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出示目标、个体探究、合作探究、交流探究、检测反馈、评议回味”六环节教学模式,能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和创新能力。我们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此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初中语文;六环节教学法;步骤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0)10-0021-03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校语文教师针对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新课程教学实践,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方法进行了六方面的尝试,其具体的做法是变原来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引入新课、讲授知识、课堂小结、巩固练习)为创景设问,出示目标;学生自学,个体探究;小组互学,合作探究;教师导学,交流探究;当堂训练,检测反馈;学生总结,评议回味的“六环节教学法”。
教学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面向全体。以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为中心,以提高课堂的最大实效性,达到教学目的,并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为出发点,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创新学习的能力。教学过程中遵循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多学少教,以学论教的原则。[1]其具体操作如下。
一、创景设问,出示目标
1.教师首先通过各种手段创设情景,我们一般控制在5分钟以内。
要求能根据课文类型、内容,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创设一种情景,或以游戏、学生表演、故事、音乐开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然后教师或师生共同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重点,做到心中有数。
在“创景设问”过程中,我们主要采用了这样一些做法:
⑴运用成语,进行创景设问。
案例一:《曹刿论战》一文创景设问:
用一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成语导入,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教学《曹刿论战》时,我在黑板上写了一个成语“一鼓作气”,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成语的意思吗?大家马上开始翻阅成语词典,然后举手回答,我就接着说下去:大家知道这个成语出自哪吗?具体故事又是怎样的?自然引出《曹刿论战》,然后指明本课的学习目标。这样,学生兴趣浓厚,求知欲强烈。
⑵运用诗歌进行创景设问。
诗歌(包括词)语言凝练,想象丰富,含义深刻,表现力强。教学实践证明:用与新课有关的诗歌(词)创设学习情景,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开拓视野,而且能激活学生思维,调动学生情感,创造与之相应的课堂气氛。
案例二:《再别康桥》一文创景设问:
师:自古多情伤离别”,离愁别绪是诗歌永恒的主题。我们过去也学过不少抒写离别之情的诗歌,同学们能否当堂背诵?
生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生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生3:“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师:是的,有人说,《再别康桥》是20世纪中国最出色的一首离别诗,它像一首轻柔优美的小夜曲,诗人自由的天性、潇洒飘逸的风格与康桥宁静秀丽的自然景色融为一体。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再别康桥》,看看诗人徐志摩如何抒写离别之情?
诗歌引入,学生兴味十足,同时留下悬念,激活思维。
⑶运用多媒体进行创景设问。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形成合理的教学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教师通过多媒体可以形象直观的讲清一些很难描述的课程内容,学生可以更形象的去理解和掌握相应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进行创景设问,能使学生尽快进入理想的学习境界,由此及彼,触景生情。
案例三:《背影》一文创景设问
让学生看《一位父亲读给儿子的一封信》视频片断,看后说说自己的感受,这样创设情景,渲染凝重的氛围,有助于学生进入文本,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初二学生有朴素的情感,丰富敏感的心灵,但由于文章的年代久远,年龄和时代的限制,根本无法体会作者情感,因此学习本课仍需努力创设情景,唤起学生内心的情感,进入情景学习。
⑷运用故事进行创景设问。
案例四:《小巷深处》一文创景设问:
在讲《小巷深处》时,我先讲述了一个故事:1999年“十一黄金周”,在桂州麻岭风景区,正在运行的缆车突然坠落。就在缆车坠落深谷的刹那,一对年轻的夫妇用双手,高高托举起自己两周岁半的儿子。结果父母双双遇难,儿子却安然无恙。这感天动地的父母之爱,打动了很多人,也深深的打动了歌手韩红。韩红毅然收养了这个孩子为义子,这个故事也因此被传为佳话。还有一个与之类似的故事,却很少有人知道。在一条深深的小巷里生活着一个极贫穷而盲眼的老人,她收养孤儿的故事同样感人至深,催人泪下。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小巷深处》,去感受那份真挚的母爱。
故事和课文中的盲母收养孤儿的事,有异曲同工之妙。同学们带着感动,走进文本。
