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交流与合作能力的培养

来源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教研版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戴尔•卡耐基在阅读了数百名古今人物传记、走访了近百位名人之后写出的《成功之路》一书中,导出了一个公式,个人成功=15%的专业技能+85%的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如果一个人缺乏良好的交流与合作能力,就不能很好地与人沟通和联络感情,就会产生焦虑、不安和抑郁的感情,甚至会产生惊恐、痛苦、憎恨、愤怒,不利于身心健康。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把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任务来看待。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呢?我经过几年的尝试和探索,总结出了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能力的几种做法:
  
  一、在教学中培养
  
  在教学中,课堂已不再是单纯的教师唱独角戏的舞台,也不再是学生张着口袋等待灌注知识的回收站,而是师生互相交流与合作的大舞台,使别人的信息为自己吸收,自己的经验被别人所借鉴,不同的意识在撞碰中相互同化,在这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每个人的经验都得到了改组和改造,每个人都获得了新意义的生成与创造,使“知识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
  我在教学中十分重视学生交流与合作能力的培养。我的学生都说:“我们的知识都不是老师教我们的,有的我们还教老师呢?”听了这些话,我十分高兴,说明我的目标已经达到。学生“教”老师又有什么不对的呢?只要学生学得高兴,教师教得高兴就行了。就让师生在宽松的教学气氛中共同成长吧!
  我在教学例题时,从不给学生讲解和分析,而是让学生先分组讨论,再由每组选一名学生给大家分析解题方法,并说明为什么要这样做,各组的意见不同时,再由各组的组长讨论,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必要的时候,教可以设疑,以引起学生的讨论。
  
  二、在作业中培养
  
  作业是巩固教学成果、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我也抓住了这一途径对学生进行交流与合作能力的培养。有的教师在学生做作业、测验时,只要发现有个别的学生在讨论、交流做法,就立即制止并呵斥:“不准交头接耳!”我的做法则刚好相反,我尽量鼓励学生多进行交流与讨论。我的做法是让学生先独立地把会做的做完,再把不会做的提出来与相邻的同学讨论,教师批改后,再让学生讨论,把做错的改正,教师巡视收集疑难问题,再集体讨论和订正。自从我采用了这一方法让学生做作业后,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而且还无意中培养了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起到了一石二鸟的作用。
  
  三、在活动中培养
  
  活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教学目的不可缺少的途径之一,也是培养学生交流合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活动为学生提供了相互接触、互相联系的机会,促进了他们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合作,使他们懂得并学会了与人融洽相处,学会了正确处理社会生活、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加快学生的社会化进程,为他们走向社会打下基础。
  在选择活动时,最好选择能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能力的集体活动,如: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夏令营等。总之,开展的活动只有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自愿选择参加,才能有利于发挥他们的特长、满足他们的兴趣爱好,才能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班级授课制度的不足。
  
  四、在家庭中培养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不可分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因此,教師可以通过家长会议对家长进行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能力的重要性的教育,让他们有交流与合作的意识,让他们有意无意地对学生进行培养,进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培养起来的,要经过长期、反复的培养才能逐步形成。同时,教师要教给学生交流与合作的技巧和方法,让学生体验交流与合作所带来的成功感。
其他文献
笔者就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中教师如何选择与利用教学资源,优化课堂结构,从而更好地丰富课堂教学:提高课堂实效谈以下几点想法。
相对于枯燥的语言,各种直观教具更能引起孩子们的注意力。那么,电脑软件中这些有待于幼儿动手操作的游戏则更让孩子们兴奋。好奇心引发兴趣,而兴趣引导探究,妙趣横生的过程让孩子们更是爱不释手。例如:在“搬积木”游戏中,幼儿先用直观的图案进行“城市”的组建,然后在熟悉游戏内容的基础上用运抽象的标识进一步进行建设“城市”的活动。(活动内容难易程度的选择都是幼儿自己掌握的。)幼儿不因为活动内容很难而产生恐惧感或