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础教育课改理念:要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要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健康的发展; 要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发展;要使学生得到终身发展。要实现这个目标只有立足于学生,着眼于学生。
一、初中生阶段特征分析
(一)七年级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应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廣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生理上,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特点,发挥学生的主动积极性。在教学方法的实践与运用中,要注意把抽象、艰涩的知识用形象的比喻深入浅出的展现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同时,七年级学生刚升初中对于历史学习没有较好的学习习惯,所以在激发兴趣的同时还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二)八年级学生正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处于求知欲望比较强烈的时期,这有利于我们很有效的组织教学,但也存在对学习历史课的重视度不足,思维灵活性不够,缺乏综合、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少数学生学习仍然欠缺积极主动性,这还需要积极进行引导和调动。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三)九年级学生应该说大部分摆脱了初二的浮躁和冲动,对自己的人生应该有了定位,但是他们毕竟是孩子,正处于向成年人过渡阶段,学习的耐力和韧性还是需要老师去积极的引导和培养,学习缺乏动力和活力,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合作共进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能力和素质的不断提高,促使他们的历史学习能够做到自我学习、自我检测、自我总结、自我考查、自我探究。面临中考,对九年级学生的要求更高,需要具备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针对初中生阶段特征的教学法的实施
(一)针对七年级阶段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学习习惯的养成的教学法
1、“学案”教学法:以“学案”为先导,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既要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核心的包办教学模式,又要克服“开放式”教学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学案”倡导教师与学生并重,老师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学案”
从基础知识结构的掌握、解题技能的培养到研究和创新能力的开发,对学生学习进行系统的指导。学生借助“学案”自主学习,在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可以培养良好的历史课前预习的学习习惯,为以后的历史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教学中的“学案”尝试一般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1)知识结构、基本线索:包括学科整体知识结构、单元或章的知识结构、各节基本结构线索它是学科知识的基本框架。通过知识结构、线索分析使学生对学习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宏观认识。(2)基本史实概念和观点:基本史实概念的识记、理解和掌握是学好历史的基础。(3)运用能力训练:运用能力训练是检验学生自主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运用能力首先体现为对各种历史问题的分析解答能力。(4)探究、反馈和讨论:从创造力开发的角度看,提出新问题比解决旧问题更具深远意义。
2、多媒体教学法:多媒体教学集声、文、图、像于一体,从视觉、听觉、色彩、动感等多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从而形成深刻的印象,有助于教学水平和效果的提高。而且,这种教学模式在课堂上的使用,使学生更易于理解和记忆,比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具吸引力。它色彩鲜明,画面清晰,在激发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等方面起到很好的作用。例如生产工具,年代久远,城市的孩子不了解,教师讲起来很费劲,学生最后还是似懂非懂。利用多媒体技术使其“动”起来,可一目了然,如曲辕犁、筒车等,从而解决了学生无法感知遥远历史事物的问题,对生产工具的改进促进经济发展的观点,形成了深刻的认识,克服了知识难点。
(二)针对八年级阶段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教学法
1、“问题讨论式”教学法:把教材中存在的疑难问题,由老师或者学生提出来后,再通过大家共同讨论进而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结合初中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及思维方式和思维需求,通过师生设问、师生解问、生生设问、生生解问、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还给学生思考时间,激发学生好奇心和追求真知的愿望,用问题链的形式,把相关内容串联起来,达到乱中理丝的目的,将大难点化解成一个个有内在联系的小问题,通过讨论方式,再辅之以教师适当启发、引导,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从教学的方面讲,这种新鲜的刺激能高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处于一种积极向上的亢奋状态,愿意调动自己的全部力量进行实践。这样做不但能克服学生的畏难心理,而且可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
2、历史课的知识串联法:所谓知识串联法,就是抓住历史线索。这线索犹如网之纲,纲举目张,基本知识就会一网而尽。历史知识一般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个基本要素构成,这是历史课与其他课程的最大区别。这些要素又可演化成为历史的基本线索,并以这些基本线索把相关历史知识串联起来,好像用线串珠子一样。可见,历史教学抓线索是非常重要的。八年级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归纳历史线索的能力,只有掌握了这一能力,才能为分析解决问题打下基础,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对知识线索学习方法的传授。
(三)针对九年级阶段创新能力的培养的教学法
1、案例教学法: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基于新课程标准理念,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深入角色,分析案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创新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向学生提供个别典型的历史事件的具体学习,促使学生掌握同类历史知识的普遍性和共性的内容,帮助学生掌握最本质的、规律的知识。在对个别典型认知的基础上,以个案为起点,与同类知识相比,在学习中举一反三,得出同类知识的认知结构,同时帮助学生克服历史知识繁多的困难,使内容典型化、系列化,从而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了教学效率。
2、历史知识竞赛教学法:当初三学生学完《世界历史》进入综合复习阶段时,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组织初三历史知识竞赛,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将初中历史知识划分为古今中外的改革、杰出的政治家、党的重要会议、三次科技革命等16个专题,并将全年级各班划分成8个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两个专题,但不能重复,代表本班与其他班级比赛,由四个班同一专题小组进行相互交流、评选,然后老师再集中把关,把获得第一名的16个专题材料在各班展示。其中很多专题形式独特,内容详实,学生花了很多功夫,令人耳目一新、赏心悦目。学生的学习劲头、兴趣提高的同时也培养了自主创新的能力。