学生喜欢听故事,故事本身有一种吸引人的魅力。所以我们结合课文实际;从故事、趣事、轶事、寓言、典故、取材原型等方面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当然,在教学中,创景设问的方法不止这些,方法灵活多样。好的“创景”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但是“创景设问”的目的不仅是为一篇课文的教学开好头、起好步,更重要的是通过“创景设问”这一教学步骤来开启学生心扉,引导他们思考和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
2.教师励志。
明确目标后激发斗志、鼓舞士气、树立信心是非常重要的,这是提高课堂效益的有力保障。(有氧学习)
例:A:我们有没有信心学好本课?(信心)B:中考,离我有多远?我,距中考有多远?(时间和实力)C:同学们的表现最棒,今天让我们再接再厉,攻克难关!(激发斗志)
二、学生自学,个体探究
1.学生。
学生根据“定向”规定的要求和范围,主动学习教材,独立思考,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程度较差的学生,可以略放低自学要求,保证其学有所得,增强学习信心。这一阶段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学充分暴露问题。
2.教师。
(1)指导学生自学,使学生明确自学的方法、目标、要求,让学生很快地通过引桥,走上自学的快车道。(2)学生自学时勤于巡视、指导鼓励,了解自学情况,对自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态度、方法、习惯和信心指导,对自学速度快和质量高的学生及时表扬以示鼓励。(3)尽可能扩大学生自学情况的反馈,重视中等生和后进生,让学生用笔标记预习中的困惑,最大限度地暴露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并认真分析,将问题梳理归纳,为“教师导学”作好准备。这实际上是教师在修改课前的教案,是“第二次备课”。
落实好这一环节有两个前提,第一:培养学生良好自学习惯。抓好了自学的常规训练,要求(1)听:动笔动脑,记住概要,把握重点,提出疑难,概括中心,发表看法;(2)说:中心明确,内容具体,发音清晰,态度自然,声音宏亮,说普通话,感情充沛;(3)读:勤查字典词典,钻研“提要”、“注释”,勾画、圈点、评注,理清文章脉络,概括中心意思,提出疑难问题,练习默读朗读,积累有用资料,完成课后练习;(4)写:仔细观察,准备材料;编写提纲,认真修改;言之有物,说实在话;字迹清楚,符合格式。第二,教给学生自学方法。我们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多读、读懂、读透,从读中悟其义、明其理,直至变成自己的东西,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和情的感染,读要贯穿教学始终。课堂教学中,教师树立了读的质量意识,有目的,有层次,有方法地指导学生读书,引导学生边读边思,努力做到了“每一次读都有目的,每读一次都有收获”。对一篇现代文章或一段文字要读到几遍,第一遍要求学生正确地读,第二遍要求学生了解地读,第三遍要学生理解地读,第四遍要学生欣赏地读。在“自学教材”这个环节,我们狠抓了“读”的训练。
学生将课文读熟读透了,不仅能整体把握课文,而且能找出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这就为交流作好充分准备。
三、小组互学,合作探究
1.学生。
在自主学习基础上,提出疑难问题,积极参与小组学习讨论,寻求同学帮助,尽力解决自学中不会的问题,通过自练兵、兵教兵、兵强兵的方式,力求在小组内最大限度地记忆、理解、掌握应知应会的内容。
2.教师。
在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学习进度和实际困难,恰当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学习,强化自主学习效果;教师要关注学生讨论学习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要深入到学习小组中去。
案例五:《春》一文,小组合作探究:
师:“你喜欢春草图的什么?”(小组长负责组织讨论,书记员将问题、结果规范条理地记录下来,教师适时参与各组讨论)
下面是第一小组学生的讨论:
生1:文章从点到面,由近及远,层次清楚。
生2:春回大地,人自然就快乐。“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生3:作者运用了叠词“嫩嫩的”“绿绿的”“轻悄悄的”“软绵绵的”,这种句式结构整齐,读起来特别美。
生4:这里用了拟人的修辞……
大约十分钟后,让学生把合作结果交流一下。学生代表小组进行了发言,他们分别从语言、结构、情感、音韵诸方面把文章第二节的精妙之处挖掘了出来,收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
采用分组讨论,互研互答的方式让学生彼此合作,共同探究。这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能进入一个新的境界,程度好的学生还能读出自己的个性。
四、教师导学,交流探究
1.学生。
在小组中不能解决的疑难,拿到课堂上集体交流,让优等生在班内讲解,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可以反驳他人的观点,可以倾听别人的见解,对有争议的问题,可以百家争鸣。
2.教师。
(1)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要求学生敢于质疑、各抒己见,适时进行课堂点拨。学生讲对了,老师不必重复;讲不完整的,老师补充;讲错的,老师更正;对于难度较大及规律性的内容,在启发的前提下适当讲解。(2)课堂点拨后用鲜明的语言进行当堂小结,小结要与学习的目标相对应,做到画龙点睛;让学生将本节所学的内容集零为整,知识条理化。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决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是引导学生开展交流、讨论、辩论等多种活动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感悟理解。
案例六:《小巷深处》一文,师生探究:
①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具体描写养母的语句,并讨论:作者描写养母主要运用了哪些方法?从作者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养母是怎样的人?
