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更应该在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引领他们在日常学习、生活和社会交往中,不断领悟如何做人做事和如何学习的真谛,让学生在领悟中成长。笔者结合多年从事教育工作的实践,从四个方面阐述如何引领学生在感悟中成长的方法。
关键词:学生教育;引领;感悟;成长
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只做班级的管理者和教学的组织者是不够的,还应该做学生成长路上的引领者,引领学生从日常学习、生活和社会活动的感悟中获得正确的认识,在感悟中成长。如何才能让学生在感悟中成长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让学生感悟教师的人格魅力
教育力量的源泉来自教师的人格魅力。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 那么,怎样才能做个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呢?
(1)教师应成为思想的先行者。吴非在教育随笔《不跪着教书》中写道:“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我们中国首先得有铁骨教师,教育的辞典中才配有‘铸造’这样的词条。”所以,教师应该首先成为思想的先行者,因为只有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或许你会说,我既没有孔子的伟大教育思想,也没有于漪老师过人的教育艺术,从何而来的思想?笔者认为,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他的思想来自于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来自对教育的感悟。比如:课堂上学生胡乱插嘴,教师不但不生气反而鼓励学生这样做,这就是教师的思想,因为他懂得表扬优于责备,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犯错时,教师没有大声地呵斥,而是与学生促膝谈心,这就是他的思想,因为他懂得尊重学生的人格;在学习中让学生学会选择,选择自己喜欢做的又能做得好的,这就是教师的思想,因为他懂得张扬学生的个性,放飞学生的心灵。有思想的教师才会教出有思想的学生,有思想的教师才能真正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
(2)教师要有“智如泉涌”的学识。朱熹诗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除了要拥有过硬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外,还要不断地学习,拓宽自己的视野,掌握学科的最新动态,补充新知识,吸收新理念,才能使自己言行间充满自信,在教学中游刃有余、谈吐不凡,不仅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最优的精神食粮,而且让学生羡慕教师的学识才能,激发学习的动力。
(3)教师还要“行为可以表仪”。《论语·子路》中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以身作则是最好的教育,教师的一言一行是学生的镜子,在学习成长中举足轻重。比如:在教师不经意地拾起黑板下散落的粉笔头的时候,在教师一次次用抹布抹去讲台桌上的灰尘的时候;在教师俯身捡起教室里的一片纸屑放到垃圾桶的时候;在教师小心翼翼地拾起掉落在地的钢笔放回学生课桌上的时候;我们就已经教会了学生很多。教师不仅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更要借助教育细节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人格魅力。前不久,《人民教育》有一篇文章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位70多岁的退休班主任说,50年前教过的某个学生现在像儿子一样对她好,她说以前也没有特别之处,只是有一次,该生家里发生不幸,她去家访,拉着孩子的手一小时左右,什么话也没说,想不到这学生记了50年……” 当然,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如果教师把每个细节都做得很好,并且持之以恒,我们说这就是人格魅力,看得见、体会得到的人格魅力,而这种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也将是最直接、最有效的。
二、让学生感悟“震撼教育”
在学校,我们常常能听到同事这样抱怨:现在的学生不如以前听话,不如以前好教育,现在跟学生讲什么,他们都很难感动,表现出更多的是冷漠与无动于衷。笔者也常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现在的学生会对老师的说教不感动,而一个“小燕子”、一个周杰伦就能把大多数的少男少女迷倒?名教师成旭梅在《教育思良,先让灵魂登岸》中写道“教育,须要触到灵魂,才是于人真正有效的教育,道德的引入,他律的严守,不外乎成全大而立的‘人’。故而,教育思良,先让灵魂登岸!”是的,空洞的说教是不可能感动学生的,教育就是要真正触及学生的灵魂。所以,要给学生讲一个道理,要借助一些真实的事例作为引子,真正把道理讲得生动、深刻,就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针对班级里面部分学生偏离了人生的方向、不知感恩父母,崇尚所谓的“非主流文化”,排斥传统文化等不良现象,笔者坚持开展感恩教育、礼仪教育和学习《弟子规》等“震撼教育”活动。充分利用班会课播放励志视频对学生作“震撼教育”,例如邹越教授感恩教育演讲《让生命充满爱》的视频、台湾忠信高级工商学校校长高震东《台湾一校长震动所有中国人的演讲》的视频、甘肃青年胡斌讲述学习《弟子规》后对他的人生产生的重大影响:《一个被13所学校开除的学生》的视频和《天堂的忏悔》等经典视频。通过视频中活生生的事例震撼着学生的心灵,通过催人泪下的演讲让学生的灵魂得到洗礼,进而引导学生体验、感悟,让教育切实改变学生的内心世界。通过 “震撼教育”,学生纷纷表示:在以后的日子里要团结努力、积极进取,绝不辜负父母、老师和学校的期望,用自己的努力去创造明天的辉煌!
