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欣赏+”模式;孤独症儿童;接受式音乐治疗
音乐治疗是基于音乐学、心里学与治疗学等学科融合的基础上应用于医学领域种的实践形式。人们在长期的音乐治疗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诸多的应用方法,并得到了实践的检验。接受式音乐治疗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应用形式,它以音乐欣赏为基础,从患者的实际情况出发,用语言交流、非语言表达等多元化的途径使音乐与患者建构起必然的联系.并在相互的交流过程中达到缓解患者病症的作用。孤独症又称为自闭症,它可以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群体上发生,尤以儿童最为明显,所以当今孤独症儿童成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运用接受式音乐治疗的方法对孤独症儿童进行积极的干预,从实际出发缓解他们的症状并使之趋于良兴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学科意义和社会意义。本文试从音乐欣赏的角度出发,结合笔者的实践,就以上问题探讨有效的实施路径。
一、孤独症儿童的临床表现
在不同的语境中,孤独症有着的不同的定义,从专业术语上看,称为全面性发育障碍,是由于神经心里功能异常产生的一种病症。在临床表现上,主要有以下三个特征:
一是社会交往障碍。传统社会学理论认为,社会交往是在一定文化历史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社会之间的“语言与行为上的融通”。并在“融通”的过程中加强了个体内部与社会外部的交流,是个人融人群体最为基本的方式,也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基本途径。孤独症儿童在社会交往方面的障碍主要表现为自我封闭,无论在有意识下还是无意识下缺乏对群体的认识,他们有着自我的发展空间,所“交流”的对象只是个体自身。
二是语言交流障碍。人类在进化的过程,语言是最为重要的标志,通过语言可以传达出各种信息和思想,人类的进步则是建构语言积极运用。孤独症儿童在语言交流上的障碍与医学意义上的“失语”有着根本的不同,孤独症儿童在语言的生理表现上没有太多的障碍,在语言声调、流畅度以及音色、音质等方面均正常化,其最为明显的不同就是“交流错乱”“语序混乱”和“重音颠倒”.主要表现对称谓的颠倒、由于语序问题造成的语义混乱等。在交流的过程中,孤独症儿童经常在同一个话题上翻来覆去,能够在同一语言上重复多次并持续较长的时间。
三是具有行为上的障碍。孤独症儿童经常会对某一事项感兴趣,或者在狭小的空间内活动,他们对新鲜事项并没有太多的感觉,也很少产生兴趣,对事项缺乏追求感和依赖感。
二、接受式音乐治疗的特点
接受式音乐治疗是在音乐欣赏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而运用的治疗方法,通过聆听体验的作用使患者在生理、情绪、理性以及审美层面接受音乐的干预。综合其特点看,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表述:
一是提高患者的听觉接受能力。音乐是一种听觉的艺术,其音响通过空气的传播而进入到人的听觉系统之中,从而引起人们生理和心理上的反应,对于没有经过专业音乐训练的患者来说,他们对音乐的感知主要是停留在对音乐情绪的感知上,如缓慢的旋律往往表现出一种抒情的意境,而节奏律动性较强的音乐则更多地表达出激动的情绪。正式在人们对音乐情绪感知的基础上,才有利于音乐治疗工作的展开,因为音乐可以触及人们的心理情感,可以唤起以往的情感体验,在不间断的训练过程中,以欣赏干预的方法提高患者的听觉接受能力实际上于丰富患者的情感体验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是引发患者的想象和联想。音乐艺术不同于文学、美术等可以通过语义、色彩、造型来传达实际的意义。