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选择权下放给孩子

来源 :东方少年·阅读与作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c269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一位居住在日本的中国母亲,因工作关系,我们一家在上海生活了近三年。由于儿子在日本已接受了三四年的足球训练,这段时间就送到日本人在上海办的足球俱乐部继续接受培训。尽管这是一家以培养兴趣为主的俱乐部,但和日本本土的同类俱乐部相比,教学内容要简单很多。我问教练:“已经学了一年多的孩子为什么还在做这么简单的运球训练?”日本教练说:“中国孩子不听话,日本孩子可以把教练的话从一听到十,但不少中国孩子听到三就没耐心听下去了,所以一些复杂的技术指导很难实施。”
  我把这话转达给了一位上海的小学校长,请教他这是为什么。他回答我说:“日本是一个忍字当头的社会,每个大人都很会忍,所以小孩也忍得住。”
  我联想起一件小事,有一次和几个朋友聚会吃饭,大家都带着自己的孩子。大人点菜,让孩子们自己点饮料。我儿子比别的孩子小好几歲,却是唯一听服务员报完菜单后再点的。结果是儿子的饮料意外地有一块香草冰淇淋而别人没有,小孩开始吵闹时,大人们这才想到刚才我儿子听菜单时特别认真。
  日本人从小把选择的权利下放给孩子自己,并让他们对选择的结果负责。如果选择不当想反悔,那可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上足球课也一样,他们知道听完教练的话再玩,会比自己瞎踢更有趣。
  在日本小学里,上课不听讲的孩子有不少,但在球场不听教练话的孩子几乎找不到,因为读书是被迫去的,但踢球完全是他们自己的选择。
  日本的育儿书上也这样指导家长,比如带小孩去买玩具,家长可以替他们选出两三件,但最后得让他们自己从中挑一件,从小就得让他们习惯自己做选择。
  我儿子第一次自己做选择是在三个月大时,当时,我带着他去日本一家医院打预防针。医生狠狠扎完他后,对着大哭的他拿出了两张卡通创可贴,他想去抓两个,医生坚持表示只能给一个,他居然听懂了,犹豫了一下选了一个。其实,这些儿科医生是做给家长看,是在教育家长。
  这是因为日本人明白,如果孩子从小缺少选择的空间,那他就很难搞明白自己真正需要什么、想做什么,到底对什么有兴趣。
  (摘自《羊城晚报》)
其他文献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用想象和联想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接受文学作品中美的感染和熏陶,这些都属于形象思维训练。文学作品的形象性决定了形象思维是文学作品教学的主要特征。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富于形象性的文学作品,要特别注重训练学生的想象力,从而达到训练形象思维的目的。  首先,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可以利用文学作品中生动精彩的记叙和
楼下不远,有个废品收购站。这是一个来自安徽的三口之家,租住在一个狭窄逼仄的车库里。这里,既是他们生活起居的地方,也是堆积废品的仓库。每天经过,我都会看到他们俯下身子忙着整理收来的废品。偶尔,他们会抬起头来,一个友善的微笑,从沾满灰尘的脸上绽放开来。不知为什么,每次看到他们,我总会想到“艰难”这两个字。我感叹着,这就是他们的生活!  每当家里有空饮料瓶或废报纸,我总是用一个手袋装好,趁早晨上班的时候
從教16年,我经历了“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孤寂落寞;品尝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艰辛痛楚;也和我的学生共同分享了“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教育幸福。其实教师的幸福感除了来自学生的成长与进步、家长的信任和理解、领导的支持和肯定,还来自自身的专业成长。教师该如何实现自己的专业成长呢?我以为社会是课堂,实践是砺石,他人是吾师,自身是关键。  幸福总是相对的,不同
本文主要围绕食品流通环节抽检常见问题及其有效应对对策开展深入研究及探讨。从整体入手综合研究,以保证本次研究的客观性及精准性,旨在为相关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