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为了研究鲁甸M_S 6.5地震的余震空间分布特征和探讨震区深部发震构造,本文利用四川、云南省固定地震台网观测资料和震后流动监测资料,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对2014年8月3日至11日
【机 构】
:
四川省地震局;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川滇国家地震监测预报实验场四川分中心;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基金项目】
:
科技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中国地震科学台阵探测-南北地震带南段”(201008001);中国地震局地震星火计划项目(XH16033Y)项目联合资助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研究鲁甸M_S 6.5地震的余震空间分布特征和探讨震区深部发震构造,本文利用四川、云南省固定地震台网观测资料和震后流动监测资料,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对2014年8月3日至11日期间发生的鲁甸M_S 6.5主震及506个M_l≥1.5余震序列进行重新定位,获得了359个事件的重定位结果.研究结果显示:鲁甸主震的震源深度为13.8 km,与震源破裂过程显示的初始破裂深度较为接近,余震序列分布纵剖面还显示出余震主要分布在主震上方,且余震序列呈现出近EW向和NW向的不对称共轭状分布,优势分布方向为NW向的地震序列延展范围约20 km左右,并与昭通—鲁甸断裂相交,近EW向地震序列的延展长度约16 km左右.其中,在垂直NW向密集条带的震源深度剖面上,余震序列呈近于直立的条带状聚集,且余震序列震源深度分布的优势区间为3~15 km,较浅的震源深度说明了地震事件大多发生在脆性上地壳内部.地震重定位结果还表明了发震断层呈现高倾角分布的特征,结合震源机制解和地面地震地质调查及科考成果,综合表明和论证了此次鲁甸MS6.5地震的发震断层与NW向的包谷垴—小河断裂密切相关.
其他文献
本文采用ICP—AES法对镉镍电池正极物质中Ca、Mg、Ba、Fe四元素的测定进行了研究,对最佳分析线进行了选择。回收率在99%—102%之间。
在分析湖库藻类水华形成机理特征基础上,确定湖库水华形成关键影响因素,即总氮、总磷、化学需氧量、温度与叶绿素a等,结合关注区域的遥感监测信息,构建基于神经网络的藻类水华预测模型,实现对湖库藻类水华的有效预测,通过仿真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为湖库藻类水华预测提供一种有效途径。
为满足水上施工对临时潮位站实时潮位数据质量的要求,研究使用基于最小二乘的二次函数曲线拟合法将离散的潮位点拟合为潮位曲线,在此基础上实现潮位数据的补缺、加密和外推。在拟合节点的选取上除了传统的固定节点以外,还增加了滚动节点的拟合方式。以连云港徐圩潮位站的实测水位数据为依据,在不同的时刻计算拟合曲线,并给出了两种拟合节点的拟合外推潮位与实测潮位的比对分析结果,结果表明,滚动节点的拟合方式可以使拟合曲线
本文基于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分析收入差距对要素投入的影响机制,并以2002~2016年广西14个地市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广西收入差距与
针对北斗导航卫星运行状态及北斗用户实时定位信息可视化表达的需求,设计并实现了可服务于海洋活动的天地一体北斗导航态势表达系统,系统采用态势数据获取层、处理层、表达层与应用层的4层体系结构,集态势信息接入、集成融合、可视化表达、标绘、辅助分析与推演、信息共享与发布等于一体,采用天地一体的多维信息要素的可视化场景组织方法与基于GPU的海量定位用户数据表达技术,实现了多源数据的有机融合与海量定位数据的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