音乐的基本材料是音响,虽然这也是一种“语言符号”,但是不具有阐明观念的语义性,因此在音乐治疗中,治疗师需要从风格、情绪的角度对音乐进行选择,根据患者病症的程度而选用不同的音乐.这样可以更为有效地引发患者的想象力:除了选择非语义性的器乐作品外,声乐作品也经常被运用到音乐治疗中,由于声乐作品有歌词作为载体,可以通过对歌词的解读以及与患者的交流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如在接受式群体性的音乐治疗中,用欣赏一讨论歌曲的模式可以激发群体性的想象力,特别是在歌词的讨论过程中能够增强患者的语言交流和运用能力。
三是音乐同步与情感共鸣。在接受式音乐治疗中,音乐同步主要表现在即兴演奏和等待时机选择适当的音乐。其前提是治疗师要对患者的情绪状态进行充分地了解。在音樂同步与情感共鸣的实现过程中,音乐情绪色彩的变化尤为重要,当患者的情绪与音乐的情绪达成一致并形成初次的共鸣之后,治疗师要适时地改变音乐的情绪色彩,进入到实现二次共鸣的阶段中。
四是投射式音乐治疗的应用。投射式指的是在音乐治疗的过程中,先通过欣赏的方法让患者进行感知,并在强化聆听的过程中促使患者去产生联想,然后要求患者根据所聆听到的音乐编著情节,最后根据患者所编著的情节由治疗师进行即兴音乐表演,以达到与患者深度交流的目的。所以投射式的治疗方法具有连环、前后衔接的特点,也是由欣赏音乐为基础,逐渐过渡到创作音乐的目的。
三、音乐欣赏模式下对孤独症儿童的干预路径
(一)被试基本情况
被试李某,男,6岁,独生子,于出生后24个月发现生理异常,后被确诊为孤独症。李某症状表现如下:平时不善与人交流,与家人可进行适当的沟通,与陌生人没有目光接触,基本上不与同龄人交往。大多数时间将自己封闭在卧室中自行玩耍。存在较为严重的语言障碍,有时能够断断续续地说出较为完整的话语.但是在语义上较为模糊,当与家人进行交流时,出现重复回答的状况。从其治疗史看,从24个月之后入院进行治疗,由于年龄较小,没有采用药物治疗方式,主要是进行心理的测试和疏导。通过一定时期的心理训练,能够和家人做一些简单的音乐游戏,但也经常表现出不合作的情况,从和音乐的接触上看,对音高、音调有知觉,不排斥但也并十分乐意接受。
(二)音乐欣赏模式下干预过程
在本次治疗过程中,主要分为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分别有着不同目标、内容以及结果,现将四个阶段的干预过程表述如下: 1.第一阶段治疗过程
本次治疗的目标是从社会交往的角度,建构治疗师与患者之间的人际交往关系,达到两者能够基本交流的目标,也为进一步进行接收式音乐治疗做好基础。在实施的过程上分成两步,由于第一次接受治疗,所以采用播放音乐和自弹自唱的方式供患者进行欣赏.这样有助于拉近与患者的距离,也可以建立彼此之间的信任关系。在播放曲目的选择上,本人播放了一首由钢琴弹奏的《海边的夏天》,在温暖和轻松的音响中可以与患者建立起轻松自由的关系,接下来本人用吉他彈唱了一首《你好歌》,在歌词中加入了患者的名字,这样可以将患者的吸引力转移过来,在弹唱之前提示患者要面带微笑进行聆听,也可以和笔者进行点头、握手等问候行动。同时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将患者的注意力集中到笔者身上,初次形成目光上的交流。从第一阶段的治疗结果看,通过两次音乐欣赏实践的活动,患者开始有了对音乐的注意力.特别是对音乐中的节奏表现得较为敏感,在与本人的沟通上,患者还并不是十分的活跃。在《你好歌》的弹唱与交流活动中,患者对歌曲有着较为明显的专注力,当本人用歌声和患者交流时,能够用“你好”进行回应。在这一阶段治疗后期,患者开始关注室内环境,能够看出他开始对环境感兴趣。
2.第二阶段治疗过程
本次治疗的目的是增强与患者的交流,打开患者的心扉,建立最为基本的语言沟通方式,同时促进治疗师与患者之间的目光接触。在治疗内容上,本人采用欣赏歌曲+歌唱的模式,在两个实施过程中观察患者的反映。选择的曲目是《名字歌》,首先播放歌曲,在歌曲轻松愉快的律动中让患者能够放松心情。通过第一阶段的治疗,患者与本人已经建立起了基本的信任,可以用简单的话语进行交流。在聆听过程中,本人通过拍手、拍腿等体态动作与患者进行行动上的交流,可以发现患者也开始律动起来,两人之间形成了互动。从本阶段的治疗结果看,患者的交流活动逐渐多了起来,本人在对患者进行音乐干预和行动干预时,患者从精神和体态上表现得十分积极.通过目光与本人进行了较多的互动,这也表明第一阶段的治疗发挥了基础的效力。在本次治疗的后期,患者的主动性表现得十分积极,本人所设计的指令动作也基本能够做到。