三、让学生感悟榜样的力量
笔者经常利用班会课组织全体学生学习“感动中国”十大年度人物的先进事迹。例如河南学子洪战辉在贫困中携妹求学12载,在贫困中自强不息的感人事迹深深感染着每一位学生,榜样人物的崇高品格和洗练人心的人生经历,深刻地教育、启迪、激励着每一位学生。
每个学期,笔者还在班级举办两期“聆听师兄(师姐)成长的故事”专题访谈节目。邀请的嘉宾全部是我历年任教班级里面的优秀毕业生,有的嘉宾讲述自己在母校期间如何学习,并向学生传授自己的学习方法;有的嘉宾讲述自己在母校期间担任学生干部时,如何开展工作,如何处理学习与工作的关系,如何做好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协调沟通等;有的嘉宾讲述在母校期间同学间的友情、师生间的情谊;有的嘉宾讲述毕业后自己创业的艰辛历程。在访谈过程中,学生还可就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向师兄(师姐)提问。学生通过“聆听师兄(师姐)成长的故事”这一活动,以师兄师姐为坐标,为榜样,树立信心,克服苦难,让人生的梦想顺利起航!
四、让学生感悟自己,做最好的自己
笔者在班级里全面倡导“当绅士,做淑女”活动,其宗旨就是让学生做自己,做最好的自己。做最好的自己,不是与著名的文学家、科学家相比,他们的人格、学识、能力乃至天赋或许是我们永远无法企及的,但我们可以和自己比。也就是今天的自己与昨天的自己相比:我今天做作业时是不是比昨天更认真?我今天上课的表现是不是比昨天更投入?我今天向老师请教问题时的态度是不是比昨天更虚心?我今天对知识的理解是不是比昨天更充分?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遗憾,但每天都这样自己和自己比,积极进取、不懈努力,使自己不断地向做最好的自己的境界靠近。让自己今天成为最好,努力让自己每一天都有收获、有进步。超越自己,学会管理自己,做最好的自己。只要努力,你就可以比不努力的自己更好,只要你坚持努力,你就完全可以做最好的自己。
“教之以才,导之以德,足为师矣!”教书先育人,育人需用心,让我们教师认真履行师者的责任与义务,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
参考文献:
[1]吴 非.不跪着教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成旭梅.教育思良,先让灵魂登岸[J].中国教师,2007(9).
[3]陈钱林.班主任要做孩子精神成长的引领者[J].人民教育,2012(11).
(作者单位:广东省平远县职业技术学校)
关键词:学生教育;引领;感悟;成长
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只做班级的管理者和教学的组织者是不够的,还应该做学生成长路上的引领者,引领学生从日常学习、生活和社会活动的感悟中获得正确的认识,在感悟中成长。如何才能让学生在感悟中成长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让学生感悟教师的人格魅力
教育力量的源泉来自教师的人格魅力。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 那么,怎样才能做个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呢?
(1)教师应成为思想的先行者。吴非在教育随笔《不跪着教书》中写道:“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我们中国首先得有铁骨教师,教育的辞典中才配有‘铸造’这样的词条。”所以,教师应该首先成为思想的先行者,因为只有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或许你会说,我既没有孔子的伟大教育思想,也没有于漪老师过人的教育艺术,从何而来的思想?笔者认为,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他的思想来自于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来自对教育的感悟。比如:课堂上学生胡乱插嘴,教师不但不生气反而鼓励学生这样做,这就是教师的思想,因为他懂得表扬优于责备,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犯错时,教师没有大声地呵斥,而是与学生促膝谈心,这就是他的思想,因为他懂得尊重学生的人格;在学习中让学生学会选择,选择自己喜欢做的又能做得好的,这就是教师的思想,因为他懂得张扬学生的个性,放飞学生的心灵。有思想的教师才会教出有思想的学生,有思想的教师才能真正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
(2)教师要有“智如泉涌”的学识。朱熹诗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除了要拥有过硬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外,还要不断地学习,拓宽自己的视野,掌握学科的最新动态,补充新知识,吸收新理念,才能使自己言行间充满自信,在教学中游刃有余、谈吐不凡,不仅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最优的精神食粮,而且让学生羡慕教师的学识才能,激发学习的动力。
