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对《蔬菜育种学(各论)》教学现状的分析,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实践,引入启发式、案例式、网络延伸学习等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拓宽师生交流渠道,提高教学质量,以实现培养适应现代农业蔬菜育种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蔬菜育种学;教学方法;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5-0035-02
《蔬菜育种学(各论)》是我校园艺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程,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全面掌握主要蔬菜的现代育种目标、种质资源、繁殖方式与育种的关系、育种的基本途径与技术、重要经济性状的遗传规律及遗传改良、品种审定、品种权保护、良种繁育等一个较完整的知识体系,明确育种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了解蔬菜植物育种学的最新进展及发展趋势,为日后从事蔬菜植物育种教学、科研及科技推广方面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现状分析
上世纪90年代,《蔬菜育种学(各论)》总学时数为110学时,经过多次高等农业院校本科专业目录的修订,目前该课程总学时数在我校已压缩至32学时,在实际教学中老师普遍反映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矛盾。首先蔬菜种类繁多,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种类也有十几种,该课程理论讲授只有24学时,只能选择几种蔬菜来讲解。近两年任课教师结合当前蔬菜市场发展的趋势及新疆蔬菜种植结构的调整等实际情况,选择了番茄、大白菜、黄瓜、西瓜这4种作物作为课堂讲授的主要内容,葱蒜类、豆类的育种则要求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即便如此,课程讲授也难以深入,更没有充足的时间去讲解那些有关的新理论、新技术。二是为了抢时间,相应的授课素材也较少,讲起课来单调、枯燥,学生听课如嚼压缩饼干,学习本课程积极性也不高。三是目前学生一天中的上课地点在不断变动,且教师办公室较远,往往是上课前10分钟教师、学生才匆匆走进课堂,下课后又急急忙忙赶往下一个地点,师生之间交流太少,教师的引导作用没有发挥和体现出来。因此该课程迫切需要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与探索,拓宽师生交流渠道,挖掘学生课余时间以弥补学时数不足的缺陷。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改革的核心就是要运用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把教学内容多角度地融入到学生的脑海中[1]。多样的教学方法,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2,3]。为此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针对学时数少、内容多、很多育种手段及途径难以理解与记忆等问题,课程组教师经过反复研讨、实践,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了“启发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同时在网络课程教学方面也做了一些探索与实践,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奠定了一定基础。
1.启发式教学法的应用。启发式教学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智力,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教师的任务就是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积极性相结合。在《蔬菜育种学(各论)》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改变过去单纯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通过讲授基础知识、提出问题、学生查看资料与思考、小组讨论、解决问题这几个步骤,达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变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目的。例如在讲杂交育种与杂优利用时,首先要讲到亲本的选择选配,先由教师讲解主要相关性状的遗传规律、亲本选择选配的一些原则,然后给出一个育种目标,由学生讨论并解答如何选择亲本及育种手段,同学们通过思考及讨论,设计出一套育种计划,自然地就掌握了该作物主要经济性状的遗传规律、亲本选择选配的方法,且会记忆深刻。
2.案例式教学法的应用。案例式教学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从本质上讲,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思维过程,在此过程中贯穿着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蔬菜育种学(各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课堂中讲到一些知识点时,光靠语言的描述难以让学生有效地理解课程内容,更谈不上掌握这些知识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使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我们引入了案例教学。例如在讲到西瓜育种时,任课教师先从新疆的吴明珠院士在西甜瓜上取得的辉煌成就入手,使同学们认识到小小西瓜也能成就大事业。讲到西瓜的倍性育种时,则以大家都喜欢的无籽西瓜“黑密2号”为例,从亲本的获得、杂交组合的配制、种子的生产等详细讲解,再配以相应的图片,使学生既能深入理解教学内容,通过案例教学,学生在掌握倍性育种的方法时,还了解了诱变育种的相关的内容。讲到西瓜皮色、肉色、瓜形等遗传规律时,通过郑杂系列、西农八号、黑蜜2号等成套亲本图片的展示,使学生很容易就记住了这些性状的遗传规律及选配原则。案例式教学的效果在结课考试时能明显地体现出来,与之相关的试题学生在答题时正确率都较高。