3.第三阶段的治疗
本阶段治疗的目标是促进患者与治疗师的深度互动,并能够在合作中完成一定的实践。在实施的内容上,采用了欣赏+角色表现的模式。本人首先播放了法国作曲家圣桑创作的《动物狂欢节》中“袋鼠”旋律片段,向患者暗示袋鼠奔跑、跳跃的动作,这与第一阶段所播放的舒缓风格的音乐有所不同,主要是通过明显的节奏来调动患者的心情和参与度,在歌曲方面,则选择了《小兔子乖乖》和《幸福拍手歌》,从节奏的角度看,所选用的器乐曲以及声乐曲在风格上具有相似性。在具体实施上,则是通过歌唱示范、动作表现、伴唱合作的方式进行。从本次治疗的结果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患者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能够根据音乐的节奏律动做出的相应的动作,本人发现,患者的动作比较合拍,表现出一定的节拍感,二是在目光上和本人有了较多的交流,能够表现出较为愉悦、欢快的情绪。三是在本人的伴奏下,患者可以跟随本人唱出歌词的内容,并加入了相应动作,这说明患者在语言交流方面获得了较多的改善。
4.第四阶段的治疗
本次治疗的目标是使患者的交流能力做到更深层次的增强。在具体实施上,本人并没有增加新的曲目,而是将前三个阶段所欣赏的器乐曲以及声乐曲进行了复习。通过治疗发现,患者对前面所欣赏和歌唱的曲目有了一定的记忆,在连续的实践过程中,患者与本人已经形成了积极的配合,与本人的目光交流可以达到15秒以上,在音乐实践上和本人合作得十分成功。
通过以上四个阶段的治疗可以看出.在对孤独症儿童实施接受式音乐治疗时,通过以音乐欣赏为基础,然后紧接着辅之以节奏律动、歌唱等具体的实践活动,可以对患者交流能力的培养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在治疗的过程中目标不能够定得太高,从小目标开始逐渐地深入,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科学合理地规划和进行。
四、音乐欣赏模式下对孤独症儿童治疗启示
笔者通过运用接受式音乐治疗方法对孤独症儿童的干预,认为在音乐欣赏模式下,运用此种治疗方法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对患者的情况要进行深度的了解。由于孤独症在临床上心理与行为表现的多样性,音乐治疗师需要对所治疗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了解.在很多机构以及个人对孤独症儿童进行治疗的过程中,由于存在盲目性的心理,所以在治疗过程中采用了千篇一律的治疗方法,以致于没有能够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在本次治疗中,本人主要对患者的家庭情况、病史以及成长史进行了深入了了解,从临床表现的实际出发,设计了四个阶段的治疗方案,针对患者在语言交流方面的障碍,认为采用“音乐欣赏+”的模式可以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病症。
二是在音乐曲目的选择上要有所甄别。在古今中外的音乐艺术实践中,产生了诸多优秀的作品,特别是由于各地区、各民族实际情况的不同和作曲家创作理念的不同,在音乐风格上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所以从音乐治疗的角度看,在对曲目的定位上要进行甄别。在孤独症儿童的治疗上,针对患者的具体病症,需要从音乐风格和音乐情绪两个方面进行选择。在对被试李某的第一阶段治疗过程中,首先选择了一首舒缓的钢琴作品,这样对于稳定患者的情绪具有积极作用,然后再引入律动较为明显的歌曲,从欣赏和弹唱相结合的角度使患者的注意力能够集中到音乐中来。