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西客家原生态民俗体育在学校体育中传承与发展现状探究

来源 :当代体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ntao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前言
  随着现代化进程和城镇化建设不断加快,许多传统的民俗生活逐渐被现代化生活替代,同样的民俗体育文化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也受到外来体育文化的冲击。西方体育文化的流入,对原生态民俗体育的生存和影响力正在不断被削弱,一些富有地方特色的民俗体育项目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甚至濒临消失。传承与保护民俗体育文化,对继承和发扬民俗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因此从原生态传承的视角对民俗体育进行保护、传承和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根据《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运动技能目标中指出“无论在小学还是在初中阶段,都要重视选择武术等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进行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中强调“要注重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项目的开发与利用”其中民族民间包括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体育和传统体育项目。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闽西原生态民俗体育在学校体育中的传承与发展作为研究对象,以开展连城拳、五枚拳、陀螺、舞青狮、高脚等项目的上杭中都中心小学、北团中心小学、连城隔川中学、上杭湖洋中学、庐丰畲族中学、三明学院、龙岩学院等学校及教师作为调查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本研究通过中国知网、全球学术快报APP、万方数据库检索“民俗体育传承”“民俗体育的发展”“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等关键词,查阅了相关文献86篇,其中博士论文10篇,查阅了《体育教学大纲》《体育课程标准》,收集整理了大量相关的资料和数据,并对有价值的资料加以归纳和整理,为课题的综述、论证和撰写提供理论参考。
  2.2.2 实地考察法
  对闽西客家民俗体育开展的学校(上杭中都中心小学、北团中心小学、连城隔川中心小学、连城隔川中学、宁化民族中学、上杭湖洋中学、庐丰民族中学、三明学院、龙岩学院等)开展情况进行现场考察,观摩体育课、大课间、兴趣小组、青少年宫课程的开展形势和开展情况,获取第一手的资料(课程实施计划、课表、校本教材、比赛资料照片等)进行分析研究。
  2.2.3 个案研究法
  本文根据民俗体育项目传承的需要对有开展该项目的大、中、小学校进行全面深入的考察,从开展项目课程资源的开发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
  2.2.4 访谈法
  一是专家、传承人、村民群众访谈,围绕闽西客家民俗体育项目的开展情况、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访谈内容,并列出访谈提纲;二是对开展民俗体育项目的学校负责人访谈,主要根据中小学民俗项目开展模式、课程资源的开发情况、开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价值内容等进行访谈;对访谈结果做详细记录,并归纳总结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帮助和建议。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民俗体育受外来文化冲击,生存空间受到挤压
  全球化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趋势,西方体育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进入中国。西方现代文化快速融入我国,西方体育文化其新颖性、竞技性、欣赏性和规范性等优势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欢迎,尤其是青少年学生的青睐。上世纪初,西方体育从不同区域不同程度渗透到我国,这使本来脆弱的民俗体育受到冲击。
  3.2 缺乏专业教师指导,教师外出培训机会少
  从12所民俗体育项目的开展的学校来看,本校50%都沒有专项的教师队伍来传授,主要是靠外聘教师。外聘的教师一般都是该项目的传承人,属于自由职业者,因此教师相对流动性大缺乏有力、长期的保障,给民俗体育项目的教学和开展带来影响。而有4所学校具有正式编制的教师来担任该项目的教师,但是只有一位教师是这个项目的专业对口的教师,其他教师都属于兼任项目教师,后期因为项目开展需要或者运动队伍建设需要进行转任。
  3.3 学校体育功利性破坏了民俗体育的原生态
  我国民俗体育本来对商业价值的开发具有局限性,主要用于庆典、节日、祭祀时开展。引进学校体育的民俗项目多数用在表演、校庆、运动会、交流等。目的为了达到一定的宣传效果,使得民俗体育商业化,丧失了原有的功能,成了学校广告的宣传、地方特色的功利性变异,严重破坏了其原生态的传承和发展。
  3.4 缺乏专项资金保障,器材及专业教室不固定
  学校项目开展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学校体育经费支出,只有两所学校来源于当地的财政经费(县级传统校、市级传统校、省传统校等)及宗教局中的专项拨款。有些偏远的学校是由当地的乡镇经费中支出。从开展项目的学校调查得出,经费主要包括教师课时费及补贴、器材购置及维护、比赛及表演支出;有些项目如舞青狮、连城拳、五枚拳等虽然投入费用低,但是学校在开展过程也是瓶颈多多。大部分存在器材缺乏,如舞青狮、高脚、速滑等。
