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及对策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haid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中小学教师中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不但有损教师的心理健康,更直接影响教育质量。其背后的原因主要有学校管理方式的不合理、教育对象的复杂化和教师自身的原因等诸多方面。为此,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在切实提高教师地位、创设适于教师发展的人文环境、加强教师培训、鼓励教师自我提高等方面做出努力。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 职业倦怠 成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5.1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教师职业倦怠已成为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在经受持久压力体验时情感、态度和行为的某种情绪衰竭状态,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以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据“2005年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教师中,有86%的教师有轻微的工作倦怠;58.5%的教师有中度的工作倦怠;29%的教师有重度的工作倦怠。因此,为了教师的身心健康、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学生的未来,探究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预防和缓解教师职业倦怠刻不容缓。
  一、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分析
  1.社会的高期望与教师地位低下引发的心理失衡
  众所周知,当今社会对教师的期望越来越高,尤其是中小学老师,从事基础教育,任务之艰巨,责任之重大,使其压力越来越大。但教师的能力是有限的,当学校和老师的工作没有达到社会期望时,人们就不约而同地把责任都推给学校,无端指责甚至侮辱教师。老师们感受到的不仅是工作上的劳累,还有情感上的不被理解,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的辛酸,许多无奈也不足为外人道。久而久之,工作带给他们的烦恼多于光荣,成就感随之降低,导致对教育工作失去兴趣和热情,这种状况若长期得不到缓解,则会产生倦怠心理。
  近年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但同其它行业相比,教师的收入仍然是偏低的,尤其是中小学教师,他们的待遇远远低于付出的努力。低微的经济收入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师的社会政治地位低下,教师成为弱势群体也就不足为奇了。为此,有的教师感到心力交瘁,有的则感到焦虑、心绪不宁。社会的高期望高要求和地位的低微势必导致教师的心理失衡,对所从事的工作也逐渐产生了厌倦。
  2.学校管理方式的不合理造成教师身心俱疲
  长期以来,学校管理方式上的简单、不科学、不合理一直困扰着教师的职业发展。有的学校实行严格的教师坐班制并实行刚性的监督管理,许多教师感到身心疲惫,极度压抑。还有学校采用末位淘汰制、转岗制、待岗制等给教师带来了持续不断的紧张,加重了教师的精神负担。再者,大多数学校仍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考核教师的重要依据,至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健康人格的形成等则很难进入评估体系,使得教师不得不拿出许多精力抓学生的分数,同时还要应付名目繁多的评比、检查、考核等,至于学生的个性培养、兴趣爱好等都让位于硬性指标和规定。有关调查表明,我国中小学教师人均日工作时间是9.67小时,比其它职业一般职工平均工作时间多1.67小时。长时间的劳累和巨大的心理压力使不少教师在心理和情绪上处于极度疲劳和衰竭的状态。
  3.知识能力的欠缺导致教师工作力不从心
  随着社会发展,对教师自身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原有的知识结构已远远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尤其新一轮课改和新的教育技术手段不断更新,使许多教师感到力不从心。新的理念和方式没接受没学会,旧的经验又不能沿用。特别是年龄大的教师,坦言自己不会教了,心理也常处于纠结和矛盾中。加上部分教师主动学习的意识不强,整天忙于事务,忽视了自身素质的提高。客观上,有的学校对教师专业成长不够重视,对正当的培训和进修不予鼓励和支持,也导致了教师的知识结构不能及时更新与完善。比如近年开展的国培计划项目,多是采用遠程培训的方式,许多农村教师从未接触网络,不懂得相关知识,但又不得不完成,虽然被动的学习也有收获,但也加剧了教师的力不从心之感,从而对工作产生抵触和厌倦情绪。
  4.教育对象的复杂化加大了教师的工作压力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每个孩子都有独立的人格,且不断变化。教师必须因材施教、言传身教来影响学生,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可回避的压力。况且近年来,教师的工作对象呈现出复杂化的趋势。首先,家庭结构的复杂化导致问题学生数量增多,如独生子女、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子女等,都给教师工作带来不小的挑战。其次,家长不良的教育方式加重了教师负担。有的把教育责任都推给学校,有的不配合老师工作,甚至有的家长因为一点小事动辄迁怒于学校,使得教师工作起来畏首畏尾,倍感苦恼和压抑。
  二、缓解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1.提高教师的社会和经济地位,解除后顾之忧
