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和故事的讲述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6107359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完晓苏的小说《等冯欠欠离婚》,我思考了两个问题。第一,小说的故事是否能够成立,这个故事有何意义?第二,作者是如何讲述这个故事的,有何特点?
  先说第一点。杨耕田等了冯欠欠五年,为冯欠欠作出了巨大的付出,而临近结婚的时候,冯欠欠却投入了别人的怀抱,这可能吗?冯欠欠怎么是这样一个没有人心人性的女人?她在最危难的时候,是杨耕田帮助了她。在五年等待的时间里,杨耕田单是花在她身上的钱,就足足可以砌一座楼房。然而冯欠欠却让杨耕田竹篮打水一场空,年猪都卖了,真皮衣服也买了,新房也布置了,可等来的却是冯欠欠走进了治保主任的家!而冯欠欠同治保主任的接触却只有那么短短的几天,怎么抵得过杨耕田的五年?难道冯欠欠就一点也不觉得对不起杨耕田?就那么毅然决然?也许正是人物名字所暗示的,一个是耕田,一个却是丰收。杨(羊)耕田,马丰收,多么有意味!治保主任马丰收原来是个摘桃子的人,坐享其成。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冯欠欠作出如此违背人性的决定?答案是:房子!小说为了让故事的结局得以成立,一开始就作了铺垫。冯欠欠虽然是个受害者,但冯欠欠却是一个“物质主义”者。这从她一开始接收杨耕田的馈赠就显示出来了。五年前,杨耕田陪同冯欠欠到平顶山找男人,男人没有找回来,冯欠欠干脆与杨耕田好上了。冯欠欠同杨耕田相好,固然有感谢杨耕田的意思,也与对丈夫的反感有关,但一穿上那件假皮服就舍不得脱,便足见是个贪图物质的人。这种人容易为利益而放弃原则。她第一次听说开离婚证明的人是马丰收,她便朝马家的楼房望了一眼。就是这很不起眼的一眼,暴露了她内心深处的秘密,她大概早就眼热马家的楼房了,或许还包含着楼房背后的权势。冯欠欠同杨耕田本来就谈不上有多深的感情,而当马丰收妻子的位置空缺的时候,她走进马家便没有什么不可能的了。作者草灰蛇线,于不经意中暗伏了故事的结局,意外却有理,这也是故事吸引人的地方。
  但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么一个故事?我的回答包括两个方面。其一,从人性的角度,既可以写出杨耕田的善良(到底是“羊”!),同时也表现了冯欠欠的薄情寡义。读者可能情不自禁地要对冯欠欠予以谴责。但这不是主要的。主要的应该是第二点。是什么让一个受到伤害的女人,转而去伤害帮助过她的男人?冯欠欠思维背后的东西是什么?回答应该不难,是权势和物质!晓苏的乡土小说,特点之一,就是在表现乡土的变迁的同时,却暗含着乡土的落后。小说里写到了手机,写到了楼房,写到了中巴车,这些都很现代化。而就是这种表面现代的背后,仍然隐藏着贫困,隐藏着差异,隐藏着落后。而这一切是会推动冯欠欠这样的女人作出有悖良心的选择的。所以,与其谴责冯欠欠,不如反思时代,悲叹时代。人性的弱点和时代局限的合谋,导致了悲剧的发生。这应该就是小说的意义所在。晓苏的乡土小说,正是因为有这种深藏不露的悲剧思索,才在众多的乡土小说中独树一帜。这是晓苏乡土小说的立足之基。
  第二点是讲述方式。《等冯欠欠离婚》的讲述方式很有特点,这个特点充分体现在一个“等”字上。一个等字,生发了故事的曲折;一个等字,给人物的展示和主题的表现营造了空间。等,既可以顺时延宕,又可以逆时回溯,堪称左右逢源。其实这也是晓苏的惯用手法,比如他另一篇很优秀的小说《我们的隐私》,其结构手法与之极其相似。可以说,这篇小说在“等”字上做足了文章,把读者的一颗期待之心,使劲憋在等待之中,一直要到最后才亮出底牌,这在小说技法上也可以称之为蓄势。积蓄得越很,最后的释放就越有力量,小说的全部冲击力即来源于此。但积蓄是一方面,释放又是一方面,积蓄和释放是一对矛盾。小说不能总是捂着盖子,但又不能一下子抖开包袱。朝哪里抖,如何抖,这也是有技巧的。这方面晓苏似乎很有研究。按一般常规,杨耕田等冯欠欠离婚,应该在离婚的困难上着墨,越想离越离不了,这也是一种积蓄。但晓苏偏偏不如此,在他的笔下,离婚虽然有障碍,但却还算顺利。比如冯欠欠的男人并不故意刁难,比如孩子的抚养费也很快筹齐,冯欠欠的姐姐也终于网开一面,一切都顺理成章,一切都迎刃而解,但最后却急转直下,大出读者的意外。这等于说,前面的释放也是一种积压了,而越是这样积压,人物越鲜明,主题越突出,这才是高手。这种结构方式,讲述方式,是这篇小说最值得玩味的。
  
  夏元明,男,著名文学评论家,现居湖北黄冈。
其他文献
从近几年教学和阅卷中看出,我们发现学生作文存在以下几点问题:一类作文不多;中等程度的作文雷同题材多;审题不清,不符题目要求;缺少真情实感,无病呻吟;没有文体感,选材视野不开阔;立足点不高,思考不深。究其原因,我认为他们生活阅历较浅,接触面窄,经验不多;阅读量少,阅读面窄,思想情感贫乏;加之学业负担重,忙于应付其它学科。这种情况下,初三阶段的作文教学该如何进行呢?我认为需要从如下几方面做:    一
语文课要把学生的目光,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除了我们语文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要充分地备课外,我觉得老师教学的语言美是个关键。  美在文采风流  语文课,除具备与其他课程一样的话语明确、精准的共性外,语言还要有文采。比如,在教《为你打开一扇门》这篇课文前,教师可巧妙地选用下面精美语言来导入新课。  如:什么是文学?  庭前花开花落,天空云卷云舒,你觉得真好,这就是文学;  初升的太阳光芒万丈,你觉得
