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设计·整合

来源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cai_03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是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而积極探索并实施多样化的数学课外作业形式是一个重要的切入口。不仅能将学生从单一、枯燥的课外作业练习中解脱出来,而且可以提升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与综合自身的学习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写作业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为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摒弃传统单一、枯燥的数学课外作业形式,将趣味性、层次性、创造性、探索性、开放性和生活性充分地融入数学作业中,让学生享受作业成功乐趣的同时,发展学生的能力,促进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从而推动数学教学改革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外作业;挖掘教材;课堂知识;探索性;趣味性
  小学数学课外作业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延伸与继续,是对课堂知识的运用与迁移,也是检验教学效果、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举措。科学、合理的数学课外作业设计,有利于更好地巩固课堂知识和掌握知识技能,进而使学生从“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享受到课外数学作业的乐趣,并形成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从而有效地实现小学数学教育目标。
  一、小学低段数学课外作业设计“有趣”是关键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提出:教师应选择学生身边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兴趣。为了让学生对数学课外作业感兴趣,教师应摒弃传统单一、枯燥、重复、乏味的数学课外作业形式,从“布置作业”积极地转变为“设计作业”,要将知识的运用和思维的发展融于趣味之中,唤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这也是充分发挥课外作业功效的关键所在。
  1. 引进游戏,在“玩”中“学”
  游戏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佳载体。尤其是对于一个低龄段的小学生而言,在听到“游戏”二字恐怕都会跃跃欲试的。将小学数学课外作业以游戏的形式展示,让课外作业带有“玩”的色彩,可以极大程度地调动学生作业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例如,在学习了《认识物体》一课后,布置学生回家和父母玩一个认识物体的游戏,轮流将自己的眼睛蒙起来,并用手摸桌上的东西,并说出物体的名称和特性。又如,在学习了《数的大小比较》一课后,让学生玩“猜数字”的游戏,一个同学从52张扑克牌中随机抽取一张,另一个学生猜数字(1~13),每个人有猜3次的机会,每次猜完抽取扑克牌的学生都要提示大了或小了,学生们玩得不亦乐乎。这样的作业学生非常乐意去完成,并在玩中学习,在玩中体验到数学知识的魅力及成功的喜悦。
  2. 画演做赛,变换花样
  根据小学低龄段学生喜新厌旧的心理特点,要让学生对课外作业保持浓厚的兴趣,课外作业的设计就必须经常地变换花样,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才能刺激他们的学习兴趣。为此,教师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设计一些绘画、表演、操作、比赛等多样化形式的作业。例如,在教学《认识图形》一课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运用课堂知识所学过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等多种图形绘图,并在下一节课中展示自己的作品。这样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而且将数学与美术有效地整合了起来,让数学课外作业变得更加趣味化。又如,在教学《认识钟表》一课后,可以布置学生回家利用自己学过的时间,向爸爸妈妈介绍自己在学校一天的具体学习情况,也可以了解爸爸妈妈的一天工作安排,在下一节课时向同学介绍一下爸爸妈妈的每日工作。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在积极和主动的活动中获得发展,又巩固了课堂知识上所学的知识。
  二、小学低段数学课外作业设计“发展”是核心
  通过课外作业让每个学生都能巩固课堂知识和学会知识迁移运用的同时,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为此,在设计小学低段数学课外作业时,要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扩宽他们的知识面,促进他们能力的发展。
  1. 设计作业体现层次性,发展学生数学能力
  由于教师需要面对的学生是一个基础不同、能力不同、性格不同、思维不同的学习群体,所以,教师在设计数学课外作业时,也应关注到学生的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量、不同程度的作业,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收获,并能得到能力的发展。例如,在教学《乘法口诀》一课后,教师可以根据难易程度将课外作业设计为基础题、运用题、思维题:
  (1)基础题(要求所有学生必须完成):
  4×9=( ) 3×7=( ) 5×6=( ) 2×8=( ) 6×9=( )
  (2)运用题: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数。
  3×( )=27 8×( )=64 ( )×4=28 7×( )=63
  (3)思维题: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数(选做)。
  6×6 6=6×( ) 8×5-8=4×( )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课外作业,这样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和不同数量的练习,获得不同能力的发展。
  2. 设计作业体现创造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小学数学课外作业设计的核心是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所发展,并且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有时候可以适当地放手,可以让学生参与到课外作业的设计中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爱与学习能力设计与编写作业,从而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提问,这样促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数据,让学生自己根据自己的能力,设计不同的条件,组成各种问题,自己解答,这样培养学生求同存异思维的同时,也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3. 设计作业体现探索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外作业不应局限于埋头做练习,而应充分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教师通过设计一些探索性的作业,比如观察、调查、实验、小课题探究等形式,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总结,成为问题的发现者、探索者,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有效地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了《轴对称图形》一课后,让学生观察大自然或家中有哪些平面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并将其进行分类整理,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与汇报。又如,在学习了《统计》一课后,安排学生调查、统计班级学生每天看电视的情况,并完成统计表,这样让每个学生都经历统计的全过程,体验调查中数据统计的严肃性与准确性,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 设计作业体现开放性,培养学生应用创新能力