一、初中生阶段特征分析
(一)七年级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应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廣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生理上,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特点,发挥学生的主动积极性。在教学方法的实践与运用中,要注意把抽象、艰涩的知识用形象的比喻深入浅出的展现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同时,七年级学生刚升初中对于历史学习没有较好的学习习惯,所以在激发兴趣的同时还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二)八年级学生正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处于求知欲望比较强烈的时期,这有利于我们很有效的组织教学,但也存在对学习历史课的重视度不足,思维灵活性不够,缺乏综合、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少数学生学习仍然欠缺积极主动性,这还需要积极进行引导和调动。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三)九年级学生应该说大部分摆脱了初二的浮躁和冲动,对自己的人生应该有了定位,但是他们毕竟是孩子,正处于向成年人过渡阶段,学习的耐力和韧性还是需要老师去积极的引导和培养,学习缺乏动力和活力,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合作共进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能力和素质的不断提高,促使他们的历史学习能够做到自我学习、自我检测、自我总结、自我考查、自我探究。面临中考,对九年级学生的要求更高,需要具备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针对初中生阶段特征的教学法的实施
(一)针对七年级阶段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学习习惯的养成的教学法
1、“学案”教学法:以“学案”为先导,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既要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核心的包办教学模式,又要克服“开放式”教学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学案”倡导教师与学生并重,老师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学案”
从基础知识结构的掌握、解题技能的培养到研究和创新能力的开发,对学生学习进行系统的指导。学生借助“学案”自主学习,在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可以培养良好的历史课前预习的学习习惯,为以后的历史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教学中的“学案”尝试一般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1)知识结构、基本线索:包括学科整体知识结构、单元或章的知识结构、各节基本结构线索它是学科知识的基本框架。通过知识结构、线索分析使学生对学习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宏观认识。(2)基本史实概念和观点:基本史实概念的识记、理解和掌握是学好历史的基础。(3)运用能力训练:运用能力训练是检验学生自主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运用能力首先体现为对各种历史问题的分析解答能力。(4)探究、反馈和讨论:从创造力开发的角度看,提出新问题比解决旧问题更具深远意义。
2、多媒体教学法:多媒体教学集声、文、图、像于一体,从视觉、听觉、色彩、动感等多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从而形成深刻的印象,有助于教学水平和效果的提高。而且,这种教学模式在课堂上的使用,使学生更易于理解和记忆,比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具吸引力。它色彩鲜明,画面清晰,在激发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等方面起到很好的作用。例如生产工具,年代久远,城市的孩子不了解,教师讲起来很费劲,学生最后还是似懂非懂。利用多媒体技术使其“动”起来,可一目了然,如曲辕犁、筒车等,从而解决了学生无法感知遥远历史事物的问题,对生产工具的改进促进经济发展的观点,形成了深刻的认识,克服了知识难点。
(二)针对八年级阶段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教学法
1、“问题讨论式”教学法:把教材中存在的疑难问题,由老师或者学生提出来后,再通过大家共同讨论进而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结合初中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及思维方式和思维需求,通过师生设问、师生解问、生生设问、生生解问、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还给学生思考时间,激发学生好奇心和追求真知的愿望,用问题链的形式,把相关内容串联起来,达到乱中理丝的目的,将大难点化解成一个个有内在联系的小问题,通过讨论方式,再辅之以教师适当启发、引导,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从教学的方面讲,这种新鲜的刺激能高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处于一种积极向上的亢奋状态,愿意调动自己的全部力量进行实践。这样做不但能克服学生的畏难心理,而且可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
2、历史课的知识串联法:所谓知识串联法,就是抓住历史线索。这线索犹如网之纲,纲举目张,基本知识就会一网而尽。历史知识一般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个基本要素构成,这是历史课与其他课程的最大区别。这些要素又可演化成为历史的基本线索,并以这些基本线索把相关历史知识串联起来,好像用线串珠子一样。可见,历史教学抓线索是非常重要的。八年级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归纳历史线索的能力,只有掌握了这一能力,才能为分析解决问题打下基础,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对知识线索学习方法的传授。
(三)针对九年级阶段创新能力的培养的教学法
1、案例教学法: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基于新课程标准理念,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深入角色,分析案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创新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向学生提供个别典型的历史事件的具体学习,促使学生掌握同类历史知识的普遍性和共性的内容,帮助学生掌握最本质的、规律的知识。在对个别典型认知的基础上,以个案为起点,与同类知识相比,在学习中举一反三,得出同类知识的认知结构,同时帮助学生克服历史知识繁多的困难,使内容典型化、系列化,从而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了教学效率。
2、历史知识竞赛教学法:当初三学生学完《世界历史》进入综合复习阶段时,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组织初三历史知识竞赛,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将初中历史知识划分为古今中外的改革、杰出的政治家、党的重要会议、三次科技革命等16个专题,并将全年级各班划分成8个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两个专题,但不能重复,代表本班与其他班级比赛,由四个班同一专题小组进行相互交流、评选,然后老师再集中把关,把获得第一名的16个专题材料在各班展示。其中很多专题形式独特,内容详实,学生花了很多功夫,令人耳目一新、赏心悦目。学生的学习劲头、兴趣提高的同时也培养了自主创新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