语文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培养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而且要结合语文教材的特点开发学生的智力,陶冶学生的情操。面对综合性如此强的复杂的教学实践,语文老师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应用心理学规律指导语文教学,更容易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优良的心理品质,取得教学上的成功。    充当心理辅导师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因素是学生接受信息的阀门,积极的情感是学生认识活动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本设计针对尚未普及多媒体教学的学校,全面体现了这一目标。  A.教材说明:  《清兵卫与葫芦》是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小说。日本小说家志贺直哉通过对具有独特审美能力、酷爱葫芦,但遭到父亲和教员严重扼杀的清兵卫的形象刻画,体现了要尊重自
语文,是文字、文章、文学和文化的结合体。语文知识的运用是贯穿于每一个人一生的技能,也是一个人个人修养的体现。对于学生而言,语文学习尤其显得重要,关系到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能力。但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本人发现学生对语文的重视程度远没有其他学科高。总的来说,有两种思想在学生中流行:枯燥和畏惧。怎样才能改变学生的这种观念呢?如何让学生从心里喜爱上语文呢?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已经告诉我们答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把“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重要目标,“立足于学生发展”,要求“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学习多角度多层次阅读,对优秀作品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会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我以为,在广泛阅读优秀作品的基础上,重点阅读四
鲁迅的乡土文学作品反映的都是绍兴一带农村和小集镇的生活,《社戏》《故乡》《祝福》《孔乙己》《阿Q正传》等作品,字里行间洋溢着浓烈的乡土情结。作者依据故乡生活的经历“复制”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风俗画、风景画和灰色的世态人情画。  一.鲁迅的乡土情结体现在对家乡民俗的描写上  《社戏》是鲁迅小说中唯一从正面宣泄乡土恋情的一篇。浙东一带乡村之间分为一个一个的“社”,每社均有庙。社庙大多临河而建,前面有一片
送别诗在诗歌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且内容丰富,可谓“说尽故人离别情”。本文就古人送别的时间、送别的仪式、送别的思想感情谈点浅薄的看法。    一、送别的时间    唐代许多诗人喜欢把离别与傍晚结合在一起。“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江上月明胡雁过,淮南木落楚山多。”(刘长卿《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刘长卿《送灵澈》)“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
曾经有一位作者形象地把语文比作是一盘“菜”,一盘男女老幼东西南北皆宜的“大杂烩”,但我们要在这盘“大杂烩”中吃到“特色”,吃出“风味”,并且,要荤素搭配,冷热兼备,干稀俱全。刚开始只感觉这种说法挺新鲜,读完文章细细思量,颇耐人寻味。那么面对这么一盘独特的“大杂烩”,我们该怎样指导作为品尝者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口味和实际,恰到好处地添上独有的佐料,品尝到与众不同的的东西呢?我认为必须“软”“硬”兼施,这
近年来,高考试题中的古诗词鉴赏可谓“园中百花”“枝头红杏”,五彩缤纷,生机盎然。但许多同学因不得其门而入,望之兴叹,望而却步。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读懂诗歌从而取得可人的成绩呢?这就需要我们掌握鉴赏诗歌意象及意境的基本技法。  诗歌中所描绘的意象(或曰形象),即景、物、人(人物形象和抒情主人公形象)。它们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包孕着作者的情感,是诗歌中最基本、最关键的要素,是我们鉴赏诗歌的一把“万能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