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常常被这样的故事所感动:森林里发生了一起大火,蚁群在短暂的慌乱过后有序地抱成团,将幼小的、有建设能力的工蚁裹在中间,让孱弱无力的老蚁守卫在外围,利用集体的力量滚出大火的包围圈,而在这惨烈的火路上,老蚁的身体不断炸裂,以换取蚁族的生命延续。是的,我们因这种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故事潸然泪下。可是,我要说的是,感动我们的并不是蚂蚁,而是我们自己。
马克思曾说过,动物是无意识的生命体,只有人类才有更为高级的思维和意识,蜜蜂建巢,鸟雀做窝,再精致也不过是无意识本能的产物。而人類却是思考的芦苇,人与入之间的相处并不是机械式的,而是在相处中形成文化,用文化来指导相处。
什么是“文”?天下万物,各种事物有章有法地聚在一起,形成非常“美好和谐”的一种现象就是“文”。什么是“化”?“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简单地说,“化”就是改变。把这种“美好和谐”的理念“化行”于一切人类活动,就是“以文化之”,就是“文化”的要求。
从“仁、义、礼、智、信”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中国人的文化内核从来不单薄。从仓颉造字开始,文化便有了载体。以血缘关系维系的感情书之为“亲”,以幼者对长者的尊养书之为“孝”,以对自我的约束书之为“俭”……及至朝代更迭,百家代有才人出,那巍巍不变的依然是一套四书五经:是一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是一吟:“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是一问:“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是一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是一叹:“今我来思,杨柳依依。《诗经》”是一咏:“满招损,谦受益。《尚书》”是一诵:“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是一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是一道:“居安思危,思则有备,备则无患。《春秋》”
时间车轮悠悠荡荡,终于缓步走到今天,五千年历史和互联网的信息爆炸携手而来,文化的传承与碰撞需要全新的构建。我们依然书写着中国的方块字,依然记得《四书五經》的教导,但是我们拿在手里的那本书,她叫“语文”。
今天的语文以更加博大的胸怀容纳了古今中外的文化精髓,以强制化的课程学习承载着传道的任务,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入学生心灵,在不断前行的路途上增加新的内涵,凸显新的意义。以最新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七年级上册语文为例,她包含了散文类、诗歌类、小说类;她行走在四季的美景中,身边既有亲情环绕又有导师相随,偶尔遇见几只可爱的小动物,又在天马行空的神话中翩跹;她既有审美的熏陶、情感的渐染,又有民俗的呼唤。
在第一单元,朱自清的《春》里,清风裹挟着花香扑面而来,焕然一新的天地争奇斗艳着,一派欣欣向荣;老舍的《济南的冬天》里,济南像和善的老人,暖晴的天空下是安然的小镇;刘湛秋的《雨的四季》里,春夏秋冬四季,雨的姿态各不相同;从古代的四首诗歌里,传来的是山河美景的诉说。语文教会我们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在第二单元,《秋天的怀念》里,门里是捶打双腿的儿子,门外是掩面而泣的母亲;《散步》的小路上,“我”背着母亲,妻子背着儿子,我们背上是整个世界;《散文诗二首》里,有偷偷变成金色花的儿子,还有看雨打红莲的女儿;《世说新语》里谢家的谈笑,元方的辩驳,这些都在语文中倾诉着脉脉的亲情。
三味书屋里坐着面色严峻的寿镜吾先生,莎莉文老师轻轻托着小海伦的双手,海音在窃读,孔子在讲学,白求恩和牧羊人在坚守,猫、鸟、狼有它们的生活,皇帝正穿着新装在游行,女娲用泥土甩出小人的形状,夜晚的天空有璀璨的街市,白天太阳航行着自己的小船。语文用薄薄的纸张、方正的汉字给予人类最精华的文化起航。
文以载道,道以育人。语文教材以其审美、情感、民俗三位一体的表达完美地承接了新时代文化的载体功能,它以浓缩的篇幅集中了浩瀚文化的精华,却也只是通向巍巍书山的第一节阶梯,但我相信学生站在此级阶梯上看到的风景会指引他们继续向上攀登!
马克思曾说过,动物是无意识的生命体,只有人类才有更为高级的思维和意识,蜜蜂建巢,鸟雀做窝,再精致也不过是无意识本能的产物。而人類却是思考的芦苇,人与入之间的相处并不是机械式的,而是在相处中形成文化,用文化来指导相处。
什么是“文”?天下万物,各种事物有章有法地聚在一起,形成非常“美好和谐”的一种现象就是“文”。什么是“化”?“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简单地说,“化”就是改变。把这种“美好和谐”的理念“化行”于一切人类活动,就是“以文化之”,就是“文化”的要求。
从“仁、义、礼、智、信”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中国人的文化内核从来不单薄。从仓颉造字开始,文化便有了载体。以血缘关系维系的感情书之为“亲”,以幼者对长者的尊养书之为“孝”,以对自我的约束书之为“俭”……及至朝代更迭,百家代有才人出,那巍巍不变的依然是一套四书五经:是一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是一吟:“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是一问:“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是一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是一叹:“今我来思,杨柳依依。《诗经》”是一咏:“满招损,谦受益。《尚书》”是一诵:“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是一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是一道:“居安思危,思则有备,备则无患。《春秋》”
时间车轮悠悠荡荡,终于缓步走到今天,五千年历史和互联网的信息爆炸携手而来,文化的传承与碰撞需要全新的构建。我们依然书写着中国的方块字,依然记得《四书五經》的教导,但是我们拿在手里的那本书,她叫“语文”。
今天的语文以更加博大的胸怀容纳了古今中外的文化精髓,以强制化的课程学习承载着传道的任务,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入学生心灵,在不断前行的路途上增加新的内涵,凸显新的意义。以最新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七年级上册语文为例,她包含了散文类、诗歌类、小说类;她行走在四季的美景中,身边既有亲情环绕又有导师相随,偶尔遇见几只可爱的小动物,又在天马行空的神话中翩跹;她既有审美的熏陶、情感的渐染,又有民俗的呼唤。
在第一单元,朱自清的《春》里,清风裹挟着花香扑面而来,焕然一新的天地争奇斗艳着,一派欣欣向荣;老舍的《济南的冬天》里,济南像和善的老人,暖晴的天空下是安然的小镇;刘湛秋的《雨的四季》里,春夏秋冬四季,雨的姿态各不相同;从古代的四首诗歌里,传来的是山河美景的诉说。语文教会我们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在第二单元,《秋天的怀念》里,门里是捶打双腿的儿子,门外是掩面而泣的母亲;《散步》的小路上,“我”背着母亲,妻子背着儿子,我们背上是整个世界;《散文诗二首》里,有偷偷变成金色花的儿子,还有看雨打红莲的女儿;《世说新语》里谢家的谈笑,元方的辩驳,这些都在语文中倾诉着脉脉的亲情。
三味书屋里坐着面色严峻的寿镜吾先生,莎莉文老师轻轻托着小海伦的双手,海音在窃读,孔子在讲学,白求恩和牧羊人在坚守,猫、鸟、狼有它们的生活,皇帝正穿着新装在游行,女娲用泥土甩出小人的形状,夜晚的天空有璀璨的街市,白天太阳航行着自己的小船。语文用薄薄的纸张、方正的汉字给予人类最精华的文化起航。
文以载道,道以育人。语文教材以其审美、情感、民俗三位一体的表达完美地承接了新时代文化的载体功能,它以浓缩的篇幅集中了浩瀚文化的精华,却也只是通向巍巍书山的第一节阶梯,但我相信学生站在此级阶梯上看到的风景会指引他们继续向上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