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曲调先有“情”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zzzzv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开启学生心灵情感的学科。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师没有准确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对课堂的情感把握力度不够,无法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出现了情感基调偏离的现象。因此,只有将教材情、教师情、学生情“三情合一”,才能真正把握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情感基调,实现“以情育人”。
  关键词:教学情感基调;道德与法治;守护生命
  笔者与部分教师一样,曾认为只要是热闹的、轻松的课堂就是“新课程”课堂,殊不知,这是狭隘的理解。决定课堂氛围的是教学的情感基调,而不是毫无意义的嬉笑闹腾。这就需要教师精准把握教材中蕴含的理性、爱国、感动、温情等不同情感要素,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感染,实现以情激情、以情激行的理想教学境界。本文以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守护生命”的教学片段为例,谈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三情合一”。
  【课堂初探】
  教师出示三张图片,简单介绍诚信老爹、献血队长、磨刀老人的事例。
  师:同学们,听了以上人物的事例,请用一个词概括他们身上体现的精神。
  (学生沉默)
  师(急切):想一想,他们身上有什么闪光的品质呢?
  (个别小声音:“助人为乐”)
  师(感觉好像找到“救星”,马上示意发出声音的同学发言):请这位同学概括一下,他们身上分别有什么精神。
  生1:助人为乐。
  师(满怀期待):还有别的词概括吗?
  生1:没有了。
  师(急切给出答案,马上进入了下一问题):献血队长和磨刀老人体现的是助人为乐,而诚信老爹体现的是诚信的品质。请大家说说你身边有没有体现类似精神的事例。
  (学生依旧沉默)
  师(故作轻松):既然同学们这么谦虚,那老师就点名了。
  生2:(极不情愿地站起来):看到有人扶老奶奶过马路。
  (“哪有这么多老奶奶需要扶着过马路啊”,课堂里发出了一阵哄笑)
  生3(边说边笑):帮助同学做作业。
  (“可以互相抄作业了呗”,课堂上又是一阵哄笑。面对学生的哄笑,笔者并没有及时制止,也没有加以引导,依然按照之前的预设上课)
  师:大家可以思维再开阔些嘛,多找找你看到或听到正能量的事例。
  生:……
  (教学在看似热闹实则无效的状态下进行着)
  这是一次不成功的探索,这样的课堂明显缺乏深层次的情感与思考。作为执教者,我苦苦思索:为什么这个环节一开始如此沉闷,之后又出现了如此不和谐的笑声?要怎样才能打开学生的思维、真正触动学生的情感?
  【课堂反思】
  生命,是一个温暖的词;生命教育,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这节课之所以出现以上问题,究其原因,是教师没有抓住隐含在教材中的情感信息,以及教师自身在营造教学氛围中的情感缺失,从而造成学生情感与教学情感基调的脱离。那么,该如何实现教材情感、教师情感与学生情感的一致呢?
  一、拨云见日——细细挖掘教材“情”
  《道德与法治》教材,依次构成“与自我、与他人和集体、与国家和社会”三大内容板块,每一板块中均涉及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方面内容。因此,教学蕴含的情感因素也很丰富。情感基调会因为教材内容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但“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珍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基本是非、善恶和美丑观念” [1]的基本理念是不变的。
  《道德与法治》教材,图文并茂、形式多样,符合学生的生活实践和情感认知。教材围绕学生成长的核心话题展开,第四单元是关于“生命的思考”,引导学生从生命的角度思考人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材通过真实生活的引入和正能量的传递,唤醒学生对生命的敬畏和珍视,从而进一步探索生命的意义。因此,本单元的教学情感基调应该是态度积极向上,情感真挚真实、入情动情。
  教师要主动感受教材的情感传递,用心品味字里行间的情感、情怀。例如,“守护生命”的“探究与分享”栏目,在阐述集中营遗存的儿童画作时这样描述:很多人还无法理解和接受,为什么在特莱津的纳粹集中营里,孩子们的绘画依然美丽。“残酷的集中营”与“美丽的画作”之间形成鲜明的对比,是什么让集中营的孩子心中依然存有美丽?教材的侧重点在于“即使外部环境艰难,只要我们守住自己心灵,仍然可以看到真、善、美”。如果教师没有深入挖掘、细细体会其中的真情,就很难激发学生增强精神力量的情感与意识,教学自然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所以,教师必须认真研读教材中的每一段话,准确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细细挖掘教材的情感信息。
  二、不忘初心——牢牢保持教师“情”
  梁启超曾说:“用情感激发人,好像磁力吸铁一样,有多大分量的磁,便吸引多大分量的铁,丝毫不得躲闪。所以情感这东西,可以说是人类一切的原动力。”教师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都向学生传达着微妙的情感信息。