在接下来几个阶段的治疗中,由于患者和本人的交流逐渐增加,信任度也随之增长,所以选用律动性较强的曲目可以调动起患者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三是在治疗的过程中,治疗师要始终观察患者的心理和生理活动。在每一次治疗的过程中都是具有一定目的性的,因患者个人情况的不同,导致在各个阶段的治疗中有着不同的表现。作为治疗师而言,在治疗过程中观察患者的心理和生理活动,可以适时地调整治疗的方案和方法,从而能够使治疗的目的能够有效达成。在本次治疗中,每一个阶段分别运用了不同的模式.如“欣赏+歌唱”“欣赏+表演”等,这些模式的运用虽然都是以音乐欣赏为基础,但是在深度治疗中所采用的具体实践是不同的,因此在目标的达成上十分地顺利,而前提则是依据患者的心理和生理活动,如在第二阶段中,患者在音乐活动中的参与度十分积极,并能够与本人形成一定默契的配合,所以在第三阶段中加入了角色表演的内容,使患者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
结语
孤独症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在对他们进行音乐治疗的过程中.接受式治疗方法可以起到有效缓解病症的作用。如果只单纯地运用音乐欣赏的方法则难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因此笔者在进行音乐治疗时,则是在音乐欣赏的基础上加入了歌唱、角色表演的活动,这样有利于调动起患者参与音乐活动的积极性。由此对于音乐治疗师而言,在运用音乐治疗的方法时,要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从辩证的角度“对症下药”,在具体的干预途径上不能照本宣科,而是要采用变通的方法进行实践,这样才能够在方法运用上体现出创新的价值。音乐治疗作为一种与时俱进的学科.决定了治疗师的应用思维需要处于不断地变化过程中,这不仅是学科专业的要求所在,也是体现学科知识和理论应用的价值所在。
音乐治疗是基于音乐学、心里学与治疗学等学科融合的基础上应用于医学领域种的实践形式。人们在长期的音乐治疗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诸多的应用方法,并得到了实践的检验。接受式音乐治疗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应用形式,它以音乐欣赏为基础,从患者的实际情况出发,用语言交流、非语言表达等多元化的途径使音乐与患者建构起必然的联系.并在相互的交流过程中达到缓解患者病症的作用。孤独症又称为自闭症,它可以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群体上发生,尤以儿童最为明显,所以当今孤独症儿童成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运用接受式音乐治疗的方法对孤独症儿童进行积极的干预,从实际出发缓解他们的症状并使之趋于良兴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学科意义和社会意义。本文试从音乐欣赏的角度出发,结合笔者的实践,就以上问题探讨有效的实施路径。
一、孤独症儿童的临床表现
在不同的语境中,孤独症有着的不同的定义,从专业术语上看,称为全面性发育障碍,是由于神经心里功能异常产生的一种病症。在临床表现上,主要有以下三个特征:
一是社会交往障碍。传统社会学理论认为,社会交往是在一定文化历史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社会之间的“语言与行为上的融通”。并在“融通”的过程中加强了个体内部与社会外部的交流,是个人融人群体最为基本的方式,也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基本途径。孤独症儿童在社会交往方面的障碍主要表现为自我封闭,无论在有意识下还是无意识下缺乏对群体的认识,他们有着自我的发展空间,所“交流”的对象只是个体自身。
