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的寂寞感与极权主义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bc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阿伦特来说,政治写作绝非学院体制里的知识生产,它是作者与自我的心灵对话,更是与“遗忘的艺术”之间的一场旷日持久的精神斗争。二战之后,面对1933年到1945年的纳粹德国留下的累累血痕与人性惨剧,战后的德国知识分子绝大多数采取鸵鸟式的回避态度。《极权主义的起源》正是阿伦特苦心孤诣地直面和省思这段历史经验的“成果”。
  作为一位从德国流亡到美国的犹太裔思想家,阿伦特对于纳粹德国以及与之相似的前苏联斯大林时期的暴政,有着一份特殊的创深痛巨的体验。可以说,《极权主义的起源》整本书都是围绕着一个问题展开,即是:作为一种前所未有而惨绝人寰的极权主义运动是如何在历史里出现并展开的?在阿伦特看来,极权主义的本质就是恐怖统治,这种恐怖统治是建立在对于人性中的恐惧与自私等幽暗面的操弄之上。
  极权主义是一种崭新的政治架构,这种政治架构消弭了公共生活与私人生活的界线,将政治的元素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导致人人在弥漫而亢奋的集体情绪里癫狂,而无所逃遁于天地之间,但是从根本上来说,这种恐怖政治又是反政治和空洞无物的,是一种建立在种族血统论和。阶级出身论基础上的“心灵宰制术”。依照阿伦特的解释,政治本来应该是具有公民美德与自主人格的个体在公共空间里的政治实践,而极权主义政治恰恰是反对这一切的。
  极权主义既漠视公民的自主性,也摧毁公共空间。就前者而言,通过政治暴力、社会区隔与意识形态等方式,极权主义展现的是霍布斯所谓的一切人对一切人的丛林战争状态。就后者而言,在政治恐怖之下,人基于血缘、地缘、友谊、学缘等所建立的私人生活空间完全被粉碎,政治原则成为指导一切的根本,它以崇高的名义唤醒并鼓励人性深处最邪恶的冲动,并将这种冲动组织化成对他人的公开羞辱与暴行。
  正是在压制与毁灭公民的内在自我,以及对日常空间的全面占领之基础上,现代社会一个特殊的群体产生了,这就是阿伦特反复寻思的“群众”。依照她的解释,产生于社会阶级崩溃之后的群众,失去了社群的归属感,与生活世界日益疏离,丧失了一个共同之世界,漂泊无根,正希望跟某种永恒的、操纵万事万物的巨大势力结合成一体,因为唯有攀住这股力量,这些漂浮于厄运浪潮前泅水者,才能感觉安全稳当。纳粹党员与布尔什维克党利用和操纵群众的这种“漂泊无依”和“多余无用”的群体心理,建构出二套包罗万象全知全能的意识形态来迎合群众“反抗平庸”的内在渴望。
  极权主义运动的宣传用这套意识形态来教导人民的思想,使人民的思想脱离了经验与实相;它往往试图在每一种公众的、可目睹的事件里插入“秘密的意义”,也常常怀疑每一种公众的政治行为背后都隐藏着一种“不为人知的意图”。这套意识形态与政治暴力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摧毁了个人所有的自由,也蔑视着任何的人格独立,最后必然导致的结果就是“寂寞”。在阿轮特看来,寂寞与孤独并非一回事,后者意味着人与自我的相处,是一切创造性活动的前提,而寂寞却是在全面恐怖的极权主义暴致之下的人的精神状态,其核心即是人心中生成的不属于这个世界的感觉(这也是人最绝望的体验)。
  “寂寞”成为极权主义政府及其意识形态或逻辑思辩的本质,成为极权主义统治之下的每一个人日常的心理经验。这种“寂寞”感产生的原因就在于:极权主义的统治抹煞了人与人之间彼此对话的空间,迫使人彼此敌视、斗争,甚至也摧毁了人在“隔绝、孤立”时所具有的创造潜能;而这种“寂寞”之所以让人难以承受,就在于它使人丧失了自我。而人一旦丧失自我,他就不再信赖自己,也就是说:丧失他思想的同伴,丧失了在这个世界上体认一切事物所必需的、根本的自信心,置身于如是的处境当中,自我跟世界,思想与体认的能力一起丧失殆尽。
  由此可见,阿伦特在对于极权主义现象的反思中,最为着力处即在于一个有内在自我和自主人格的自由公民如何能从极权主义暴政的废墟上生长出来,而这关切到人之所以为人应该禀赋的尊严与博大。在阿伦特看来,实现这一目标的首要前提是对于极权主义(以及与之相伴生的犬儒主义)必需严肃地对待与关切,而进行深度的历史反思与人性反省,只有在实现这个前提之后,我们才能谈人性的重建与道德的复苏,才能讨论公民在公共空间里的政治实践如何可能的问题。
  对此,阿伦特无疑既忧心忡忡,又有着审慎的期待,忧虑是因为“现今这个时代,由于世界各地的人口与无家可归之‘难民’的人数日益增加,如果我们还以功利主义的概念来思考置身的世界,他们就成为多余无用的东西。各处各地所发生的政治、社会与经济的事件,显然,跟极权主义把人制造成‘多余无用之物’的措施,两者之间,有默契的阴谋串通在。”而期待是因为阿伦特相信“历史的每一终结之处必然包含着一崭新的开端;这个开端即是一项承诺,也是每一个终点唯一能产生的‘信息’。在一个新的开端成为历史事件之前,创造这个新开端乃是人最优越、高超的能力,从政治的角度来看,它可以说是人的自由。”