  教师是教学情感基调的导向器。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如果引導不力,对于不和谐的声音不加以疏导,那课堂就成了嘈杂无序的菜市场,教学情感基调就无法达成。课堂的魅力,其实也是教师自身的魅力。站上讲台,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学生对是非、善恶的判断和健康人格的形成。
  教师是教学情感基调的调试器。学生的情感总是在教师所创设的环境中产生的,快乐的环境产生快乐,感动的环境产生感动。如果教师连自己的情感都没有到位,那么很难让学生进入感悟、感动的基调中。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2]
  因此,教师要不忘初心,善于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改善自身的语速快慢、培养自身的真情实感,更要保持教学热情,从而去调动学生的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调弦品竹——层层唤醒学生“情”
  道德与法治课是事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德育课程,这就要求教师应尽可能让学生情与教材情、教师情站在同一基点,打开情感的通道。
  “守护生命”传达的是“充盈精神世界”这一主旨,目的是唤醒学生对精神风貌的重视,对“民族精神的弘扬”,让学生明白强大的精神力量是守护生命的关键,蕴含自豪、感动的正面情感因素。然而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认知程度不高,关注社会热点的主动性不强。如果教师选取的教学素材脱离学生的生活和认知,而且是大多数学生不熟悉的事例,很容易让学生在情感基调上产生高而空的消极情感,很难融入教学。教师只有选取学生熟悉的、最贴近生活的素材,并进行深入挖掘使之典型,才能让学生有经验的提升和情感的共鸣,才会唤醒学生的感动,引导学生进入正向的情感。
  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与学生认知相符合的情境,通过氛围的渲染、情境的体验来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应通过层层递进的设问,创设有矛盾性、两难性的情境,一步步引领学生去探索新知,达到学生情与教材情的融通。
  【課堂重塑】
  师(低沉缓慢):人活着不仅要满足小我,更要实现大我——这是生命的最高境界。在我们身边,总有那么一些人,为了理想而拼搏,为了国家、集体奉献自己的力量。下面我们一起去看看这个夏天感动过我们的人和事。
  (视频《女排夺冠之路》,展现了女排队员在比赛中一次次克服困难、一次次咬牙坚持、一次次喜极而泣的动人画面)
  师(深情):这群年轻姑娘并肩站在最高领奖台上,感动我们的只是她们身上的奖牌吗?
  生1:感动我的是她们身上的坚持,不服输的意志。
  生2:感动我的是她们团结拼搏、为国争光的精神,这让我们骄傲。
  师(煽情):每一个成功的背后都有一个默默付出的女人,女排的背后也有这样一位令人尊敬的女人,大家知道是谁吗?
  生(激情高昂,声音洪亮):郎——平——!
  情境一:获得五连冠的郎平,去还是留?
  (PPT材料呈现:多年的职业生涯,郎平身体出现严重的伤病,“膝关节手术做过7次,腰椎间盘突出,颈椎盘完全压迫神经,从整个运动创伤来讲,不下十次的手术。”20世纪80年代,顶着冠军光环的郎平面临着退役后的选择:一条路是放弃排球,在系统内取得一份不错的工作;另一条路是不放弃排球,自费赴美留学……)
  师:如果你是当时的郎平,你会怎么选择?
  生3:选择一份不错的工作,好好休养。
  生4:如果我是郎平,可能会不放弃排球,毕竟这是我的理想和事业。
  师(动容):这位同学说得非常好,为了理想而拼搏,我们无憾此生。的确,当年的郎平也是这样选择的,在伤痛面前不放弃。
  情境二:30年后的郎平,接还是不接?
  (PPT材料呈现:2013年,中国女排再次泥足深陷,郎平临危受命,“53岁的郎平身体是否能承受再一次担任主教练的辛劳?”30年后的她,看起来依然霸气,但已经不再年轻。中国女排教练的重担,接还是不接呢?)
  师(动情):曾经的“铁榔头”已不再年轻,面对这个“烫手山芋”,她接还是不接呢?是什么促使她临危受命,重新出山?
  生5:应该是那几年的女排太差了,她不想中国女排一直这么差下去。
  生6:“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应该是使命感让她重新出山。
  生7:“铁榔头”虽然不年轻,但她身上的精神还在,不服输的精神。
  师(深情):同学们,你们说得太好了。人生短短几十年,只有精神才能长存。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伟人名人身上,也体现在平凡之人身上。
  情境三:磨刀老人的故事
  (PPT材料呈现:粗糙的双手,不富裕的生活,磨好一把菜刀,赚1元钱要挥动手臂300下,但他至今捐款超4万元……)
  师:一个世界冠军教练,一个平凡的老人,你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什么共同点?
  生(回答后形成的共识):崇高的精神追求和强大的精神力量。
  师(深情总结):人要有精神追求,否则生命便失去了意义。即使外部环境艰难,也要像他们那样守住心灵的真善美,不能丢失精神财富。远大的理想、崇高的精神追求是我们克服困难的坚韧武器,也是我们提升生命质量的关键。
  本教学片段中,有感染力的视频、动情的语言、层层递进的设问,让学生沉浸在真挚的情感中。以情激情,打开学生的思维,潜移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情激行,使学生明白人是要有点精神、境界的,生活离不开“诗和远方”。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情感基调的把握至关重要,在挖掘教材情、保持教师情、唤醒学生情的过程中实现“三情合一”,才能呈现有生命、有感动、有思考的课堂,才能“未有曲调先有情”,从而达成“以情育人”的目标。为此,笔者愿与大家一起努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 杜殿坤,编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315.