②引导学生讨论并小结本文的写作特色,教师再作点拨,然后教师恰当小结:描写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等来刻画人物;选取生活琐事来表达情感。
五、当堂训练,检测反馈
课堂训练要学生做到独立按时完成、不准讨论、抄袭,这样做有助于学生养成在课堂全神贯注、快速高效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准确反馈学生学习情况,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教师指导表现在勤于巡视督查,批改部分作业,鼓励先进,了解哪些同学真正做到了“堂堂清”,哪些同学课后需要“开小灶”,使课外辅导更有针对性。
案例七:《记承天寺夜游》一文课堂训练: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题目。(文段略)
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是____朝的_____家。
2.解释加点字的含义。
①念_____ ②步_____ ③遂_____
④步_____ ⑤盖_____ ⑥闲人_____
3.翻译下面句子。
①月色入户,欣然起行______。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
4.“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____,“藻、荇”、是指____,此句运用了____的修辞手法。
5.文章“记”的要素是:时间___地点___人物___事件___
6.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样以训练检测为手段,学生能把新知识综合为相对完整的体系,能把知识充分内化到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去,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进行知识的再现、联想,能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比较异同,找出规律,达到举一反三。
六、学生总结,评议回味
本环节一般从以下三步入手:(1)引导学生评价完成知识和技能目标的程度,使学生关心自己的学习成果;(2)引导学生反思自己达标的思路及采取的方法,并与同学们对照,使自己认知条理化、方法最优化;(3)引导学生回味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尤其是经过努力获得的成就感,使他们珍视自己的劳动成果。[2]
案例八:《背影》一课学生总结:
师:学过这篇文章后,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发现?
生1:我懂得了父爱的伟大。
生2:我知道了一些日常小事,看似很平淡,但细细体会,能感觉父母对我的爱。
生3:写文章要详写那些最能突出中心的细节。
生4:文章的语言不一定要辞藻华丽,朴实的语言也能写得很动情,很感人。
当然,自古教无定法,教改之漫漫长路在我们脚下,我们只要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来完善我们的教学,相信一定会走出一条有效的教学之路。
参考文献:
[1]张伟忠.新课程环境下语文课堂教学原则初探[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4,(1~2):13~15.
[2]赵呈林,张立国.高中化学“自主性”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2,(8):39~40.
【责任编辑 牛宾国】
关键词:初中语文;六环节教学法;步骤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0)10-0021-03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校语文教师针对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新课程教学实践,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方法进行了六方面的尝试,其具体的做法是变原来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引入新课、讲授知识、课堂小结、巩固练习)为创景设问,出示目标;学生自学,个体探究;小组互学,合作探究;教师导学,交流探究;当堂训练,检测反馈;学生总结,评议回味的“六环节教学法”。
教学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面向全体。以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为中心,以提高课堂的最大实效性,达到教学目的,并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为出发点,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创新学习的能力。教学过程中遵循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多学少教,以学论教的原则。[1]其具体操作如下。
一、创景设问,出示目标
1.教师首先通过各种手段创设情景,我们一般控制在5分钟以内。
要求能根据课文类型、内容,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创设一种情景,或以游戏、学生表演、故事、音乐开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然后教师或师生共同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重点,做到心中有数。
在“创景设问”过程中,我们主要采用了这样一些做法:
⑴运用成语,进行创景设问。
案例一:《曹刿论战》一文创景设问:
用一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成语导入,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教学《曹刿论战》时,我在黑板上写了一个成语“一鼓作气”,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成语的意思吗?大家马上开始翻阅成语词典,然后举手回答,我就接着说下去:大家知道这个成语出自哪吗?具体故事又是怎样的?自然引出《曹刿论战》,然后指明本课的学习目标。这样,学生兴趣浓厚,求知欲强烈。
⑵运用诗歌进行创景设问。
诗歌(包括词)语言凝练,想象丰富,含义深刻,表现力强。教学实践证明:用与新课有关的诗歌(词)创设学习情景,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开拓视野,而且能激活学生思维,调动学生情感,创造与之相应的课堂气氛。
案例二:《再别康桥》一文创景设问:
师:自古多情伤离别”,离愁别绪是诗歌永恒的主题。我们过去也学过不少抒写离别之情的诗歌,同学们能否当堂背诵?
生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生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生3:“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师:是的,有人说,《再别康桥》是20世纪中国最出色的一首离别诗,它像一首轻柔优美的小夜曲,诗人自由的天性、潇洒飘逸的风格与康桥宁静秀丽的自然景色融为一体。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再别康桥》,看看诗人徐志摩如何抒写离别之情?
