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信息化政策的伦理困境及应对

来源 :教育与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dat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政策应该坚持公平、人本化与效率等伦理原则.然而,对教师群体伦理诉求的忽视,折损了教师教育信息化政策的公平性、公正性与合理性.在教师教育信息化政策的静态系统与动态运行中,存在着信息素养与教师民主参与性的背离、工具理性与政策人道价值取向的冲突、物质效率与政策非物化价值取向的纠葛等伦理困境.教育政策陷入伦理困境有以下因素:科层化组织管理的固化、技术化治理的政治逻辑偏向和“功利主义”的倾向等.从教育政策程序伦理、内容伦理和主体伦理等维度,应将教师群体由“旁听者”转为“局内人”,基于技术伦理规范向内重塑教师内生道德,发挥主体微观权力的道德化和再生功能,以使教师教育信息化政策制定与实施过程变成一种更具伦理意义的实践.
其他文献
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发展,是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内容.概念是思维的逻辑起点.然而在数学概念的教学中,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学校课例研究团队以北师大版初中一年级数学“轴对称现象”为载体开展课例研究,探讨如何基于学生概念学习中的问题实施教学改进,提高数学概念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概念理解与思维发展.
期刊
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绵延最长的文字,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将识字作为重要的教学目的之一.然而,在小学生识字学习中,存在学生识字难认、难记、难写(以下简称“三难”)的问题.本项课例研究旨在探讨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识字教学中,改进识字教学策略,培养学生识字兴趣,提升学生自主识字能力,克服识字“三难”问题.
期刊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是构建“大思政”格局,实现全过程、全方位、全员育人的必然要求.新时代更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解决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根本性问题,就必须在探求“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路径上下功夫.要坚持用“思政课程”引领“课程思政”,用“课程思政”延伸“思政课程”,从加强顶层设计、实现资源共享、形成特色模式等方面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有效协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