其他文献
摘 要:高中思想政治学科中,法治意识素养的培育是一个梯度发展的过程,需要经历“掌握法律知识—熟悉法律作用—认同法律价值”三个阶段。在《生活中的法律常识》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知识教学的与时俱进和合理划界,强调法律作为“治国之重器”的工具性,还应突出法的价值引领,帮助学生理解立法精神,认同法的价值,形成对法治的信仰,以此推动法治意识的培育。  关键词:法治意识;法律知识;法律作用;法律价值  法治意识是
期刊
摘 要:在历史与社会课程实施中,无论是教师个性化的教学,还是拓展性课程的适度开发,配套图册都是极其重要的资源。深入挖掘、利用图册资源,有助于学生完善知识体系、突破学习难点、拓展学习领域,从而促进深度思考。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图册;课程实施;运用  在历史与社会课程实施中,无论是教师个性化的教学实施还是拓展性课程的适度开发,都应重视现有课程资源的充分挖掘与利用。其中,配套图册(特指浙江省教研室编
期刊
摘 要:课堂教学比赛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基于教材文本的赛课形式能较公正地体现选手的教学水平和个性风格,引导教师对教材文本的深度解读、教材资源的灵活运用和教材探究的创新设计。  关键词:文本解读 ;教材开发;个性化  在近期举行的无锡、江阴市县两级教学新秀课堂教学比赛中,赛课组织形式有所创新:一是备课准备时间的有限性,组委会在赛课前一天晚上6点公布课题内容;二是情境材料使用的
期刊
摘 要:思想品德试题命制的价值取向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意义。思想品德试题命制的价值取向必须符合我国的道德要求和基本的是非善恶观念,应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践,起到价值引领作用。  关键词:思想品德;试题命制;价值取向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思想品德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珍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恶和
期刊
摘 要:情境教学在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中具有重要作用。情境铺路通内外,让政治认同有吸引力;情境搭台展思维,让理性精神有支撑力;情境为桥联理实,让法治意识有驱动力;情境作舟明学用,让公共参与有生命力。政治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各种情境,更好地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情境教学;核心素养;思想政治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核心素养成了学科教学改革的新热点。作为高中思想政治课中最常
期刊
摘 要:高考试题因其典型性而彰显导向性。2017年高考全国文综Ⅰ卷第39题在材料背景、核心概念、命题立意与问题设置等方面均蕴含着重要信息,通过对这一经典例题的深入解读,可以更好地把握高考命题方向,加强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提高备考实效。  关键词:高考政治;概念教学;核心素养;备考启示  2017年高考全国文综Ⅰ卷第39题以全面依法治国理念下“人大释法”的具体运用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对《政治生活》基础
期刊
摘 要:打造精彩课堂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追求的目标之一,课堂精彩与否离不开学生的参与和感受。学生的生活环境是很好的教学资源,挖掘学校周边的本土资源,将它们与国家课程的内容深入融合,这样的课堂更容易出彩。精彩课堂接地气,它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学生能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知识,在积极参与中生成能力。  关键词:本土资源;体验生成;精彩课堂  最近,笔者观摩了濮阳二高屈艳光老师执教的“创新是民族进步
期刊
摘 要:当前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学目标预设不准确、教学过程偏离教学目标、教学评价与教学目标不匹配问题,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师教学目标意识淡薄,预设教学目标能力薄弱,教学设计理念落后等。为此,教师亟需增强教学目标意识,提高预设教学目标能力,转变教学设计理念。  关键词:教学目标;预设与达成;课堂观察  简单地说,课堂教学就是一个预设目标,达成目标的过程。[1]然而这个看似简单的过程
期刊
摘 要:圍绕教学主题,依托情境材料,对教学问题进行优化设计,旨在为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启迪营造良好的教学载体。知识型教学主题下的问题设计要注意问题所涉及的知识范围在学生“最近发展区”;能力型教学主题下的问题设计要善于从现象中发掘深层、有思维价值的问题;思想型教学主题下的问题设计要遵循“知识—情感—习惯”这样一条德育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教学主题;问题设计;生命教育  问题设计不仅要讲究“善导
期刊
摘 要:建构活动型课堂是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改的重要方向,主题式课堂活动设计是其有益的尝试。在课堂教学主题的基础上,活动设计的有效开展和实施要从活动预设、活动实施、活动评价等方面优化教学策略,以促进学生政治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教学主题;活动议题;活动评价  建构活动型课堂是新一轮高中思想政治课改的重要诉求,主题式课堂活动设计是探索活动型课堂的有益尝试。围绕课堂教学主题,设计一定的活动议题,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