容;《威尼斯商人》  戏剧与散文、小说、诗歌并列为文学作品的四大门类,但
期刊
摘 要:作为语文学科的哲学,诠释学对语文教育的引导作用在于其确定了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以及课程教学的评价标准。诠释的“理解程序”在语文教育中依次构成了释义的三个阶段。以声释义,对应婴、幼儿学前阶段的语文(母语)教育;声读释义对应小学、初中阶段的语文教育;拓展、引申释义对应高中、大学阶段的语文教育。  关键词:诠释学;以声释义;声读释义;拓展、引申释义  人类生活在意义世界里,释义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能
期刊
一、我的痛  在初中语文教学的天地里摸爬滚打了十多年,我曾有过两次刻骨铭心的痛。  第一次,是毕业后,初上讲台。那是一堂作文讲评课,我在肯定学生作文的优点后,提醒他们注意某些不该出现的问题:或者是语言表达不当,或者逻辑关系混乱,或者是选材不合适。当我在那里热情洋溢讲解时,却发现一个可爱的女生居然拿出作业本,安稳地做着题目。我有些恼怒。她却一脸无辜:“老师,你讲的那些失误,我没有。”为了不耽误教学进
期刊
从落实新课改强化学生较高层级写作能力的要求看,写好论述类文章是发展的一个大方向,所以,当下高中语文教学亟须加强论述类文章写作的指导。何以加强?笔者以为至少要强化审题意识、文体意识、逻辑意识与思辨意识。  (徐桦君《如何加强论述类文章的写作指导》,第4~8页)
期刊
文言文的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即文言文的“辞章”讲究处,往往就是作者言志与载道的关节点、精髓处,“文道统一”。要了解我国传统文化,要想拥有民族文化底蕴,就必须阅读文言文,也就必须抓住这样的关节点、精髓处。当我们紧紧抓住“炼字炼句处”“章法考究处”等文言文辞章精髓处时,不仅文言文阅读、文言文教学有了具体实在的落点;而且,文言文阅读与教学价值的发挥,也因此就有了可靠的基点。  (童志斌《以“辞章”为
期刊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我们已看不到“记叙文”的字样,取而代之的是“记叙性文章”或“叙事性作品”。这不同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表述。课程标准的这种变化,显示出我们无须在是否可以虚构上对记叙文进行定性,避免了在此问题上产生尴尬,对作文教学意义重大。  (陈泾霞《从记叙文到记叙性文章》,第46~49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