  3.5 开设课程形式多样,但缺乏稳定性
  各校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开设课程的形式有常规体育课、选修课、专修课、普修课、兴趣小组、青少年宫、训练队等,开展形式多样。然而以正式体育课列入学校常规教学的学校只集中在三所学校或集中在某个年级,其余学校都以不固定的形式开展。在对教师和教练员的调查中发现部分学校开展这个项目具有时段性,在演出前期、运动会前期或比赛前期,其它时间并没有开展该项目,项目较单一缺乏项目开展的稳定性。
  3.6 缺乏宣传力度,开展范围小
  从走访和调查中了解到多数教师或传承人普遍反映,民俗项目一般都是地方性特色项目,本来就受到地域性的限制,推广性不强,参与度不高,加上宣传力度不够,开展范围小项目传承更加难上加难。如今已经是网络时代,“好酒不怕巷子深”已经不适应今天时代的发展。开展的学校80%在乡镇,学校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民俗体育项目开展一般在学校范围或者乡镇范围内,加上学校宣传力度不够,项目开展难以推广和宣传,普及性不高。
  3.7 缺乏教材及规范化训练方法
  调查学校中只有7所学校都具有校本教材,编制有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从一定程度上有理可据,但教材的规范性和科学性较差,教材与教材之间,学段之间没有区分度。民俗体育项目是祖祖辈辈们在生活和劳作中形成和传承下来的,在长时间传承过程中民俗项目的原生态文化和动作都难免有所误差和缺失,因此在教材的收集和编写过程中不够全面,加之编写教材者多数为民俗项目传承人为主,相对文化水平有限,大部分没有受到高等教育和规范化的教育,在编写教材时文字的组织、编辑、语言的表述等方面存在着不规范现象等。
  3.8 政府及相关部门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政府部门是体育项目发展的推动者,我国是竞技体育大国,近几年我国各大赛事的辉煌成就造就了体育竞技的高度,大部分精力都集中在现代体育赛事。民俗体育项目大部分已经成为城乡旅游的宣传名片,虽然开展的项目和形式多样,但是大部分缺乏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和经费扶持。闽西地区多个项目已经申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由于经费的等原因,民俗项目的传承和发展便成了空谈。
  4 结论
  闽西客家民俗体育项目受到外来文化冲击,逐渐缺失原生态意义致使原生态民俗项目缺乏生存空间;学校应试教育的功利性让原生态民俗项目缺乏资金和课程保障;政府部门扶持力度不够,缺乏宣传和相关保障机制。学校体育教育是民俗体育传承路径的重要渠道,承担着民俗体育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和时代重任,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者单位:龙岩市第二中学)
其他文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视野宏阔,内容丰富,思想深邃,意境深远,是高举伟大旗帜、把握历史大势的政治宣言书,是纵跨百年历史、统括伟大历程的历史光荣榜,是激昂豪迈、荡气回肠的民族自信歌,是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时代动员令,具有十分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时代意义。我们要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国际与国内相结合的高度,全面深刻领会讲话的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和思
【关键词】伸缩缝施工;应用技术;市政道路  【中图分类号】U41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21)07-0102-03   通常情况下,市政道路工程需要针对伸缩缝进行处理,使整体通行质量符合基础标准,降低出现问题的概率。伸缩缝处理需要采用对应的技术进行操作,如果没有明确应用技术细节,便有可能导致不良问题出现,不利于市政道路后续的应用。因此,需要基于伸缩缝施工技术
“五脏苦欲补泻理论”源于《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临床遣方用药的基本法则。但目前学界未能完全揭示《黄帝内经》五味五脏理论的理论渊源和内在规律。文章首先梳理《黄帝内经》原文,还原“五味理论”起源过程,并结合临床实践以及训诂学,直接切入《黄帝内经》各篇章之间相互矛盾的地方,力图展现出其本来面目。
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渐深入与推行,各个学校和家长们对体育越发的重视,特别是中考体育的分数占比越来越大,体育科目的地位随之而来的在发生改变。中考体育成绩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前途,更关注到学生身体的情况,它牵动着无数家长和学生跳动的心。如何让初三学子在面临学业紧张的情況下有效的提高体育成绩分数显得尤为重要。笔者根据自身教学经验与学校的情况,从多方面去了解分析中考体育成绩提高的方法,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1 端
期刊
随着新课标不断改革,我国高校体育的教学制度也在进行着不断改变。为了深刻贯彻全面育人、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高校足球课堂也进行了练习方法的变革,进行了教学制度的创新,进而促进了高校足球的发展。如果想要提高高校足球课堂的教学效率,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科学教学方法的运用。组合训练法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是目前大部分高校采用的足球教学的方法,将组合训练法与足球教学紧密结合,是提高高校足球教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