3.网络教学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广泛运用于教学中,引起了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尤其是教学手段的巨大变革[4]。网络技术因具有资源共享性、多媒性和交互性而成为21世纪现代教育技术领域中的前沿技术和主流。目前我校建立了网络教学平台,多媒体也进入了教室,如何将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有效地运用于教学中以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如何为学生创造一个符合信息时代学习特点的学习环境和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获取整理发布信息及信息创新能力的课题就摆在了我们的面前。我们首先对《蔬菜育种学(各论)》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探索,提高课堂讲授效果,同时收集行业最新前沿技术与动态、图片素材,整理习题集、试题库,上传至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布置课外学习任务,要求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实现自主学习,通过这种方法,拓宽了学生的学习及与教师交流的渠道,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弥补了目前该课程学时数偏少、教学内容不够深入等缺陷,从而达到拓展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适应现代农业蔬菜育种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教学目标。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指出“要着力抓好种业科技创新。增加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投入,加强种质资源收集、保护、鉴定,创新育种理论方法和技术,创制改良育种材料,加快培育一批突破性新品种”。可以预见在农业领域育种占有重要地位,社会需要高素质的育种专业人才。蔬菜育种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育种手段、种质资源创新方法不断涌现,因此发展和完善该课程既是学科发展的要求,也是培养综合素质过硬、实践能力强的本科学生,满足生产需求的重要举措。我们将继续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进行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侯治富,金祥雷,谷树严.精品课程建设目标及实现途径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育,2006,(1):21-23.
[2]周利军,吴广宁,高波.“高电压技术”国家精品课程教学方法的研讨[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6,28(6):112-114.
[3]李保云,倪中福,尤明山,等.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创新人才[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5):23-24.
[4]孙守如,李靖.多媒体课件在《园艺植物育种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初探[J].河南教育,2008,(2):56.
基金项目:石河子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石河子大学网络教学平台的《蔬菜育种学各论》网络课程建设与实践(JG-2012-183)”
作者简介:庞胜群(1970-),女,硕士,石河子大学农学院园艺系副教授,主要从事蔬菜育种工作。
关键词:蔬菜育种学;教学方法;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5-0035-02
《蔬菜育种学(各论)》是我校园艺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程,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全面掌握主要蔬菜的现代育种目标、种质资源、繁殖方式与育种的关系、育种的基本途径与技术、重要经济性状的遗传规律及遗传改良、品种审定、品种权保护、良种繁育等一个较完整的知识体系,明确育种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了解蔬菜植物育种学的最新进展及发展趋势,为日后从事蔬菜植物育种教学、科研及科技推广方面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现状分析
上世纪90年代,《蔬菜育种学(各论)》总学时数为110学时,经过多次高等农业院校本科专业目录的修订,目前该课程总学时数在我校已压缩至32学时,在实际教学中老师普遍反映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矛盾。首先蔬菜种类繁多,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种类也有十几种,该课程理论讲授只有24学时,只能选择几种蔬菜来讲解。近两年任课教师结合当前蔬菜市场发展的趋势及新疆蔬菜种植结构的调整等实际情况,选择了番茄、大白菜、黄瓜、西瓜这4种作物作为课堂讲授的主要内容,葱蒜类、豆类的育种则要求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即便如此,课程讲授也难以深入,更没有充足的时间去讲解那些有关的新理论、新技术。二是为了抢时间,相应的授课素材也较少,讲起课来单调、枯燥,学生听课如嚼压缩饼干,学习本课程积极性也不高。三是目前学生一天中的上课地点在不断变动,且教师办公室较远,往往是上课前10分钟教师、学生才匆匆走进课堂,下课后又急急忙忙赶往下一个地点,师生之间交流太少,教师的引导作用没有发挥和体现出来。因此该课程迫切需要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与探索,拓宽师生交流渠道,挖掘学生课余时间以弥补学时数不足的缺陷。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改革的核心就是要运用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把教学内容多角度地融入到学生的脑海中[1]。多样的教学方法,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2,3]。为此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针对学时数少、内容多、很多育种手段及途径难以理解与记忆等问题,课程组教师经过反复研讨、实践,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了“启发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同时在网络课程教学方面也做了一些探索与实践,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奠定了一定基础。