诗歌引入,学生兴味十足,同时留下悬念,激活思维。
⑶运用多媒体进行创景设问。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形成合理的教学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教师通过多媒体可以形象直观的讲清一些很难描述的课程内容,学生可以更形象的去理解和掌握相应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进行创景设问,能使学生尽快进入理想的学习境界,由此及彼,触景生情。
案例三:《背影》一文创景设问
让学生看《一位父亲读给儿子的一封信》视频片断,看后说说自己的感受,这样创设情景,渲染凝重的氛围,有助于学生进入文本,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初二学生有朴素的情感,丰富敏感的心灵,但由于文章的年代久远,年龄和时代的限制,根本无法体会作者情感,因此学习本课仍需努力创设情景,唤起学生内心的情感,进入情景学习。
⑷运用故事进行创景设问。
案例四:《小巷深处》一文创景设问:
在讲《小巷深处》时,我先讲述了一个故事:1999年“十一黄金周”,在桂州麻岭风景区,正在运行的缆车突然坠落。就在缆车坠落深谷的刹那,一对年轻的夫妇用双手,高高托举起自己两周岁半的儿子。结果父母双双遇难,儿子却安然无恙。这感天动地的父母之爱,打动了很多人,也深深的打动了歌手韩红。韩红毅然收养了这个孩子为义子,这个故事也因此被传为佳话。还有一个与之类似的故事,却很少有人知道。在一条深深的小巷里生活着一个极贫穷而盲眼的老人,她收养孤儿的故事同样感人至深,催人泪下。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小巷深处》,去感受那份真挚的母爱。
故事和课文中的盲母收养孤儿的事,有异曲同工之妙。同学们带着感动,走进文本。
学生喜欢听故事,故事本身有一种吸引人的魅力。所以我们结合课文实际;从故事、趣事、轶事、寓言、典故、取材原型等方面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当然,在教学中,创景设问的方法不止这些,方法灵活多样。好的“创景”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但是“创景设问”的目的不仅是为一篇课文的教学开好头、起好步,更重要的是通过“创景设问”这一教学步骤来开启学生心扉,引导他们思考和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
2.教师励志。
明确目标后激发斗志、鼓舞士气、树立信心是非常重要的,这是提高课堂效益的有力保障。(有氧学习)
例:A:我们有没有信心学好本课?(信心)B:中考,离我有多远?我,距中考有多远?(时间和实力)C:同学们的表现最棒,今天让我们再接再厉,攻克难关!(激发斗志)
二、学生自学,个体探究
1.学生。
学生根据“定向”规定的要求和范围,主动学习教材,独立思考,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程度较差的学生,可以略放低自学要求,保证其学有所得,增强学习信心。这一阶段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学充分暴露问题。
2.教师。
(1)指导学生自学,使学生明确自学的方法、目标、要求,让学生很快地通过引桥,走上自学的快车道。(2)学生自学时勤于巡视、指导鼓励,了解自学情况,对自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态度、方法、习惯和信心指导,对自学速度快和质量高的学生及时表扬以示鼓励。(3)尽可能扩大学生自学情况的反馈,重视中等生和后进生,让学生用笔标记预习中的困惑,最大限度地暴露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并认真分析,将问题梳理归纳,为“教师导学”作好准备。这实际上是教师在修改课前的教案,是“第二次备课”。
落实好这一环节有两个前提,第一:培养学生良好自学习惯。抓好了自学的常规训练,要求(1)听:动笔动脑,记住概要,把握重点,提出疑难,概括中心,发表看法;(2)说:中心明确,内容具体,发音清晰,态度自然,声音宏亮,说普通话,感情充沛;(3)读:勤查字典词典,钻研“提要”、“注释”,勾画、圈点、评注,理清文章脉络,概括中心意思,提出疑难问题,练习默读朗读,积累有用资料,完成课后练习;(4)写:仔细观察,准备材料;编写提纲,认真修改;言之有物,说实在话;字迹清楚,符合格式。第二,教给学生自学方法。我们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多读、读懂、读透,从读中悟其义、明其理,直至变成自己的东西,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和情的感染,读要贯穿教学始终。课堂教学中,教师树立了读的质量意识,有目的,有层次,有方法地指导学生读书,引导学生边读边思,努力做到了“每一次读都有目的,每读一次都有收获”。对一篇现代文章或一段文字要读到几遍,第一遍要求学生正确地读,第二遍要求学生了解地读,第三遍要学生理解地读,第四遍要学生欣赏地读。在“自学教材”这个环节,我们狠抓了“读”的训练。
学生将课文读熟读透了,不仅能整体把握课文,而且能找出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这就为交流作好充分准备。
三、小组互学,合作探究
1.学生。
在自主学习基础上,提出疑难问题,积极参与小组学习讨论,寻求同学帮助,尽力解决自学中不会的问题,通过自练兵、兵教兵、兵强兵的方式,力求在小组内最大限度地记忆、理解、掌握应知应会的内容。
2.教师。
在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学习进度和实际困难,恰当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学习,强化自主学习效果;教师要关注学生讨论学习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要深入到学习小组中去。
案例五:《春》一文,小组合作探究:
师:“你喜欢春草图的什么?”(小组长负责组织讨论,书记员将问题、结果规范条理地记录下来,教师适时参与各组讨论)
