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叙事中的身份建构探微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fgghha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闻叙事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交际形式,这个过程涉及多方交际者,如新闻叙述者、新闻人物,以及新闻读者。在此过程中,交际多方的身份得以建构。无论是新闻叙述者,新闻人物,还是新闻读者,其身份都不是单一、静止的,而是多元且动态变化的。受到不同交际需要的影响,出于不同目的,新闻叙述者给自己构建了多样化的身份,同时也选择性地给新闻人物构建了多重身份;而新闻读者在阅读新闻的过程中,受到叙述者描述的影响,也会给自己建构不同的身份。
  关键词:新闻叙事;语言交际;身份建构
  中图分类号:G2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2-0016-02
  身份问题一直以来是个受到多个领域关注的研究话题,如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各个领域都从不同角度关注身份与话语的双重建构,冉永平[1]指出,说话人在使用语言传递信息的同时,也在进行一种社会活动,即建构自己或对方的社会身份。人们的身份会影响其对语言的选择和使用,反之,语言的选择性使用也会折射出语言使用者的某些身份因素。人们在各种各样的交际过程中都会使用语言,从而展现身份。我们认为,身份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2]。在任何形式的言语交际中,交际者通过语言的施为和技巧来凸显或隐含自己的某一或某些身份。身份正是在这样的互动过程中建构起来的。身份的建构受到不同交际需要的影响。此外,身份还具有多重性,一个人可以同时拥有多种不同的身份。在交际过程中,人们积极主动地选择在什么时间、什么场合展现或规避自己或他人的什么身份,这是一个自主的、有选择性的动态过程。
  新闻叙事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交际形式,在此过程中,发话人(新闻叙事人)与受话人(读者)之间产生了相对静态、滞后的语言交际,但其间对语言的选择和使用同样也能反映人们的身份问题。本文试图将相关身份理论引入新闻语篇,从新闻叙述者、新闻人物和新闻读者三个角度来探讨新闻叙事中的身份建构。
  一、新闻叙述者的身份建构
  新闻叙事中的叙述人物可以分为叙述主体和新闻人物,新闻中的叙述主体就是新闻撰写人,即记者;而新闻人物则是新闻中其他登场人物的总称[3]。新闻叙事中记者的身份看似单一,即作为叙述主体来描述新闻事件,向广大读者重现新闻现场。然而,记者在撰写新闻的同时也在做着许多不同的选择,而这些选择不经意间就建构了或突显了记者的某一(些)身份。
  一直以来,新闻被认为是对客观事实的报道,记者的首要特质就是要努力做到客观、公正、公平。但随着对新闻学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人相信,要在新闻报道中完全做到客观公正是不可能的,尤其是新闻记者,其客观公正的身份也越来越受到质疑和挑战。在新闻叙事中,出于不同目的,记者可以选择不同的叙事视角、叙事时间、新闻人物、叙事框架等来报道同一件新闻事件。记者所叙述的事件不再是纯粹客观的原事件,而是掺入了叙述主体的立场、态度和情感。李希光[4]认为:“新闻报道即事实的图解过程。在事实的图解化过程中,新闻事件往往按照记者的价值尺度被剪裁,纳入其道德、意识形态和利益框架内。”在叙述新闻时,有些新闻事件被放大,而有些则被隐蔽,这些都是记者主观选择的结果。对同一件新闻事件,如果从不同的角度来报道,也会形成不同的新闻观点。新闻事件的选择与舍弃,报道角度的切入,新闻人物的选择等等都体现了记者的立场和价值观。因此,在新闻叙事的过程中,记者展现的不再是“客观事实报道者”的身份,而是建构了一系列带有主观色彩的不同身份。
  在报道一些国际国内政治新闻时,我国的记者往往把自己定位为党和国家的战士,为了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利益而战斗。比如在报道有关西藏问题的新闻事件时,国外媒体可能会从尊重、保护人权的角度来评价该事件,但国内的记者大多会本着祖国领土完整、主权至高无上的态度来报道这一事件,从而建构了自己“国家卫士”的身份。而在报道一些国内民生新闻的时候,我们的新闻叙述者往往又建构了一种“民众利益代表”身份。民生新闻中,记者代言的不再是国家或集体意识,而更多的则是记者个人形象或百姓形象的展现。他们为了百姓的利益奔波、采访、思考,为百姓维权,为百姓伸冤,一切站在百姓的立场上为人民服务。他们有时候扮演调节者的角色,或代表政府安抚百姓,或代表百姓批评政府;他们有时候又扮演“父母官”、“老娘舅”的角色,为各种各样的邻里纠纷、生活琐事做出调解,为百姓排忧解难[5]。这种“民众利益代表”身份的构建不仅拉近了新闻叙述主体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使读者更易接受,更容易吸引人的眼球,而且也以一种更为隐蔽的方式引导了大众舆论。
  二、新闻人物的身份建构
  新闻叙事中的人物是客观真实存在的,人物的性格、脾性、特征等也是多面化的。同时,这些人物也具有多种不同的身份。比如,在一篇描述农民工生活的新闻报道里,主要人物某农民工的身份具有多样性,他可以是一名农民工,也可以同时是一名父亲、党员、甚至是救人英雄。他的这些身份也是客观存在的,但在新闻报道中我们一般只能很容易地识别他的某一种身份,其他身份都被弱化或隐蔽掉了。这就跟记者的描述密切相关。出于不同目的,新闻叙述者会通过各种手段,采取多种策略来建构新闻人物的身份。
  比如,如果报道的目的是展现农民工在现代大都市的普通生活状况,那么新闻人物的农民工身份就会得到突显;如果新闻要描述一个感人的救人故事,展现现代社会中的温暖人情,那么同样的新闻人物——某农民工的“救人英雄”身份就会被着重强调,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也只会是他的这一身份。