1.启发式教学法的应用。启发式教学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智力,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教师的任务就是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积极性相结合。在《蔬菜育种学(各论)》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改变过去单纯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通过讲授基础知识、提出问题、学生查看资料与思考、小组讨论、解决问题这几个步骤,达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变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目的。例如在讲杂交育种与杂优利用时,首先要讲到亲本的选择选配,先由教师讲解主要相关性状的遗传规律、亲本选择选配的一些原则,然后给出一个育种目标,由学生讨论并解答如何选择亲本及育种手段,同学们通过思考及讨论,设计出一套育种计划,自然地就掌握了该作物主要经济性状的遗传规律、亲本选择选配的方法,且会记忆深刻。
2.案例式教学法的应用。案例式教学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从本质上讲,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思维过程,在此过程中贯穿着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蔬菜育种学(各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课堂中讲到一些知识点时,光靠语言的描述难以让学生有效地理解课程内容,更谈不上掌握这些知识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使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我们引入了案例教学。例如在讲到西瓜育种时,任课教师先从新疆的吴明珠院士在西甜瓜上取得的辉煌成就入手,使同学们认识到小小西瓜也能成就大事业。讲到西瓜的倍性育种时,则以大家都喜欢的无籽西瓜“黑密2号”为例,从亲本的获得、杂交组合的配制、种子的生产等详细讲解,再配以相应的图片,使学生既能深入理解教学内容,通过案例教学,学生在掌握倍性育种的方法时,还了解了诱变育种的相关的内容。讲到西瓜皮色、肉色、瓜形等遗传规律时,通过郑杂系列、西农八号、黑蜜2号等成套亲本图片的展示,使学生很容易就记住了这些性状的遗传规律及选配原则。案例式教学的效果在结课考试时能明显地体现出来,与之相关的试题学生在答题时正确率都较高。
3.网络教学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广泛运用于教学中,引起了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尤其是教学手段的巨大变革[4]。网络技术因具有资源共享性、多媒性和交互性而成为21世纪现代教育技术领域中的前沿技术和主流。目前我校建立了网络教学平台,多媒体也进入了教室,如何将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有效地运用于教学中以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如何为学生创造一个符合信息时代学习特点的学习环境和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获取整理发布信息及信息创新能力的课题就摆在了我们的面前。我们首先对《蔬菜育种学(各论)》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探索,提高课堂讲授效果,同时收集行业最新前沿技术与动态、图片素材,整理习题集、试题库,上传至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布置课外学习任务,要求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实现自主学习,通过这种方法,拓宽了学生的学习及与教师交流的渠道,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弥补了目前该课程学时数偏少、教学内容不够深入等缺陷,从而达到拓展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适应现代农业蔬菜育种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教学目标。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指出“要着力抓好种业科技创新。增加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投入,加强种质资源收集、保护、鉴定,创新育种理论方法和技术,创制改良育种材料,加快培育一批突破性新品种”。可以预见在农业领域育种占有重要地位,社会需要高素质的育种专业人才。蔬菜育种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育种手段、种质资源创新方法不断涌现,因此发展和完善该课程既是学科发展的要求,也是培养综合素质过硬、实践能力强的本科学生,满足生产需求的重要举措。我们将继续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进行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侯治富,金祥雷,谷树严.精品课程建设目标及实现途径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育,2006,(1):21-23.
[2]周利军,吴广宁,高波.“高电压技术”国家精品课程教学方法的研讨[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6,28(6):112-114.
[3]李保云,倪中福,尤明山,等.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创新人才[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5):23-24.
[4]孙守如,李靖.多媒体课件在《园艺植物育种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初探[J].河南教育,2008,(2):56.
基金项目:石河子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石河子大学网络教学平台的《蔬菜育种学各论》网络课程建设与实践(JG-2012-183)”
作者简介:庞胜群(1970-),女,硕士,石河子大学农学院园艺系副教授,主要从事蔬菜育种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