下面是第一小组学生的讨论:
生1:文章从点到面,由近及远,层次清楚。
生2:春回大地,人自然就快乐。“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生3:作者运用了叠词“嫩嫩的”“绿绿的”“轻悄悄的”“软绵绵的”,这种句式结构整齐,读起来特别美。
生4:这里用了拟人的修辞……
大约十分钟后,让学生把合作结果交流一下。学生代表小组进行了发言,他们分别从语言、结构、情感、音韵诸方面把文章第二节的精妙之处挖掘了出来,收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
采用分组讨论,互研互答的方式让学生彼此合作,共同探究。这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能进入一个新的境界,程度好的学生还能读出自己的个性。
四、教师导学,交流探究
1.学生。
在小组中不能解决的疑难,拿到课堂上集体交流,让优等生在班内讲解,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可以反驳他人的观点,可以倾听别人的见解,对有争议的问题,可以百家争鸣。
2.教师。
(1)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要求学生敢于质疑、各抒己见,适时进行课堂点拨。学生讲对了,老师不必重复;讲不完整的,老师补充;讲错的,老师更正;对于难度较大及规律性的内容,在启发的前提下适当讲解。(2)课堂点拨后用鲜明的语言进行当堂小结,小结要与学习的目标相对应,做到画龙点睛;让学生将本节所学的内容集零为整,知识条理化。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决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是引导学生开展交流、讨论、辩论等多种活动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感悟理解。
案例六:《小巷深处》一文,师生探究:
①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具体描写养母的语句,并讨论:作者描写养母主要运用了哪些方法?从作者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养母是怎样的人?
②引导学生讨论并小结本文的写作特色,教师再作点拨,然后教师恰当小结:描写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等来刻画人物;选取生活琐事来表达情感。
五、当堂训练,检测反馈
课堂训练要学生做到独立按时完成、不准讨论、抄袭,这样做有助于学生养成在课堂全神贯注、快速高效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准确反馈学生学习情况,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教师指导表现在勤于巡视督查,批改部分作业,鼓励先进,了解哪些同学真正做到了“堂堂清”,哪些同学课后需要“开小灶”,使课外辅导更有针对性。
案例七:《记承天寺夜游》一文课堂训练: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题目。(文段略)
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是____朝的_____家。
2.解释加点字的含义。
①念_____ ②步_____ ③遂_____
④步_____ ⑤盖_____ ⑥闲人_____
3.翻译下面句子。
①月色入户,欣然起行______。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
4.“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____,“藻、荇”、是指____,此句运用了____的修辞手法。
5.文章“记”的要素是:时间___地点___人物___事件___
6.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样以训练检测为手段,学生能把新知识综合为相对完整的体系,能把知识充分内化到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去,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进行知识的再现、联想,能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比较异同,找出规律,达到举一反三。
六、学生总结,评议回味
本环节一般从以下三步入手:(1)引导学生评价完成知识和技能目标的程度,使学生关心自己的学习成果;(2)引导学生反思自己达标的思路及采取的方法,并与同学们对照,使自己认知条理化、方法最优化;(3)引导学生回味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尤其是经过努力获得的成就感,使他们珍视自己的劳动成果。[2]
案例八:《背影》一课学生总结:
师:学过这篇文章后,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发现?
生1:我懂得了父爱的伟大。
生2:我知道了一些日常小事,看似很平淡,但细细体会,能感觉父母对我的爱。
生3:写文章要详写那些最能突出中心的细节。
生4:文章的语言不一定要辞藻华丽,朴实的语言也能写得很动情,很感人。
当然,自古教无定法,教改之漫漫长路在我们脚下,我们只要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来完善我们的教学,相信一定会走出一条有效的教学之路。
参考文献:
[1]张伟忠.新课程环境下语文课堂教学原则初探[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4,(1~2):13~15.
[2]赵呈林,张立国.高中化学“自主性”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2,(8):39~40.
【责任编辑 牛宾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