  首先,各级政府要把尊师重教落实到行动上,改变教师弱势群体的现状。其次,政府部门要采取切实措施,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的提升,不仅解除教师的后顾之忧,稳定教师队伍,还能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到教师队伍中来,注入新鲜血液。
  2.创设科学合理的人文环境,减轻教师工作压力
  教师出现职业倦怠与学校工作环境密切相关。学校要从客观上创造科学合理、和谐宽松的人文环境,尽可能减轻教师不必要的心理负担。改变单一的评价机制,减少无效劳动,关心教师生活,注重情感需求,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等。这样,教师不但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静下心来研究教学,反思、感悟、提高,也能做到张弛有度,有不良情绪也能得以释放和宣泄,有助于走出职业倦怠的阴影。
  3.加强教师培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教师的自我成长不但是工作需要,也是教师自身的需求。上级部门和学校要采取多种措施,为教师的进修和培训提供便利。一方面开展和选择适合中小学教师的培训项目,既“接地气”又“解渴”。另一方面为教师的进修“开绿灯”“保驾护航”,使每个教师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和工作的成就感。
  4.教师自身努力,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预防和缓解职业倦怠,主要靠教师自身努力。首先,教师要培养积极的自我意识,正确认识自我,正视自己的优缺点,并经常运用积极的心理暗示,增进自信,增强战胜挫折和困难的勇气。其次,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研究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低职业倦怠呈显著正相关。人际和谐能使人获得社会支持,精神愉悦,有利于减缓压力。
  参考文献:
  [1]高竟玉,余虹.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4年02期.
  [2]吴良根.当前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农村教育,2008年03期.
其他文献
在风险资本市场中,风险投资机构之间因为联合投资机制而衍生形成巨大的风险投资网络。风险投资网络的形成是声誉传播活动的内生过程,声誉传播强度影响着风险投资网络网络的均衡状态。本论文在较广泛的文献综述基础上,应用网络博弈理论和风险投资理论,从声誉传播强度的视角,研究风险投资网络的形成机理,获得风险投资网络的严格纳什网络结构和严格有效网络结构,并对所获得的网络结构展开公平性分析和比较静态分析。具体地,本论
【摘要】英语作为一种通用语言,在各国经济发展、军事交流中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美国保尔·兰金教授的研究表明,人的语言活动中,听说占75%,其中听占45%。对学生而言,英语水平的高低听力水平决定。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尤其是听力方面问题颇多。  【关键词】中学生 英语听力 问题分析  中国分类号:G633.41  一、听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英语基础差,很多学生懒得学英语,许多学生做听力时一脸茫然,完
[摘 要] 在新疆西部,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不高,口语表达能力急需提高,而如何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是学生的需要也是教师需解决的难题,开口说汉语,对于汉语基础差,词汇量少,语言环境不好,性格害羞的学生来说确实很有难度,而《基础汉语》课是汉语学习的基础课,以生词、句型、课文为主,所以在《基础汉语》课上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更是成为汉语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关键词]:少数民学生 《基础汉语》
【分類号】H102  口才就是说话的能力,也可以说是驾驭语言的能力。它深深影响每一个人一生的成败。能流利地用普通话表达个人思想与情感是良好口才的象征,而良好的口才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反映出一个人的智慧,是可以随身携带永不过时的能力。有人说,只有擅长口才者,才能成大功,立大业。世界上80%的财富和权势掌握在20%的人手中,而那20%的人都是善于表达和沟通的人。所以说,拥有良好口才的人相较于口才平
摘要:针对中段学生习作难的问题,改变习作方式,安排全班学生记“轮流日记”——四人为一小组使用同一日记本,孩子在组长的带领下,集体为日记作“序”。然后每天轮流由一名组员记日记,要求在记之前,先对前一名同学的日记进行点评。周五时,日记本交由老师批阅评比。记“轮流日记”在极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帮助学生积累习作素材,并通过对同伴日记的点评、对同组日记的阅读,体验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很好地取长补
摘要:本文阐述了语文应用能力相对于初中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显著的地位,以及分析了现阶段初中語文教学的现状及弊端,并提出在初中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文应用能力;策略  中国分类号:G633.3  前言  古往今来,对于语文应用能力,一直都没有明确的定义界定,简而言之,语文应用能力是通过对汉字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认识和掌握,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并且能灵活自如的在实践活动中运用的
P2P内容分发系统是目前互联网应用研究中的热点之一,而带宽资源分配作为P2P内容分发系统设计中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得到了广泛关注。传统的资源分配方案通常只考虑资源利用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