  我们知道,标题是新闻的眼睛,是读者接触新闻报道的第一条战线。有些读者为了节省阅读的时间,往往只浏览新闻标题,以期快速获得新闻信息。如果标题传递的信息是负面的,那么所描述的新闻人物的身份也往往被定位为负面的,这种消极身份会在读者大脑中深深扎根。因此,记者往往会在标题上下足功夫,通过强化、对比等手段对人物身份进行建构。   比如在一则名为“初中文化的她‘拜师’学骗术,购买虚假链接/女大学生落入购物陷阱”(《姑苏晚报》,2011年5月29日)的标题中,记者突出了两名新闻人物的文化身份,即只有“初中水平”的“她”和具有“大学学历”的“她”,而其他身份,如“女性”身份,都得到了弱化或规避。高级知识分子居然上了只有初中文化的骗子的当,这样的身份对比会马上吸引读者的眼球,促使他们阅读全文以获得更多更详细的信息。类似的通过对比突显人物身份的新闻标题还有:“区长与居民面对面‘拉家常’”(《姑苏晚报》,2011年5月29日)、“全国劳模社区‘摆摊’解民忧”(《姑苏晚报》,2011年5月29日)等等。当然,这种身份突显的手段也会遭到不恰当的使用,尤其在网络新闻标题中处处可见。潘金文[6]认为,现在的网络新闻标题中充斥着对人物身份的不当利用,首先是滥用身份以造成名人效应;其次是给人物冠以各种虚实不一的身份,如“史上最XX”等。这些举措都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
  三、新闻读者的身份建构
  新闻读者是新闻语篇这一特殊交际过程的另一端,是信息的接收方,往往被认为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然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阅读报纸、观看电视新闻、收听广播等不再是单一的、纯粹的接受信息,更多的新闻读者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有判断标准的人,他们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的批判者。在了解新闻的过程中,他们也会构建自己的各种身份。在阅读一则新闻故事时,大多数情况下,读者的身份是“旁观者”。然而,如果新闻描述地够精彩,读者会融入其中,把自己设想成众多新闻人物中的一个或几个,或者把自己归属为这些新闻人物所代表的群体中的一员。这时,读者的“旁观者”身份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各样有血有肉的身份。比如,在阅读一则有关某官员醉酒驾车但没有受到交警恰当处罚的新闻时,读者往往会给自己构建一种“社会主人”的身份,站在广大百姓的立场上,透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角度来审视这则新闻故事。因此,读者在阅读新闻的过程中,会构建多种身份,而这些身份大多是某一(些)群体的象征,即集体身份或社会身份。
  四、结 语
  新闻叙事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交际形式,在这个过程中,交际多方的身份得以构建。无论是新闻叙述者、新闻人物,还是新闻读者,其身份的构建都是动态的、多元的。受到不同交际需要的影响,出于不同目的,新闻叙述者给自己构建了多样化的身份,同时也选择性地给新闻人物构建了多重身份;而新闻读者在阅读新闻的过程中,受到叙述者描述的影响,也会给自己建构不同的身份。
  本文是对新闻叙事中的身份建构所做的尝试性探讨,主要从新闻叙述者、新闻人物和新闻读者三个角度来分析新闻叙事中的身份建构问题。当然,本文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比如:对新闻叙事中的身份建构问题只是泛泛而谈,缺乏一定的针对性;调查取证的实例也不多,不足以证明某些观点;研究得出的结论还处于浅层,等等。这些都是今后我们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冉永平.语用学传统议题的深入研究、新兴议题的不断拓展——第十届国际语用学研讨会述评[J].外语教学,2007(6).
  [2] 李战子.身份理论和应用语言学研究[J].外国语言文学,2005(4).
  [3] 李立,赵可嘉.电视民生新闻舆论引导艺术的叙事学解读——以成都电视台《成都全接触》为例[J].新闻界,2010(3).
  [4] 李希光.新闻学核心[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
  [5] 李兰.民生新闻:记者身份的自我想象与制度分析[J].东南传播,2010(8).
  [6] 潘金文.论网络新闻标题中人物身份的利用[J].新闻爱好者,2010(4).
其他文献
摘要:文章介绍了5052合金带材表面油斑缺陷产生的机理,分析了引起油斑缺陷的主要因素,系统地总结了轧制、精整和热处理等工序防控铝板带材油斑缺陷的措施。  关键词:轧制油;油斑防控;氧化;负压退火  中图分类号:TG1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31-0029-02  1 退火油斑产生的原理  冷轧过程中,在轧制变形热及高压摩擦作用下,铝板材表面轧制油已发生催化反应
目的了解团队项目教学法在全科医学概论教学中对医学生全科医疗职业能力培养的影响。方法对2010级、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2个班共98名学生进行全科医学概论团队项目教学的尝试,
根据小田湾油品仓储工程详细设计,针对设计过程中山体开挖、地基沉降、外运缺土等不确定因素,总图专业采用“动态竖向设计”以及“区域标高整体调整”设计,先后对总平面布置
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加大了对于用电量的需求。我国当前实行的是阶梯电价,主要针对的是居民用电方面。而对于一些用电量大的商业客户,却是执行的单一电价。这些商业客户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