(3)教师还要“行为可以表仪”。《论语·子路》中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以身作则是最好的教育,教师的一言一行是学生的镜子,在学习成长中举足轻重。比如:在教师不经意地拾起黑板下散落的粉笔头的时候,在教师一次次用抹布抹去讲台桌上的灰尘的时候;在教师俯身捡起教室里的一片纸屑放到垃圾桶的时候;在教师小心翼翼地拾起掉落在地的钢笔放回学生课桌上的时候;我们就已经教会了学生很多。教师不仅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更要借助教育细节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人格魅力。前不久,《人民教育》有一篇文章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位70多岁的退休班主任说,50年前教过的某个学生现在像儿子一样对她好,她说以前也没有特别之处,只是有一次,该生家里发生不幸,她去家访,拉着孩子的手一小时左右,什么话也没说,想不到这学生记了50年……” 当然,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如果教师把每个细节都做得很好,并且持之以恒,我们说这就是人格魅力,看得见、体会得到的人格魅力,而这种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也将是最直接、最有效的。
二、让学生感悟“震撼教育”
在学校,我们常常能听到同事这样抱怨:现在的学生不如以前听话,不如以前好教育,现在跟学生讲什么,他们都很难感动,表现出更多的是冷漠与无动于衷。笔者也常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现在的学生会对老师的说教不感动,而一个“小燕子”、一个周杰伦就能把大多数的少男少女迷倒?名教师成旭梅在《教育思良,先让灵魂登岸》中写道“教育,须要触到灵魂,才是于人真正有效的教育,道德的引入,他律的严守,不外乎成全大而立的‘人’。故而,教育思良,先让灵魂登岸!”是的,空洞的说教是不可能感动学生的,教育就是要真正触及学生的灵魂。所以,要给学生讲一个道理,要借助一些真实的事例作为引子,真正把道理讲得生动、深刻,就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针对班级里面部分学生偏离了人生的方向、不知感恩父母,崇尚所谓的“非主流文化”,排斥传统文化等不良现象,笔者坚持开展感恩教育、礼仪教育和学习《弟子规》等“震撼教育”活动。充分利用班会课播放励志视频对学生作“震撼教育”,例如邹越教授感恩教育演讲《让生命充满爱》的视频、台湾忠信高级工商学校校长高震东《台湾一校长震动所有中国人的演讲》的视频、甘肃青年胡斌讲述学习《弟子规》后对他的人生产生的重大影响:《一个被13所学校开除的学生》的视频和《天堂的忏悔》等经典视频。通过视频中活生生的事例震撼着学生的心灵,通过催人泪下的演讲让学生的灵魂得到洗礼,进而引导学生体验、感悟,让教育切实改变学生的内心世界。通过 “震撼教育”,学生纷纷表示:在以后的日子里要团结努力、积极进取,绝不辜负父母、老师和学校的期望,用自己的努力去创造明天的辉煌!
三、让学生感悟榜样的力量
笔者经常利用班会课组织全体学生学习“感动中国”十大年度人物的先进事迹。例如河南学子洪战辉在贫困中携妹求学12载,在贫困中自强不息的感人事迹深深感染着每一位学生,榜样人物的崇高品格和洗练人心的人生经历,深刻地教育、启迪、激励着每一位学生。
每个学期,笔者还在班级举办两期“聆听师兄(师姐)成长的故事”专题访谈节目。邀请的嘉宾全部是我历年任教班级里面的优秀毕业生,有的嘉宾讲述自己在母校期间如何学习,并向学生传授自己的学习方法;有的嘉宾讲述自己在母校期间担任学生干部时,如何开展工作,如何处理学习与工作的关系,如何做好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协调沟通等;有的嘉宾讲述在母校期间同学间的友情、师生间的情谊;有的嘉宾讲述毕业后自己创业的艰辛历程。在访谈过程中,学生还可就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向师兄(师姐)提问。学生通过“聆听师兄(师姐)成长的故事”这一活动,以师兄师姐为坐标,为榜样,树立信心,克服苦难,让人生的梦想顺利起航!
四、让学生感悟自己,做最好的自己
笔者在班级里全面倡导“当绅士,做淑女”活动,其宗旨就是让学生做自己,做最好的自己。做最好的自己,不是与著名的文学家、科学家相比,他们的人格、学识、能力乃至天赋或许是我们永远无法企及的,但我们可以和自己比。也就是今天的自己与昨天的自己相比:我今天做作业时是不是比昨天更认真?我今天上课的表现是不是比昨天更投入?我今天向老师请教问题时的态度是不是比昨天更虚心?我今天对知识的理解是不是比昨天更充分?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遗憾,但每天都这样自己和自己比,积极进取、不懈努力,使自己不断地向做最好的自己的境界靠近。让自己今天成为最好,努力让自己每一天都有收获、有进步。超越自己,学会管理自己,做最好的自己。只要努力,你就可以比不努力的自己更好,只要你坚持努力,你就完全可以做最好的自己。
“教之以才,导之以德,足为师矣!”教书先育人,育人需用心,让我们教师认真履行师者的责任与义务,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
参考文献:
[1]吴 非.不跪着教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成旭梅.教育思良,先让灵魂登岸[J].中国教师,2007(9).
[3]陈钱林.班主任要做孩子精神成长的引领者[J].人民教育,2012(11).
(作者单位:广东省平远县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