二是语言交流障碍。人类在进化的过程,语言是最为重要的标志,通过语言可以传达出各种信息和思想,人类的进步则是建构语言积极运用。孤独症儿童在语言交流上的障碍与医学意义上的“失语”有着根本的不同,孤独症儿童在语言的生理表现上没有太多的障碍,在语言声调、流畅度以及音色、音质等方面均正常化,其最为明显的不同就是“交流错乱”“语序混乱”和“重音颠倒”.主要表现对称谓的颠倒、由于语序问题造成的语义混乱等。在交流的过程中,孤独症儿童经常在同一个话题上翻来覆去,能够在同一语言上重复多次并持续较长的时间。
三是具有行为上的障碍。孤独症儿童经常会对某一事项感兴趣,或者在狭小的空间内活动,他们对新鲜事项并没有太多的感觉,也很少产生兴趣,对事项缺乏追求感和依赖感。
二、接受式音乐治疗的特点
接受式音乐治疗是在音乐欣赏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而运用的治疗方法,通过聆听体验的作用使患者在生理、情绪、理性以及审美层面接受音乐的干预。综合其特点看,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表述:
一是提高患者的听觉接受能力。音乐是一种听觉的艺术,其音响通过空气的传播而进入到人的听觉系统之中,从而引起人们生理和心理上的反应,对于没有经过专业音乐训练的患者来说,他们对音乐的感知主要是停留在对音乐情绪的感知上,如缓慢的旋律往往表现出一种抒情的意境,而节奏律动性较强的音乐则更多地表达出激动的情绪。正式在人们对音乐情绪感知的基础上,才有利于音乐治疗工作的展开,因为音乐可以触及人们的心理情感,可以唤起以往的情感体验,在不间断的训练过程中,以欣赏干预的方法提高患者的听觉接受能力实际上于丰富患者的情感体验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是引发患者的想象和联想。音乐艺术不同于文学、美术等可以通过语义、色彩、造型来传达实际的意义。音乐的基本材料是音响,虽然这也是一种“语言符号”,但是不具有阐明观念的语义性,因此在音乐治疗中,治疗师需要从风格、情绪的角度对音乐进行选择,根据患者病症的程度而选用不同的音乐.这样可以更为有效地引发患者的想象力:除了选择非语义性的器乐作品外,声乐作品也经常被运用到音乐治疗中,由于声乐作品有歌词作为载体,可以通过对歌词的解读以及与患者的交流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如在接受式群体性的音乐治疗中,用欣赏一讨论歌曲的模式可以激发群体性的想象力,特别是在歌词的讨论过程中能够增强患者的语言交流和运用能力。
三是音乐同步与情感共鸣。在接受式音乐治疗中,音乐同步主要表现在即兴演奏和等待时机选择适当的音乐。其前提是治疗师要对患者的情绪状态进行充分地了解。在音樂同步与情感共鸣的实现过程中,音乐情绪色彩的变化尤为重要,当患者的情绪与音乐的情绪达成一致并形成初次的共鸣之后,治疗师要适时地改变音乐的情绪色彩,进入到实现二次共鸣的阶段中。
四是投射式音乐治疗的应用。投射式指的是在音乐治疗的过程中,先通过欣赏的方法让患者进行感知,并在强化聆听的过程中促使患者去产生联想,然后要求患者根据所聆听到的音乐编著情节,最后根据患者所编著的情节由治疗师进行即兴音乐表演,以达到与患者深度交流的目的。所以投射式的治疗方法具有连环、前后衔接的特点,也是由欣赏音乐为基础,逐渐过渡到创作音乐的目的。
三、音乐欣赏模式下对孤独症儿童的干预路径
(一)被试基本情况
被试李某,男,6岁,独生子,于出生后24个月发现生理异常,后被确诊为孤独症。李某症状表现如下:平时不善与人交流,与家人可进行适当的沟通,与陌生人没有目光接触,基本上不与同龄人交往。大多数时间将自己封闭在卧室中自行玩耍。存在较为严重的语言障碍,有时能够断断续续地说出较为完整的话语.但是在语义上较为模糊,当与家人进行交流时,出现重复回答的状况。从其治疗史看,从24个月之后入院进行治疗,由于年龄较小,没有采用药物治疗方式,主要是进行心理的测试和疏导。通过一定时期的心理训练,能够和家人做一些简单的音乐游戏,但也经常表现出不合作的情况,从和音乐的接触上看,对音高、音调有知觉,不排斥但也并十分乐意接受。
(二)音乐欣赏模式下干预过程