  小学数学新课标提倡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因此,设计开放性作业,可以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多渠道去思考问题,避免了固定答案作业形式带来的思维定式,让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理解与想法进行操作,这无疑会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进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例如,在学习了《正方形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后,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课外作业:请同学们给教室里向阳的三扇窗户定做窗帘,窗帘高为3米、宽为1米,那么需要购买多少平方米的布?结果有的学生直接用3×3×1=9(平方米)求出购买布的面积。有的学生在家长的引导下,认为如果只购买9平方米的布可能会不够,还要考虑裁剪的耗损;有的学生认为应同时考虑布的宽度与窗户的宽度。可见,开放性的课外作业,丰富了学生的想象,拓展了学生对生活的认知,并且学生在数学思维过程中,培养了创新意识。
  5. 設计作业体现生活性,培养学生实践运用能力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必须回归生活。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就要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是新课程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实施新课程,要求不断地变革我们的教学行为方式,从课外作业设计方面来讲,我们应有意识地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以作业的形式带着对生活的感受学习数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拓展数学学习空间。例如,在学习《万以内的数》一课后,让学生收集家用电器的价格,比如,冰箱4599元、液晶电视3499元、笔记本电脑2399元、洗衣机1399元、烤箱399元、微波炉469元,等等,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生活中的万以内的数。又如,在学习了加减运算知识后,让学生利用周日,问家长要50元钱,带着购物清单去超市购物,在购物的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精心地挑选物品,认真地查看商品的价格,还要计算自己购买物品的总价格,这样才能完成购物清单的采购。这样既巩固了学生对生活的认知,而且提高了他们的实践应用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学生课外作业是反馈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教师应通过多方面的作业设计与探索,为学生提供趣味性、探索性、选择性和拓展性的课外作业,逐步实现小学数学课外作业方式的多样化,逐渐地将“布置作业”转向“设计作业”,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从“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并且享受课外作业带来的快乐与成功,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其他文献
摘 要:笔者从六上“圆环面积”这一课配套练习的一道错题中,发现学生少有画图解决问题的策略。同一道题的两种不同教法,让笔者体会到如何去提升学生画图能力的教学培养方法,更让笔者体会到虽是简单的“画个草图”而已,但对于我们的教学而言却是一点也“草”不得,每一步扎扎实实就可以促进学生“草图”的精确和精致,解题的高质和高效,更能进一步地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关键词:错例;分析;草图;画图能力;培养  一、缘
摘 要:每一份教材都凝聚着编写者的心血,蕴藏着丰富的内涵,体现着科学的哲理,给教师留出了更多的空间与余地,也给教师提供了宽松、开放的研究舞台。因此,把握编者意图,读透教材,品出其中的内涵,悟出其中的精髓,这样,才能真正把握住课堂的脉搏,才能实现教学这一“再创造”的过程。  关键词:教材;整合;价值;学生;主体  “认识平行四边形”一课是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笔者在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曾先后三
摘 要:小学数学作为教育阶段重要的教学科目,其教学的改革、高效课堂的构建对于小学教学水平以及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因此,对如何在小学数学中构建高效课堂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从小学数学教学的多个方面探讨了高效课堂的构建,旨在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小学数学教学水平提出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趣味教学;改革;小学数学;高效  课堂教学的质量对学生知识的学习与接收有着至关
摘 要:为了让学生经历整合表格过程,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背景下,笔者以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知识点为例,通过学生经历“读表格”“表格转换”“画表格”和“编新表格”等过程,引导学生体会表格在解决问题中的价值。  关键词:人教版;表格问题;解决问题  数学中的表格问题是把现实情境中的生活问题经过高度抽象而成的结果,有利于学生将同一数学问题用各种不同的方式进行数量表征,沟通了表格问题、纯文字问题
摘 要:在统计与概率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观念,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如何帮助学生构建数据分析意识,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已成为当下数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关键词:数据分析观念;小学数学;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数据分析观
摘 要:小学数学教师要在教学中让学生重视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探索数学知识,教师在学生的探索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发现数学知识的特点,包括发现数学知识的本质特征、数学知识的性质特点、数学知识与数学知识内在的联系。学生只有深入理解了数学知识的特点,才能全面地理解数学知识、灵活地应用数学知识。为了说明这种数学教学实施的方法,本次研究以一名数学教师的《扇形统计图》教学设计为案例。  关键词
[摘 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更好地展开教学活动的每一个过程,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能使课堂生动活泼,学生积极思考,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关键词] 问题情境;小学数学;自主探究  创设问题情境对于引导学生思想、激发学生想象、促进学生探索具有比较积极的促进意义. 问题是引导教学过程开展的核心,是教学课堂的关键环节,教学课堂是由一个个问题衔接组成的,由
摘 要:皮亚杰通过大量实验证明,儿童理解数学概念有最佳的年龄阶段。这个观点说明儿童学习数学是有规律可循的。一年级学生从幼儿园步入小学,面临着心理适应的严峻挑战,本文试以“认识时间、人民币、解决问题”等历来一年级教材难点为例,从“生活经验、知识储备、认知规律”等方面析因,提出“积累经验、调整教材、‘童’化教学”等对策,避免因教材编排造成的学习障碍。  关键词:教材编排;认知特点;规律  无论课程如何
摘 要:尊重学生的认知经验,以学定教,引导学生利用“二分法”自主确定三边的长度,探究线段总长在偶数、奇数的情况下,经历猜想、验证、推理的深度学习,学会判断怎样的三条线段才能围成三角形。通过从特殊到一般的不完全归纳法,掌握三角形本质特征——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三边关系。在这一学习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眼光观察事物、用数学思维思考问题、用数学语言表达想法,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三角形三
摘 要:《小数的意义》一课安排在《小数的初步认识》之后,是学生对分数与小数均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也学习了长度单位、货币单位间的进率后教学的。虽然生活中处处都有小数,但学生对于小数含义的理解仍然是有一定困难的。笔者通过对苏教版、西师大版、人教版、北师大版等多种版本新旧教材的比较,发现教材都趋向于通过情境图的丰富呈现,借助米尺、货币等学生生活经验,选用涂格子等直观形象的手段得出小数意义的概念,帮助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