  《极权主义的起源》是阿伦特反思极权主义的第一本著作。有趣的是,刚刚出版的这本经典的中文版版权页上居然还印着4个久违的小字:“内部发行”。
其他文献
媒体    [美]《新闻周刊》7月13日  谁是中国的消费者?  目前,关于世界经济最热门的讨论不是美国的命运,而是中国的命运,它是金融危机最大的受害者,还是最成功的幸存者?迄今为止所有的信息都指向后者。尽管经济长期以来依赖对美出口,5月份的出口总量下降了26.4%,但中国经济仍然呈现出强劲增长的势头。5月份国内零售总额增长了15.2%,房子和汽车的销售也大幅增长。在某种程度上,这似乎是中国经济即
如果有人问,当今中国对世界影响最大的是什么?答案一定各种各样。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让人感动的东西一定不如深刻改变人们生活的东西更持久。果然,著名的新加坡资政李光耀最近就提醒说,中国应对川震手法虽获赞赏,然而当同情心消失之后,西方国家为这个大国的崛起对世界的影响而产生的忧虑必定再度泛起。  如果说政治议题,更多的是见招拆招,那么经济的相互渗透则是难以抵挡的。你那边热钱搅动着中国的经济局势,我这边强大的
在短短4年多的时间里,印共(毛)就从一个四分五裂的小角色迅速成长为印度政府的头号威胁,这不能不让人感到惊奇。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其能在印度这么一个大国里撑起一片“红天”的呢?    2009年2月上中旬,印度连续发生3起警察惨遭毒手事件,共造成29名警察死亡,数十人受伤。这些事件的作案者均系近年来声名鼎沸的印度共产党(毛主义)。  据印度内政部的统计,印度全国发生的91%的暴力事件和89%的因暴力事件
全球金融危机缓和以及实体经济的触底反弹,使得资金的风险承受能力更强,对盈利水平的要求变得更高。从现在的趋势来看,热钱再度涌入中国的可能性已经愈来愈大了。    中投越来越耐不住几个月未“出海”的寂寞了。继6月2日拟增持大摩12亿美元普通股之后,中投正将目光转向英国。伦敦金融城市长陆毅安(lanluder)透露,中投公司正认真考虑在英国投资。中投董事长楼继伟在4月份的博鳌论坛期间曾表示,会积极考虑投
在媒体建构的世界里,没有使用权便没有发言权。公众频道的精神,一言以蔽之,就是民主。  1月12日,香港立法局议员及“民间电台”成员共6人被控违反禁令藐视法庭引起轩然大波。事因2003年7月后,香港民主意识高涨,批评时政的网上电台、私人电台纷纷涌现,它们有些没有申请牌照,有些申请被拒后继续非法运作,2005年成立的“民间电台”便是其中之一。  去年11月,香港政府采取行动,控告民间电台非法广播。1月
对于年均贸易额达到上千亿美元的台海两岸来说,类似货币无法通汇这样的不便显得不可思议。但这只是麻烦的一部分,内地台商还得面对诸如两岸物流不畅、双重征税、融资困难、执业就业资格不明等问题。而问题的根本,大多在于隔绝的政治环境使政策法规无法对接。    马英九在其竞选台湾地区领导人时作出的三项承诺,倘若当选,就职后率先实现“周末包机”、“大陆居民来台观光”及“扩大小三通”,现已全部兑现。这些让台商及相关
看待中美关系,应该关注具体的功能性问题,而不是纠缠于给中美关系定性,或泛泛地谈论战略大局。面对一个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者,或者一个因人民币升值而受损失的中国外贸企业,讲什么“要以中美关系大局为重”,是没有意义的。    美国没有衰落    《南风窗》:伊拉克战争以来,关于美国衰落的讨论不绝于耳,您对此有何评价?您如何看待今天美国的国际地位?  王缉思:美国衰落论不是近年来出现的。1946年毛泽东就说
想知道这位环境督查官先生都会干些什么吗?通俗而言,他的职责就是带领手下在华北六省来回跑,掀井盖、钻下水道、和人吵架。    夜间22点,校改完翌日早间报送国家环保部领导的报告之后,熊跃辉准备离开办公室。站在写字台旁,他拨出了当天最后一个电话,那是打给家里的。在电话里他对妻子说,“我马上就回来了,下点面条吧”。  这是11月10日,北京初冬。白天他去了一趟天津市,与当地环境保护局进行工作衔接,向他们
在华韩资“撤离”差不多已持续10年,2008年不过是达到了一个小高潮。用工成本上升和外资企业税率的调整,是韩资新一波撤离的主要原因。    “现在中国的经济环境和以前不一样,韩国企业也要适应这种变化……部分韩国企业遇到危机,这就要更加突出前进。”李明博明末访华期间,在山东青岛这样给受到韩企“半夜逃遁”现象困扰的韩国侨民和企业家打气。李明博还拜托中共山东省委书记姜异康说:“目前仍有不少韩资中小企业遇
目前国内的能源政策实际是在“对赌”,是以中国经济多年的积累,与国际赌家以及这些赌家背后的大国进行没有把握的“赌博”。原油价格之战实际是经济之战,比的是对经济危机的抗御能力,以及在危机爆发后的调整能力。而这,正应该是中国最大的担心。    中国印度等实行巨额油价补贴的国家若上调成品油价格,或直接实行油价自由浮动后,国际油价却会出现爆跌?这是一个挺大的悖论。  而问题正是,主动地向上调整油价,并且进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