在本次治疗过程中,主要分为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分别有着不同目标、内容以及结果,现将四个阶段的干预过程表述如下: 1.第一阶段治疗过程
本次治疗的目标是从社会交往的角度,建构治疗师与患者之间的人际交往关系,达到两者能够基本交流的目标,也为进一步进行接收式音乐治疗做好基础。在实施的过程上分成两步,由于第一次接受治疗,所以采用播放音乐和自弹自唱的方式供患者进行欣赏.这样有助于拉近与患者的距离,也可以建立彼此之间的信任关系。在播放曲目的选择上,本人播放了一首由钢琴弹奏的《海边的夏天》,在温暖和轻松的音响中可以与患者建立起轻松自由的关系,接下来本人用吉他彈唱了一首《你好歌》,在歌词中加入了患者的名字,这样可以将患者的吸引力转移过来,在弹唱之前提示患者要面带微笑进行聆听,也可以和笔者进行点头、握手等问候行动。同时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将患者的注意力集中到笔者身上,初次形成目光上的交流。从第一阶段的治疗结果看,通过两次音乐欣赏实践的活动,患者开始有了对音乐的注意力.特别是对音乐中的节奏表现得较为敏感,在与本人的沟通上,患者还并不是十分的活跃。在《你好歌》的弹唱与交流活动中,患者对歌曲有着较为明显的专注力,当本人用歌声和患者交流时,能够用“你好”进行回应。在这一阶段治疗后期,患者开始关注室内环境,能够看出他开始对环境感兴趣。
2.第二阶段治疗过程
本次治疗的目的是增强与患者的交流,打开患者的心扉,建立最为基本的语言沟通方式,同时促进治疗师与患者之间的目光接触。在治疗内容上,本人采用欣赏歌曲+歌唱的模式,在两个实施过程中观察患者的反映。选择的曲目是《名字歌》,首先播放歌曲,在歌曲轻松愉快的律动中让患者能够放松心情。通过第一阶段的治疗,患者与本人已经建立起了基本的信任,可以用简单的话语进行交流。在聆听过程中,本人通过拍手、拍腿等体态动作与患者进行行动上的交流,可以发现患者也开始律动起来,两人之间形成了互动。从本阶段的治疗结果看,患者的交流活动逐渐多了起来,本人在对患者进行音乐干预和行动干预时,患者从精神和体态上表现得十分积极.通过目光与本人进行了较多的互动,这也表明第一阶段的治疗发挥了基础的效力。在本次治疗的后期,患者的主动性表现得十分积极,本人所设计的指令动作也基本能够做到。
3.第三阶段的治疗
本阶段治疗的目标是促进患者与治疗师的深度互动,并能够在合作中完成一定的实践。在实施的内容上,采用了欣赏+角色表现的模式。本人首先播放了法国作曲家圣桑创作的《动物狂欢节》中“袋鼠”旋律片段,向患者暗示袋鼠奔跑、跳跃的动作,这与第一阶段所播放的舒缓风格的音乐有所不同,主要是通过明显的节奏来调动患者的心情和参与度,在歌曲方面,则选择了《小兔子乖乖》和《幸福拍手歌》,从节奏的角度看,所选用的器乐曲以及声乐曲在风格上具有相似性。在具体实施上,则是通过歌唱示范、动作表现、伴唱合作的方式进行。从本次治疗的结果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患者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能够根据音乐的节奏律动做出的相应的动作,本人发现,患者的动作比较合拍,表现出一定的节拍感,二是在目光上和本人有了较多的交流,能够表现出较为愉悦、欢快的情绪。三是在本人的伴奏下,患者可以跟随本人唱出歌词的内容,并加入了相应动作,这说明患者在语言交流方面获得了较多的改善。
4.第四阶段的治疗
本次治疗的目标是使患者的交流能力做到更深层次的增强。在具体实施上,本人并没有增加新的曲目,而是将前三个阶段所欣赏的器乐曲以及声乐曲进行了复习。通过治疗发现,患者对前面所欣赏和歌唱的曲目有了一定的记忆,在连续的实践过程中,患者与本人已经形成了积极的配合,与本人的目光交流可以达到15秒以上,在音乐实践上和本人合作得十分成功。
通过以上四个阶段的治疗可以看出.在对孤独症儿童实施接受式音乐治疗时,通过以音乐欣赏为基础,然后紧接着辅之以节奏律动、歌唱等具体的实践活动,可以对患者交流能力的培养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在治疗的过程中目标不能够定得太高,从小目标开始逐渐地深入,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科学合理地规划和进行。
四、音乐欣赏模式下对孤独症儿童治疗启示
笔者通过运用接受式音乐治疗方法对孤独症儿童的干预,认为在音乐欣赏模式下,运用此种治疗方法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对患者的情况要进行深度的了解。由于孤独症在临床上心理与行为表现的多样性,音乐治疗师需要对所治疗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了解.在很多机构以及个人对孤独症儿童进行治疗的过程中,由于存在盲目性的心理,所以在治疗过程中采用了千篇一律的治疗方法,以致于没有能够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在本次治疗中,本人主要对患者的家庭情况、病史以及成长史进行了深入了了解,从临床表现的实际出发,设计了四个阶段的治疗方案,针对患者在语言交流方面的障碍,认为采用“音乐欣赏+”的模式可以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病症。
二是在音乐曲目的选择上要有所甄别。在古今中外的音乐艺术实践中,产生了诸多优秀的作品,特别是由于各地区、各民族实际情况的不同和作曲家创作理念的不同,在音乐风格上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所以从音乐治疗的角度看,在对曲目的定位上要进行甄别。在孤独症儿童的治疗上,针对患者的具体病症,需要从音乐风格和音乐情绪两个方面进行选择。在对被试李某的第一阶段治疗过程中,首先选择了一首舒缓的钢琴作品,这样对于稳定患者的情绪具有积极作用,然后再引入律动较为明显的歌曲,从欣赏和弹唱相结合的角度使患者的注意力能够集中到音乐中来。在接下来几个阶段的治疗中,由于患者和本人的交流逐渐增加,信任度也随之增长,所以选用律动性较强的曲目可以调动起患者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三是在治疗的过程中,治疗师要始终观察患者的心理和生理活动。在每一次治疗的过程中都是具有一定目的性的,因患者个人情况的不同,导致在各个阶段的治疗中有着不同的表现。作为治疗师而言,在治疗过程中观察患者的心理和生理活动,可以适时地调整治疗的方案和方法,从而能够使治疗的目的能够有效达成。在本次治疗中,每一个阶段分别运用了不同的模式.如“欣赏+歌唱”“欣赏+表演”等,这些模式的运用虽然都是以音乐欣赏为基础,但是在深度治疗中所采用的具体实践是不同的,因此在目标的达成上十分地顺利,而前提则是依据患者的心理和生理活动,如在第二阶段中,患者在音乐活动中的参与度十分积极,并能够与本人形成一定默契的配合,所以在第三阶段中加入了角色表演的内容,使患者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
结语
孤独症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在对他们进行音乐治疗的过程中.接受式治疗方法可以起到有效缓解病症的作用。如果只单纯地运用音乐欣赏的方法则难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因此笔者在进行音乐治疗时,则是在音乐欣赏的基础上加入了歌唱、角色表演的活动,这样有利于调动起患者参与音乐活动的积极性。由此对于音乐治疗师而言,在运用音乐治疗的方法时,要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从辩证的角度“对症下药”,在具体的干预途径上不能照本宣科,而是要采用变通的方法进行实践,这样才能够在方法运用上体现出创新的价值。音乐治疗作为一种与时俱进的学科.决定了治疗师的应用思维需要处于不断地变化过程中,这不仅是学科专业的要求所在,也是体现学科知识和理论应用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